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亞莉珊卓‧拉弗奈爾Alexandrea J. Ravenelle
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社會學助理教授,也是紐約大學公共知識研究所(Institute for Public Knowledge)的訪問學者。
譯者簡介:
戴榕儀
自由譯者,有譯作十餘本。
圖片、資料來源:博客來網站
短文寫作
你也許未曾在Uber開車,也不曾在外送平台送餐,但是否曾觀察過這些平台工作者的工作樣貌,或試圖了解他們選擇這種工作的原因與價值觀呢?
請採取以下步驟進行觀察與思考,完成一篇600-800字的文章:
一、資料蒐集:選擇訪談一位有類似經驗的親友,或記錄自己一週內接觸到的各類平台工作者,了解其工作內容與想法感受。
二、主題書寫:描寫一位平台工作者一天的工作歷程與狀態,分析此種工作型態可能帶來優點與限制,並進一步提出觀點:政府、平台公司或社會可以為這類工作者提供哪些支援與保障?
文章可引用訪談語錄、具體細節,或《接單人生》一書觀點,加強論述力。
教學文章由新豐高中 蔡承君老師提供
推薦文
你是否曾搭乘Uber,享受更安心便捷的交通服務?或在旅行期間透過Airbnb預定一間溫馨的公寓,體驗在地生活?又或在忙碌之際,透過平台請人代購、搬家、修繕?所謂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已滲入人們的日常,它以彈性、自主、科技之姿,被包裝成一種新型態的工作與消費模式,甚至成為年輕世代眼中的另類創業途徑。
然而,當人們滑開手機,按下「叫車」或「下訂」的同時,是否曾想過這些平台背後的工作者,看似自由接案、彈性工時,但真的是「自己的老闆」嗎?他們的生活真的比傳統上班族更輕鬆、更自主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便捷背後,隱而未見的結構性問題和代價可能是什麼?
美國社會學者Alexandrea J. Ravenelle在本書中,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她透過田野調查,訪問了近80位平台工作者,涵蓋Uber司機、Airbnb房東、TaskRabbit幫手與Kitchensurfing廚師等人。令人意外的是,她筆下所描繪的,不再是平台廣告中自由又體面的工作者形象,而是一群身處城市邊緣努力求生、面對不穩定收入與缺乏保障的人們。
根據受訪者對平台的依賴程度與社會資本差異,Ravenelle將之區分為三種類型:
一、「成功者」(Success Stories)多擁有資產,能將平台作為創業或增加收入的工具,這類人往往是平台廣告中所宣傳的自由工作者典範。
二、「掙扎者」(Strugglers)多因生活困境被迫投身平台,這類人工時長、收入低且不穩定,長期處於經濟與心理壓力之中。
三、「努力者」(Strivers)則多有正職或收入來源,將平台視為兼職工具,用以提升生活條件,卻也常在彈性與疲勞間拉鋸。
值得注意的是,Ravenelle並不僅止於個案描述,也指出平台運作背後的邏輯機制。為維持顧客評價,工作者往往必須高度回應,否則即面臨降級、停權等懲罰。看似自由的工作型態,實際上是被平台演算法驅動的數位化勞工。這種受控,雖非傳統意義上的雇主命令,但卻同樣地使工作者在自由接案的名義下,承受高度壓力與風險轉嫁。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工作在私人空間進行時,平台工作者更容易暴露於非法行為的風險中,面對這樣的處境,卻缺乏傳統僱傭制度中的申訴機制與勞動保障,平台也因而成功地規避了保險、公會和法律的監管。
本書最具啟發性之處,在於其揭示了共享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平台以自主選擇之名,將勞動美化為創業與機會,實則掩蓋了制度性的不平等。對多數人而言,是在「共享」的表象底下,於「自僱」與「無保障」的夾縫中艱難求生,身陷另一種形式的數位剝削。
Ravenelle的研究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更是一個重新思考社會問題的契機。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一記警鐘,提醒人們亟需建立能真正保障平台工作者權益的制度;對一般讀者而言,則是一次自我反思——當我們享受共享經濟的便利時,是否也默默參與了數位剝削的機制?對教育者而言,這本書拓展了理解青年世代就業觀的視角,也促使人們思考:教育該如何回應日益變動的工作型態與社會價值?而對高中學生來說,閱讀本書的目的,並非立刻尋得解方,而是在人生職涯與社會責任的十字路口,培養多一層的警覺與判斷力。當思索著「我想用什麼方式工作與生活?」或「我希望在怎樣的社會中工作與生活?」時,能夠將本書所提供的觀點留在心中,做為辨識與不斷追問的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