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1,080】

作者介紹
  王文良,澎湖采風文化學會現任理事長,國立馬公高中退休美術教師,將自己定位為澎湖宮廟藝術的探訪學習者,對保存在地宮廟藝術文化不遺餘力。著有《頂真燦爛:葉經義木雕之旅》、《絢麗雅致:傳統彩繪技術保存者-黃友謙的彩繪人生》,另著有許多與宮廟藝術、常民文化紀錄的相關作品。

 

 

短文寫作: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問題。


 

  「葉經義逾一甲子的木雕生涯,正好經歷台灣數十年傳統木雕業發展的急遽變遷及式微,但他始終堅持精進,創新突破,在退出工作場域之後,仍執刀不懈。突破傳統木雕師作為,從傳統建築的平面浮雕到立體圓雕,題材走出宮廟之後,更注入個人的生命體悟與對自然生態的觀察省思,富創作的生機和活力。葉經義從傳統建築裝飾木雕的人物、花鳥、獅座出發,得到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為他打下厚實的工底基礎。投入日本欄間和寺廟作品的製作,掌握日本美感及日式造型的特色,追求清麗、靈巧律動的美感;近年以動、植物和生態為主題,逐漸發展出自我創新的題材與風格,展現出典麗秀挺的璀燦作品。
  一路走來,在傳統宮廟、飯店餐廳和日本欄間、寺院,他承襲了中國傳統建築裝飾中木雕工藝的繁複風格,歷練了日本美學中的清寂嚴謹,並且藉由廣泛閱讀和涉獵各領域知識,經營木雕創作。葉經義跳脫傳統宮廟作品鮮少碰觸的景況或表現手法,由主題的選擇與背後揭示的人文情懷,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淡出木雕施作和相關工程第一線後,葉經義突破傳統木雕師角色,成為木雕創作者,透過作品傳遞對環保、生態的關心與憂心,期待透過作品與人對話,引發共鳴,進而感動他人,對自然環境有同樣的關懷與行動。
  從傳統宮廟鑿花木雕的學習入門,到成為我國重要傳統木雕藝術保存者,葉經義師傅逾一甲子的木雕路,讓我們看到了臺灣木雕發展的縮影,也看到了一個從基層「學工夫」的學徒,憑藉著頂真的態度,不停追求良善和追求美感的習慣,走出了自己超越一甲子璀璨的木雕路!」
(改寫自 P.46; P.248-250)

 

問題:
  一、葉經義師傅經歷哪些不同學習階段,汲取經驗,培養能力,才能使自己的木雕作品如此燦爛多姿,兼具深度與廣度?(100-150字)

  二、由葉經義師傅的例子來看,你認為影響學習成功的因素有哪些?為什麼?(文長不限)

 

 

