教學研究 教學研究

【點閱數:3,844】

98年學測非選擇題評閱心得(三)引導寫作/彰化師大國文系教授 王年雙

內容

98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的非選擇題的第三題是引導寫作,佔27分。

引導寫作是近年相當普遍和穩定的題型,不但大考有,教檢、高普考都有。引導寫作和命題寫作不同,雖然它們都會有一個題目,但引導寫作一定會有引導文字,如果不看引導文字,或者認為引導文字只是提供寫作的素材,看了可以刺激靈感,不看也沒關係,那麼,肯定會犯錯誤。

面對這種題型,首先要對題目有初步的認識。這次考的是“逆境”,大致掌握詞義“不順利的境遇”之後,或許也瞭解一下它的語法結構,是偏正式的名詞,如果能夠將它納入語義場去分析,那更好。

接下來,應就引導文字加以分析。我曾看過一些模擬考和參考書上同類型考題,只是簡單的引導,例如說:“一日之計在於晨”,然後強調晨有多重要,就要求考生以“晨”為題寫文章。這樣的引導,沒有對題目有什麼限制作用,沒要求學生朝哪個方面書寫,學生只要觸及到“晨”,都算切題,這樣跟命題有什麼差別?長期這樣練習,長期這樣引導,就會成為誤導,誤導學生不去分析引導文字,不去弄清楚題意,如何能應付引導作文呢?

這一題的引導文字是:“人生有如一條長遠的旅途,其間有寬廣平坦的順境,也有崎嶇坎坷的逆境。你曾經遭遇到什麼樣的逆境?你如何面對逆境,克服逆境?請以「逆境」為題,寫一篇文章,可以記敘、論說或抒情,文長不限。”經過分析,這是三重的解證句群,分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總分複句,總說部分將人生比作旅途,分說部分將這個人生旅途分為順境和逆境兩種,顯然“人生旅途”和“順境、逆境”有屬種關係,“順境”和“逆境”之間存在矛盾關係,互為反義詞,分別加上定語“寛廣平坦”和“崎嶇坎坷”是幫助考生瞭解。經過這樣分析,考生應該清楚知道題目的“逆境”是屬於“人生旅程”的一個部分,它和寬廣平坦的順境不同,它是崎嶇坎坷的。

第二個部分是兩個含有因果關係的疑問句,千萬不能看作假設複句,以為如果有“逆境”才寫,沒“逆境”可以不寫。這可不是隨意問問,是要求考生提供自己親身“遭遇”過的“逆境”,而且還要寫出“面對逆境”或“克服逆境”的經過,這是一個問題,不是兩個問題,因為“如何”帶出的句子,只有一個問號,畢竟,“面對逆境”不一定能“克服逆境”,“克服逆境”本身就是“面對逆境”,考生不一定要先寫“面對逆境”,再寫“克服逆境”,單寫“面對逆境”或單寫“克服逆境”,只要寫得合情合理,照樣拿高分。

第三個部分是指明題目,後面再補充文體限制。一般而言,題目有引號,就不要在前面加定語,以免弄巧成拙,反而會被扣分,其實題幹也沒要求抄題,也可以不抄題,有位考生抄成“逆鏡”,多少會影響評分。“記敘、抒情、議論、說明”是文學表達的四種方法,不是文學的體裁,有些考生誤以為“可以記敘、論說或抒情”就是“不拘體裁”。有個考生就寫成“小說”,只是搞不懂裡頭虛擬人物小明和小華,哪一個是“我”,看得出來,還至少還能算他自敘,看不出來就只能當他虛構。也有少部分考生寫了“新詩”,或許敘事詩、抒情詩都不算出格,但一般在大考寫詩,都是分行散文,除非有寫長詩的本事,否則要克服新詩跳躍的特性,將自己的逆境寫情楚,還真困難,個人不作這樣的建議。

