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崔永徽,沃土影像製作有限公司導演,編劇,製作人。畢業於輔仁大學中文系,編導經驗豐富,影視製作資歷十餘年,創作類型涵蓋人文紀錄片、影視戲劇及電影。重要作品包括:紀錄片《謝錦》、《聽見台灣,聽見鮑元愷》、《街頭販售員》,微電影《美人魚》、《窗外有情天》及電影《只有大海知道》。(改寫自 博客來作者簡介)
閱讀寫作練習: 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問題。
「每回準備前進蘭嶼,都會有熱心的朋友詢問那邊有沒有缺什麼,希望贊助一些物資帶進去給小朋友。但我們從當地朋友那裡得到的答覆幾乎都是『很感謝,但小朋友們什麼都不缺,真的不用破費了。』這件事一方面可以看到台灣社會善良和慷慨的氣息,但一方面也凸顯大部分台灣人對蘭嶼的確很陌生,還停留在過去貧窮、物資匱乏的刻版印象。的確,當年台灣已經進入飽食的時代,蘭嶼卻還在為生存的基本問題勞苦,然而光是我們接觸到蘭嶼的這幾年,小島的改變就非常大,短短五六年之間,可看出物質流通變得快速而頻繁,現在的蘭嶼真的不太缺少什麼,整體而言,蘭嶼普遍的生活水平和台灣相差並不多。
那蘭嶼還缺什麼呢?
從當地朋友的談話,和戲劇營裡小組創作主題「觀光客」內容,發現他們對觀光客很多行為是負面評價,例如:爬進灘頭的拼版舟拍照,還亂拔船頭裝飾的羽毛;在這民風傾向保守的地方,穿著特別暴露的泳裝,會讓當地人覺得有點不舒服;少數觀光客會太過吵鬧⋯⋯。漸漸的,我發現蘭嶼缺的其實是『尊重』,一份發自內心真正的尊重。很多人都是帶著消費的心態來的,用無所謂的態度看待當地民族的文化,甚至輕忽『飛魚季』種種禁忌和規矩。
觀光是當代蘭嶼最倚重的產業,但他們期待的是外地客和當地人平等真誠的互動,並讓這份美好的交流豐富彼此的生命。對破壞當地文化風貌甚至消費蘭嶼的心態,一點都不歡迎。」(改寫自 P.170-180 〈不珍惜蘭嶼的人,你不要來〉)
問題:蘭嶼人所期待的,是與當地人平等互動的交流,懂得尊重當地文化的觀光客,這也意謂著旅行的意義已經不僅是移動、購物或單純的吃喝玩樂,旅行者對當地文化與生活的了解,會有更豐富的收穫。但其實旅行並不一定要帶著笨重的行李跑到遠方,只要踏出自己熟悉的區域,去認識一個陌生的區域,也是旅行。請書寫一個旅行的經驗,你如何認識或觀察地方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並寫出過程中的所思所感。(文長不限)
教學文章由馬公高中 林麗芬老師提供
《只有大海知道:蘭嶼觸動我的人、事、物》
崔永徽導演採類紀錄片方式拍攝的電影《只有大海知道》,以蘭嶼椰油國小舞蹈隊到台灣參加全國原住民舞蹈大賽的準備過程為故事主線。電影的小主角馬那衛因為父親長年在台灣謀生,只能由年邁的祖母獨力撫養,但小男孩非常期盼父親能回到蘭嶼,陪伴他長大。所以有機會到台灣參賽時,馬那衛積極表現,希望能到台灣見父親,給他一個驚喜。
導演藉這部電影真正想講的是達悟族人在台灣經濟起飛時,被迫付出的代價--經濟生活型態改變,逼得成年人不得不跨海到台灣從事勞力工作,在都市裡離散漂流的故事;也是在族群文化逐漸流失的時代中,回到蘭嶼的達悟族人如何回歸族群,當代蘭嶼人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擺盪推移中,不斷尋找出路、探索自我定位的故事。
本書不是《只有大海知道》電影原著,而是導演籌拍這部電影的過程回顧。以倒敘法起筆,第一篇寫2016年電影開拍一個多禮拜之後,卻遇到強颱「尼伯特」即將侵台,及飾演重要角色的李鳳英女士,因為孫子發生車禍,必須陪伴前往台灣本島就醫,可能無法參與拍攝。一開拍就遇到重重困難,電影真的能順利拍攝嗎?導演心中雖有不安、徬徨,但仍為當初的起心動念而堅持努力著。第二篇,導演便帶著讀者回到2010年,回到初識蘭嶼的那一年,也是決定拍攝椰油國小舞蹈隊的那一年,開始述說一個電影人從做夢到圓夢的故事。
2010年,崔永徽導演和友人首次以觀光客的身分到蘭嶼,讀著丁松青神父所寫的《蘭嶼之歌》,和島上民居一起生活近距離接觸,聽他們曾在台灣工作又回歸蘭嶼的歷程;朋友轉述椰油國小的顏子矞老師帶領舞蹈隊參加原住民全國舞蹈大賽前,小朋友不願意穿傳統丁字褲,到在全國大賽舞台展露頭角,首次參賽便勇奪第五名的波瀾轉折。同年的十二月下旬,導演再次來到蘭嶼,在海風強勁吹拂的跨年慶祝晚會中,拍下舞蹈隊小朋友不畏寒風,全神投入在表演達悟族傳統的舞蹈和族語歌謠的神采中,想起朋友轉述的故事,她決定要拍下這個故事。
籌拍電影的過程中,導演有很多堅持,其中「自己民族的生命故事由自己來演」是導演最重要的堅持,所有達悟族角色的演員都由當地的達悟族人擔綱演出,從老阿嬤到小演員無一例外,這是對當地民族的尊重。為了這個堅持,電影尚未開拍,崔導演便帶著伙伴從 2012年開始,連續幾年為小朋友們舉辦戲劇夏令營,藉由營隊課程教孩子們演戲、用自己的生命經驗編寫劇本,拍成微電影、熟悉電影拍攝過程,並從中挑選適合的兒童演員。2015年在當地舉行成人的試鏡會之後,為這些成人舉辦兩次表演訓練坊。在貼近當代蘭嶼的真實生活環境拍攝,讓蘭嶼人透過鏡頭說自己的生命故事。
從 2010年底下定決心,到2016年電影終於開拍,六年的籌拍時間,舉辦戲劇營及表演訓練坊,一次次的造訪蘭嶼,對相關人物進行訪談,完成劇本後,堅持獨立製片,只接受來自民間的小額捐款,希望拍出一部達悟族人在蘭嶼生活的故事,拍出原住民和「現代文明」相遇後,所產生的種種碰撞及命運的轉折。看到這個民族的移工歷史,及近年來逐漸回歸,找回對生命根源的認同。崔永徽導演以無比堅定的意志力完成這部電影。
《只有大海知道》被譽為「台灣史上最蘭嶼的電影」,在今年9月25日公布的第31屆東京國際影展的競賽片單,入選「亞洲未來」(Asian Future)競賽片,也許你還來不及看到電影,它已經下檔。但這本書裡,在跳躍的時間拼圖中,保存了導演溫柔的堅持、演員投入的熱情及所有投注心力在這部電影裡的人,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