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7,156】

作者簡介


  都築響一,一九五六年東京生,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六年於甫創刊的流行生活文化雜誌《POPEYE》、《BRUTUS》擔任當代藝術、建築、設計等領域的特約採訪編輯。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二年編輯了共一百零二本書的當代藝術全集《ArT RANDOM》系列,呈現八○年代的當代藝術群像。他也親手拿起相機,從既有媒體外的觀點外擷取現代社會樣貌;《日常東京TOKYO STYLE》拍攝了狹窄但充滿獨創性的年輕人住處,《ROADSIDE JAPAN 珍奇日本紀行》探訪了日本各地的奇妙名勝。一九九七年獲得木村伊兵衛獎。一九九七年至二○○一年編輯《STREET DESIGN FILE》這套共二十本的攝影集,收集了業餘人士的優秀設計。如今仍持續在探訪世界各地的ROADSIDE,著眼於秘寶館、小酒館、獨居老人等無名超人的事蹟。

電郵雜誌「ROADSIDERS' weekly」  http://www.roadsiders.com/

 

 

 

 

譯者簡介


  黃鴻硯,公館漫畫私倉兼藝廊「Mangasick」副店長,文字工作者。翻譯、評介、獨立出版海內外另類漫畫或畫集,企劃相關展覽。譯作有《惡童當街》、《乒乓》、《少女樁》、《芋蟲》、《喜劇站前虐殺》、《Another episode S》、《觸發警告》、《德古拉元年》、《飄》(合譯)等。相關著作:《喜劇站前虐殺》《少女椿》《無魂者艾莉西亞1》《無魂者艾莉西亞2》《無魂者艾莉西亞3》《芋蟲》

    (錄自博客來簡介)

 

 

 

文本應用寫作練習:


  我偶爾會在美術館辦展,所以經常有人會說:「你是藝術家吧?」「不,我只是一個編輯。」「不過持續找出採訪對象的過程就是藝術啊。」聽人這麼說我很感激,但我自己絕對不想把自己看作一個「藝術家」。

  因此,頭銜這種東西怎麼寫都沒差。但我絕對不是評論家,至少這點我要講明。
  我從以前就跟所謂的評論家合不來,現在也沒有半個評論家好友。「二流實踐者比一流評論家了不起」是我的信念。大多數評論家不懂這道理是我們處不來的原因之一,基本上報導者和評論家的角色是不一樣的。

  我認為評論家的角色是從許多事物中選出一樣東西,賭上自己的名號讚賞它「好」。他們要靠選擇和說服力分勝負。

  然而報導者立場正好相反。大家都稱「好」的時候,他應該要說:「不,這個也很棒不是嗎?」我相信,盡可能向他人揭示出選項就是他的職責所在。大家說「這就是當代藝術」時,他要試著說「不,這也是」;就像大家說「美國很糟」、「伊斯蘭教徒很糟」時,有人會跳出來說「不對,他們之中也有這樣的人,也有人這樣想」;大家說「不起碼讀到大學畢業行不通」、「人非得結婚、持家」時,有人會說「有些人沒照做也活得很開心」。

  評論家和報導者沒有高明、低下之分,只不過扮演的角色不同罷了。不過實際工作時,你不得不在兩個極端之間擺盪就是了。然後套用剛剛我對評論家的看法,我當然認為「二流實踐者也比一流報導者還要了不起」。

(節錄自〈編輯這種生物〉,《圈外編輯》)

 

 

 

根據作者所述,回答下列問題:

(一)請比較「評論者」與「報導者」的特質。(100字左右)

(二)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你是偏向「評論者」、「報導者」或「實踐者」?請擇一闡述,並以自己例子佐證。(400字左右)

 

 

教學文章由北一女中 鄭元傑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圈外編輯》推薦文

零、一切都是機緣與好奇

  2019年2月開學第一週,我帶任教班級到國際書展校外教學。學生解散後,我坐在主舞台區休息,突然,人潮聚集,一些衣著正式或特別打扮的「專業」人士握手寒暄交流,對照書展節目流程表,我闖進了「2018誠品閱讀職人大賞」頒獎典禮。老實說,作為誠品老會員的我完全不知道這個獎項,我又為了三月的輕經典選書困擾之時,索性留下來看看誠品玩什麼把戲。

  誠品每年舉辦的閱讀職人大賞是由各臺灣、香港、大陸誠品書店愛書愛閱讀的店員(所謂的「職人」)推薦並票選出的獎項,獎項只分成「書店職人最想賣」、「最想幫孩子說服爸媽買」、「年度最期待作家」三種,有別於一般的暢銷榜或每月推薦(也不知道背後是誰推薦),這個獎項設定內涵吸引我的是選書的獨到觀點與職人觀點。當獎項一一揭曉,而兩岸三地選出的書居然一半以上我沒聽過也未曾在書店顯眼處看過,除了心中震撼,也反思自己找書的方向仍然不夠。今年臺灣票選出的「書店職人最想賣」是《圈外編輯》,作者為日本人都築響一,臉譜出版社編輯上台代為領獎時,她說都築的書都讓人期待,都築的觀點也深深影響臺灣編輯檯,可說是臺灣編輯群仰慕的「編輯人」,希望明年書展能成功邀請他一訪臺灣。

  這一切引起我好奇與疑問,「編輯」不是收了作者稿子,在出版社辦公桌工作的內容嗎?編輯這麼幕後的工作有什麼好講的,又有什麼特別?編輯可以教嗎?為什麼談編輯也可以成書?我需要知道編輯在幹嘛,和我有什麼關係?書名為何叫「圈外」,什麼是「圈外」? 還有,「都築響一」是誰?