教學文章由馬公高中 林麗芬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頂真燦爛—葉經義木雕之旅

  幾年前,在學校接到一通電話,對方是位措詞非常客氣的長者,尋王文良老師未果,留言請我代為轉達。轉知訊息時,文良老師聊起這位長者是位木雕師傅,因日本311地震的消息深受震撼,雕刻一座「鷹與一棵松—日本加油」來表達對日本友人的關懷與祝福,為求至善,請文良老師協助潤飾設計理念說明。這位木雕師傅名叫葉經義。
  在那之後,文良老師常會分享葉師傅的作品故事,讓我對師傅在傳統宮廟木雕工藝及藝術創作成就稍有認識。幾年後,辦公桌上出現一本書,以「鳳鳳朝牡丹」木雕作品為封面,鳳凰羽翼流利的線條,牡丹豐潤飽滿的造型,十分吸睛。原來,退休後的王文良老師終於有時間,將多年訪問葉經義師傅的資料整理好,為他立傳。想推薦這本書,因為這不只是一位木雕師傅的故事或作品集,更能讀到作者就作品雕刻的構圖、雕刻手法及圖像的意義內涵深入解說,翻開這本書,不僅走進師傅的生命風景,也走進藝術鑒賞講堂。
  前三章採順敘法,寫葉師傅從十幾歲當「師仔」開始學藝,一路融滙各家之長,成為獨當一面的「師傅頭」,細數葉師傅參與的宮廟作品,從一幅幅照片看到師傅在傳統木雕工藝的成長。但隨時代變遷,許多工藝品採進口或由機器大量製作,木雕業式微不可避免,葉師傅不沉溺於過去的輝煌,而是積極的學習,跨界到飯店裝潢、古蹟修復及木雕藝術創作,他的作品吸引日本的飯店業者及寺廟主持,跨海邀請他遠赴日本工作,足跡遍及日本各地,甚至獲得參與琉球首里城王座修復的殊榮。眾人沉醉於木雕工藝的璀燦,卻難以想像這條跨界的漫漫長路是何等艱辛。葉經義師傅堅持探索,由古典出發而不拘泥於古典,晚年的創作更是希望能透過作品,傳達對生活的省思及悲憫情懷,來感動人心。
  第四章和第五章,則有大量的施作設計圖、木雕作品圖稿、作品及師傅施作的照片。從圖稿的反複修改,及以各種顏色線條標示布局的繁複,即可知作者為何以「頂真」形容葉師傅的做事態度。每一幀木雕作品的照片,從施作過程到成品,再加上局部特寫,作者會針對作品雕刻的匠心獨運之處加以解說,如「鷹與一棵松—日本加油」葉師傅在新聞報導中看到陸前高田市七萬松柏林幾近全毀,卻有一棵仍然挺立,他受到很大的震撼,於是設計尚存的一棵松柏及具吉祥意涵的鷹組合,來鼓舞日本友人,由164頁到171頁的照片及解說,可看到由圖稿到成品的施作過程,蒼鷹傲立於孤松之上,顧盼有姿的飛揚神采,與其他如扭曲吶喊人形的枯槁松柏成對比,突顯主題--「鷹與一棵松」,在大毀滅中屹立不搖,更見希望;180到187頁所介紹的「富貴白頭」,葉師傅的設計圖,採立體的景深空間設計,利用減法的藝術,切割鏤空多餘的木料,不足十公分的木材料厚度,用「雙面光」來表現兩面牡丹花皆盛開的榮景,兩隻白頭翁藏身其中,正是葉師傅夫婦鶼鰈情深的寫照。
  本書敘事以師傅的重要經歷為主軸,大量的照片及詳細的圖說是最大特色,因王文良老師長年醉心於傳統宮廟藝術研究,致力梳理澎湖「鑿花」木雕師傅傳承世系,將自己定位為宮廟藝術的探索學習者。與葉經義師傅因木雕成為忘年之交,對葉師傅的創作歷程及作品知之甚詳,採大量的照片建構師傅的創作生涯。為了完整以作品講葉師傅的故事,他甚至遠赴日本各地,將葉師傅散布日本各地的作品儘可能完整蒐集,呈現在讀者眼前。將書命名為「頂真燦爛」,因為他認為「頂真」(閩南話,意即認真、鍥而不捨的探究)是葉經義師傅的最佳代名詞,而「燦爛」的不只是葉師傅的作品,更是他的藝術生命及人文情懷閃耀的光芒。王文良老師對本書投注的心力,在我眼中,也可以用「頂真」來形容,同樣對藝術的執著,同樣的熱情,才能成就這場心靈與藝術饗宴。
  本書末章結語只佔兩頁的篇幅,但編輯手法別有用意:一頁是葉師傅翻書時,認真的神情,另一頁是作者引葉師傅談自己作品的話,顯示「人如作品,作品如人」的頂真、燦爛交相輝映。此書將文字與作品參照,讀完此書,猶如欣賞一部紀錄片,透過數百張照片的美麗饗宴,幫助讀者建構藝術家生命的立體圖像,呈現一位木雕師傅求真、求善、求美的藝術人生。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