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0,294】

作者簡介
  海蓮•漢芙(Helene Hanff),1916年4月15日出生於費城。絕大部分的歲月都在曼哈頓島渡過,一生潦倒困窘。
  漢芙生前從事最多的工作乃是為劇團修審劇本;並曾為若干電視影集撰寫劇本。主要的著作有:日記體的紐約市導覽《我眼中的蘋果》(Apple of My Eye,1977)、半自傳的《彆腳混劇團》(Underfoot in Show Business,1980)、傳記《Q的惠澤》(Q's Legacy,1985)、《紐約來鴻》(Letter From New York,1992)以及一系列以少年為對象的美國歷史讀物。1997年,漢芙因肺炎溘然病逝於紐約市。
  《查令十字路84號》於1970首版問世,旋即被愛書人奉為經典;英國版則於次年出版,同樣在英倫地區引起迴響。1971年6月17日,漢芙應英國出版商之邀,終於飛抵倫敦,實現她長年以來的夙願。後來她將自己在倫敦盤桓一個月餘的日記付梓《布魯姆斯伯裡的女伯爵》(The Duchess of Bloombury Street,1971)。

 

譯者簡介
  陳建銘,1965年出生於彰化縣員林鎮。曾任職於誠品書店古書區,現為專業文字工作者,譯有《紙房子》、《查令十字街84號》、《菩薩凝視的島嶼》、《乞丐國王的時空指環》、《藏書之愛》,主編有《逛書架》、《逛逛書架》等書。

(錄自時報出版2002年版書封簡介並補充)

 

 

 

 

文本應用寫作練習:


  你們不妨再加記一筆沃爾頓的《五人傳》到我那份「該寄而未寄」的書單裡頭。老實說,訂這本書實在是違背了我的購書原則。我從來不買沒讀過的書――否則,不就像買了一件沒試穿過的衣服同樣下場嗎?可是,這兒竟然連圖書館也借不到這本書。

(1952年2月9日信件)
   

  根據作者所述,請回答以下問題:   
(一「我從來不買沒讀過的書――否則,不就像買了一件沒試穿過的衣服同樣下場嗎?」請以她的購書原則說明這種下場是什麼?(100字以內)
(二)你認同她的購書原則嗎?為什麼?請舉一本書為例,說明自己的購書原則。(400字以內)

 

 