 

壹、翻轉我的認知

  原來,都築響一是我每個月必讀的日本生活文化雜誌《POPEYE》《BRUTUS》的重要撰稿、編輯者!之所以稱「圈外」,是因為都築響一從不願意成為雜誌社的正式編制員工,寧願四十年來保持自由撰稿編輯身分,因為比起每月的薪水入帳,每天的內心悸動才是更重要的。他認為一旦編輯在一個地方工作久了,「寫文章的風格就越來越老了」,「要是在一個地方苦撐許久,反而會有喪失感性的危險」。這本書改變我對編輯的認知,這個身分非但不「幕後」,還非常「幕前」。編輯不是在編輯會議開會討論主題、研究可行性之後再去行動的,更不要去查網路,網路上已經有的,表示別人做完了,你為何浪費時間體力去做?反而網路查不到的更有值得採訪的可能。編輯應該多到外面找素材,而不是窩在辦公室想破頭。編輯的方向是「別看讀者臉色,觀照自己」,只做自己覺得「好像很有趣」,或者親自實驗過後覺得想做的主題,「不要設定讀者群,絕對不要做市場調查」。試想一位中年編輯如何採訪或寫出指導青少年如何穿搭的內容?當編輯擅自認定讀者群關心什麼的時候,他所做出來的內容就無聊了。應該反過來想:我覺得有趣的事物,應該也有其他人會覺得有趣。因為設定讀者群是「追求『不認識的某人』的真實」,身為編輯更要「追求自己的真實」。這段話不只是編輯的奧義,而是我們待人處事、生命價值的原則了!例如沒有藝術專業背景的他,因為喜歡當代藝術,覺得紐約的「野」很有趣,一種新繪畫運動冒出來,像Keith Haring的作品,以前被當作塗鴉亂畫,但都築響一忠實自己的好奇與興趣,親自到紐約和藝術家成了好久並且採訪他們寫了報導,但驚人的是日本各種書籍雜誌完全沒有相關報導,他難免懷疑自己的方向,後來他領悟了專家「有知識力但沒有行動力,所以無法知曉該領域正在形成的新潮流」,後來這股新潮流大鳴大放,Keith成為新藝術經典。身為編輯,相信自己的行動力、感覺與眼光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身為採訪者有多享受採訪對象帶給我的樂趣」。我不禁反思,當教師研發教案時,不也要具備這三種特質並享受其中?

 

貳、日常生活的觀點

  你有沒有一種閱讀雜誌的經驗:採訪內容華美理想,生活方式令人嚮往,照片場景夢幻、布置擺設井然有美感,然而現實當中,非但你做不到,大部分讀者也不可能達到。為何各種雜誌呈現出來的內容如此「特例」而非所有人生活中的「常例」?都築響一拍攝過各式各樣時髦豪宅後開始思考,「大多數人過的非例外生活是什麼樣子呢?」真正的東京年輕人住的風格不就是「居住空間狹窄,但還是過得很開心」嗎?他把焦點放在真正東京年輕人住的房間,拍攝前無須整理,生活中該是怎樣就怎樣呈現。一般出版社或雜誌社無法接受這樣不美又日常的題材,最後京都書院願意結集出版《日常東京TOKYO STYLE》而意外引起話題與迴響。每一張照片中沒有屋主,但房間的樣子引起讀者想像、好奇屋主可能是怎樣的人呢?甚至有讀者在照片房間角落中看到自己一直想找的唱片而追問屋主是誰,種種回饋讓他確信所謂的風格,就是樣本眾多,日常生活普遍的,就是每個人舒服生活的風格。大眾媒體不斷報導「例外型東京」,製造並美化謊言,讓非都會區年輕人自慚形穢,甚至都會區年輕人也無法企及而深覺矮人一級,身為編輯,他呈現真實,能感動彼此,產生大眾共鳴的內容。套用他採訪各地賓館的感想:明明為數眾多,卻被貼上低俗、沒教養的標籤,至今都沒被好好報導。這不正是現代媒體的高傲與偏見嗎?

  因此,讀這本書能讓你回頭過來好好觀察「日常生活」的美,每一種觸目所及的都是真真實實的「風格」,不必刻意營造幻象,不必追求財富,生活中太多素材可以發現,只是我們都被洗腦了,忽略日常生活場域,抱怨生活的單調與無聊。

 

叁、做自己的DJ

  綜上所述,編輯必須站上第一線實際衝鋒陷陣,所有素材在你眼中出現,你不是改變素材,而是思考著如何編輯素材,讓它們以你有興趣、感到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都築響一把編輯比喻成DJ,把所有歌曲蒐集起來,以你覺得有趣的口味、想要給大家的感受編輯歌曲播放順序。編輯也是「策展人」,美術館以什麼概念或主題將作品展出。我們即使不是編輯,但以編輯的態度學習、生活不僅有趣豐富,還踏實多了。

  回到這篇推薦文開頭,每次決定推薦書目之前,我除了名家建議書單、各種排行榜以外,更觀照自己,不斷從生活中發現,從各種活動中遇見一本書,「真正超乎預期的邂逅,只存在於超乎想像的地方」,只要覺得有趣的,可能有些內容過於聳動不適合推薦,但大多數都在闔上書時打動自己的心,當我意識到我很想鉅細靡遺向大家說這本書的時候,那本書就是對的。在《圈外編輯》書中,我遇見自己現在的身分,我是每月輕經典「編輯者」,在學科中心網站固定呈現書的素材,也省思自己的生活與工作。

  你可能煩惱無聊、無止盡的生活循環,但「真正厲害的東西是不會在溫室中誕生的」,別忽略自己行走坐臥中偶然出現「那好像挺有趣」的想法,順著這個想法去行動,你將成為自己的編輯,讓你的平凡中有不平凡。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