目前台灣的教科書,都把“說明“併入“議論”,稱作“論說”,“說明文”在教材裡成了“稀罕物”,一般考生也不太會寫。這篇如果寫成議論文,大多都是沒看引導的人。一開始就來個逆境三論──“岩礁浪花論”、“上帝開窗論”和“人生風景論”,一般“岩礁浪花論”都會連帶“寒徹骨論”,只是照例“沒有岩礁,哪能激起美麗的浪花”這種翻譯文字,都不註明出處,就是註了出處,海明崴、羅曼羅蘭、莎士比亞……,也不知誰是誰非,有人乾脆說古人、西方哲人,反正也沒錯,但說成俗諺就不對了,因為那是“格言”,不是“諺語”。考生抄錄這些翻譯文句,有長有短,“岩礁”、“礁岩”、“暗礁”、“礁石”、“潛礁”、“岩石和暗礁”等,詞語也不固定,評審老師也不會計較,但如寫成“嚴峻的礁石”、“偉俊的礁岩”,就是搭配不當和錯別字的問題了。現代考生寫作議論文,有個通病,就是引了格言之後,跟著就是長篇大論,自認為把格言發揮盡了,接著寫下一個格言,整個文章的結構,就由一到三個格言構成。或許有些老師和補習班就這樣教吧?平心而論,杜正勝所說的:“成語會制約、限制考生的思維能力”,不就是這樣?有考生人把“逆境求生”的道理說得淋漓盡致,但又不從自己現實的逆境出發,也不合題意,想拿高分,還得上帝為你再開另一扇門。說來,這題想拿高分,多少要帶一點記敘的成分,將現實人生的逆境和面對逆境、克服逆境的歷程說清楚才行。

如果考生還有時間,個人認為最好能將“逆境”再置入語義場加以分析。“逆境”的反義詞是“順境”,它們有共同的義素“境遇”,而在“順利”這個義素有正反不同的值,和“佳境”也構成反義詞,在“佳”和“順”義近,和“逆”的褒貶色彩大不相同。同義詞部分,“慘境”也有相同的義素“境遇”,“慘”和“逆”在程度上雖有些微的差距,但將“慘境”說成“逆境”是可以的;和“困境”、“窘境”、“險境”的不同可就要好好比較分析了,這三個義類的義素都是“處境”,和“境遇”微有不同,前者偏在“境地”,後者偏“境況”,環境和遭遇的不同,在考生選擇書寫內容上面,看不出差別,但在實際寫作過程,就會出現不同了。具體的說,前者大多著墨於環境描寫,強調他當時怎樣的困苦;後者則以敘事為主,環境描寫、細節描寫是站在配合書寫策略,著重在逆境的形成,在怎樣的情況下,遭遇什麼情況。這題,閱卷召集人蔡信發教授說,“如考生能扣住題意發揮,感受深刻,描寫細膩,結構完整,文字通順,就可得A等”,書寫策略成功了,就成功一大半。

從試卷裡呈現出來,現代考生的“逆境”,居然大多是學業問題,而且大部分都是英文和數學,英文多於數學,或許數學直接放棄,沒有面對和克服的問題,就不好意思寫。有些考生很直接,點出學測的壓力,還有一些算舊帳,說以前段考甚至基測的壓力。英數以外,少數學生雖沒直說“國文”,但也差不多,他們這樣寫:“現在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現在腦子裡一片空白”、“時間沒到又不能交卷”、“希望鐘聲趕快響起”,任課老師只能慶幸,至少他沒交白卷。很多學習上的壓力,也被考生拿來當逆境,學畫畫、學鋼琴、學口琴、學小提琴,音樂類最多,也不能怪家長老師“偃苗助長”,有些是他們心甘情願,像游泳、打藍球,成績打不好就是“逆境”。有時候被老師派到學習任務時也是“逆境”,演講、指揮、司儀等都是,連主日學講點話都成為壓力。有些考生,連重新編班都是逆境,還有些考生,有即景式的逆境,像“忘了帶學生證”、“忘了帶准考證”、“准考證不見了”,都能成為逆境。