教學文章由北一女中 鄭元傑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查令十字路84號》推薦文

  這本書完全符合國文學科中心「輕經典」這個名稱,「輕經典」少了這本書就有遺憾。1970年代出版的《查令十字路84號》,整本書夠「輕」,以我手上有的2002中文版初版只有108頁,薄薄一本最多半天可以讀完。這本書夠經典,在歐美國家上市以來,已改編成舞台劇與電影,甚至讓「查令十字路84號」這個地址成為重要文化標誌,所有愛書人,或者說愛舊書、好書的人務必朝聖的地點。
  漢芙從《星期六文學評論》週刊上看到英國「馬克與柯恩書店」刊登的廣告,書店專營絕版古書,於是寫了第一封信:「我總認為:既然『古』,一定也很『貴』吧。而我只不過是一名對書本有著『古老』胃口的窮作家罷了。」或許讀者會想,居住在紐約的漢芙應該能輕易在美國找到喜歡的古書,讀了幾封漢芙的信件之後才了解原來紐約能買到的古書(或者說二手書)既貴,品相也不佳,因此才捨近求遠,向這家價格合理又便宜的英國書店買書,這本《查令十字路84號》就是漢芙與英國書店購書二十年的通信內容。
  第一封信已提供讀者本書線索,引發閱讀好奇心,進而了解人物個性。例如漢芙基本上只買二手好書,她說自己從來不買沒讀過的書,因此可了解她大量閱讀後,反而回頭購買讀過的好書。漢芙每封信列出的購書清單都是她心中的經典,依照她的閱讀品味,幾乎不買小說,偏向現實、哲理、思辨與時代意義。這點值得提供讀者省思,所謂「經典」的定義,不一定是專家學者建議或教科書上的清單,可以是依照自己大量閱讀後,配合每個年歲階段、生涯經歷,綜合釐清自己的喜好品味,精選成獨一無二的經典書單。或許有人說這些都是西方文學作品,與我無關。我反而建議大家按圖索驥翻越漢芙的清單,譯者已經將每本書背景、時代意義與經典性,做了詳細研究,附註於書後。例如,如果你是散文愛好者,除了閱讀中文作品,何不讀讀西方散文大家威廉•哈茲里忒(William Hazlitt)?譯者這麼註釋:英國散文家兼評論家。早年潛心繪畫,後來轉移志業至寫作。除了政論及劇評之外,他創作了大量優美的散文,這些散文被編成兩個有名的文集:《席間雜談》與《直言集》,……與及其思想大成、打動人心的《時代精神》……他目前被公認為是英國散文大家。由此譯註可得出啟示:優秀的散文家如何形成,不同經歷與創作類型,是成就名家的過程。閱讀不分中西方,唯有超越國界,才能開拓視野,進而反思。本書註釋可說是西方經典導讀,十分值得一讀再讀,並補充西方文學知識。
  只是買書賣書的信件往返,何以能持續二十年?維繫彼此關係的,就是「情」。因為彼此對書的熱情,漢芙提出的書單可能無法一次滿足,因此書店每次收購二手書時皆幫她留意,留意還不夠,務必挑出書籍品相佳的版本。書店因為珍惜愛書人的心情,即使書籍數年未尋得,仍掛心尋找。書店不只被動找書,更進一步推薦漢芙收購的書籍中值得一讀得好書。書店與漢芙的關係兼具主動與被動,這種熱情超越買賣關係。再者,因為漢芙的人情,推進她與書店每個人的關係。英國因為物資缺乏,政府配給物資稀少,甚至每個人一個月只配給一顆蛋,漢芙透過歐洲代購商寄送生活物資給書店每一位成員,讓他們有個像樣的耶誕節。信件往來主要對象為書店經理法蘭克,因為漢芙的關心、慷慨與人情,連書店老闆秘書、經理助理、老闆等皆動筆與她對話。本書的雋永正是雙方的情意,是人類最深而無私的關懷,即使漢芙只是個窮困劇作家,仍呈現人性最善良的一面。二十年的書情人情跨洋過海,令人不可思議也動容不已。   
  因為信件具有隱私性,書寫上也較輕鬆,可依照書寫對象變化內容、語氣與態度,例如漢芙收到書店經理法蘭克寄給她的書,竟然以古書內頁充當包裝紙,她馬上回信,連對方抬頭都省略:「真是的!!!不是我愛嘮叨,法蘭克•鐸爾!看到書店竟忍心把這麼美的古書五馬分屍,拿內頁充當包裝紙、填箱料,我真是覺得世道中落、萬劫不復了。我向被包在裡頭的約翰•亨利告狀:『主教閣下,斯文如此掃地,君豈信乎哉?』」漢芙夾雜幽默、抱怨與惋惜,信件一開頭「真是的」表現出她的直爽個性,也因為面對嚴肅的英國人,她頗有逗弄的意味。漢芙的信件因為對象不同,所以內容包羅萬象,談書、食物、生活、劇本寫作、影藝圈狀況等等,閱讀此書之所以令人著迷,因為她把真實樣貌赤裸呈現,讀者藉以「窺視」漢芙的喜怒哀樂、優點缺點,感覺她是栩栩如生存在著。再者,譯者試圖以東方文化的表述,傳達漢芙的語氣與心情,讓她的活潑文句與心情不因翻譯而消失,例如她對書款換算頗為頭痛,因此信裡這麼說:您們可否行行好?下回先將書價換算成美金。我連加減美金都一塌糊塗了,要我把英鎊換算成美金真是阿彌陀佛。
  由於信件裡出現人物稍多,因此附一張人物對照表,讀者邊讀邊對照的樂趣在於購書的行為居然擴大到人際交流,例如書店經理鄰居、漢芙身邊友人。漢芙購書二十年來的心願就是踏上英國土地,拜訪她最愛的「馬克與柯恩書店」,但直至書店經理法蘭克去世,她從未有機會親臨,反而是她的朋友因為演戲、旅行,前往倫敦「馬克與柯恩書店」,和信件中的書店成員互動。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擴散出去,成為閱讀過程中的暖流,也加深喟嘆著漢芙與法蘭克緣慳一面。
  漢芙在本書最後一封信是寫給朋友凱薩琳的,她在信末寫著:「賣這些好書給我的好心人已在數月前去世了,書店老闆馬克先生也已不在人間。但是,書店還在那兒,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因此,此書雖輕,但由於經典十足,情意深刻,必需細細咀嚼,甚至悵然許久。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