家庭變故的逆境也有一些,大多是家庭暴力,爸爸工作丟了,或公司倒閉,酗酒,毆打媽媽,幾成模式,少部分是母親無故離家出走。這些社會問題,不一定跟這次金融海嘯有關連,但社會教育工作沒作好,令人感慨。過去每逢大考的“死人潮”,今年減少很多,父母死了,造成經濟上的逆境,真的不多,是現代醫療技術進步了嗎?死的人最多的還是倒楣的“外婆”,不少考生寫外婆生病了,媽媽帶他去看外婆,無法用功讀書,形成逆境,外婆不幸去世了,他為了報答外婆,才用功讀書,走出逆境,這些考生,外婆臨終之際,自己都在睡夢中,文章裡也很少透露他們祖孫之情,一個“報答”就走出逆境,還真行。有位考生說,外婆過世,讓他整天以淚洗臉,無心讀書,走入逆境,看起來很有孝心,但行為上好像本末倒置。外婆也不盡是善良的,有位考生說,爸爸出車禍,媽媽到醫院照顧,只好把他送到外婆家,他很緊張的走進逆境。

今年家庭問題也有來自“阿姨”的,“阿姨為什麼佔有爸爸”、“我討厭阿姨”、“為什麼要叫她阿姨”,倒很少看到“叔叔”,這真能反映社會現實嗎?

有很多逆境,來自個人體質、個人健康的。有位考生為166釐米的身高產生逆境,我很想告訴他,我最高只有162。有些考生把自己的病史看成逆境,感冒造成中耳炎,盲腸炎造成腹膜炎,還有自發性胸悶,都被說成嚴重的逆境。

人際關係也會造成逆境。有些考生因為搬家、重新編班,必須認識新朋友、認識新同學,感到不安,產生逆境。也有一些學生有同性戀傾向,怕被人發現或已被人發現,也形成逆境。有人因為和交往五年的男友,考進不同的學校,於是逆境就來了。更奇怪的是,有人為了到泰國旅遊,怕聽不懂泰語,因而陷入逆境。還有因為旅遊必須離開寵物一陣子,感到逆境。

逆境看起來五花八門,克服逆境的方法也一樣。最常見的是同學關懷,其次是老師關懷,老師和同學的一兩句話,馬上走出逆境,家長關懷也有,依舊是媽媽多於爸爸。自悟自覺,也是走出逆境最常見的方法,突然想到或看到書上或電視上的一句話,就立刻開悟了。還有一種,就是呼口號,大聲喊幾句,就走出來了,真快。特別的是佛珠,這不起眼的小東西,居然也成為開悟的媒介。

或許草莓世代在家長的重重訶護下,沒遇上什麼慘境,大多是某些困境、窘境,或者某些壓力,於是就變成各種逆境,為師為長的讀起來,不免覺得小題大作,是代溝還是現代學生抗壓力太小,就有待師生進一步檢討了。

每次大考,總會出現一些奇怪的句子,有位考生要“將崎嶇坎坷的路化為寬廣平坦的路”,有位考生說“逆境就像忠孝東路的逆向車”,還有位考生說“人生就像搭飛機一樣,有時會有美麗的風景,有時也會有多變的事故”,“如果讓我選擇,我會選崎嶇”,看來學生的修辭,應該加強了。

整體而言,學生的生活知識多來自課本,要有深刻的人生體會,真是緣木求魚,想讓學生體驗人生,教師必須脫離講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經由討論、採訪、編寫等活動,直接面對現實環境,感受才深刻,在紙堆裡打滾,和古人打交道,終不切合現代複雜多變的社會。此外,還是一句老話,語文的事要從語文解決,語法是語言學的入口,語文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找到這個口才行。

相關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