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藤本健太郎,1973年出生於北海道的平面設計師。日本工學院專門學校設計畢業後,一邊經營「Nendo Graphixxx」設計團隊,從獨立T恤品牌開始,持續展開各方面的地下活動;一邊在設計公司SPICE Inc.工作。1995年,以設計師身分參與富士通公司主導的日本第一個網絡雜誌「teleparc」的製作,擔音樂頻道「MTV Japan」藝術總監等。2003年開始成為自由接案者。國高中時期,分別受到《VOW》、《東京トワイライトゾーン》、《超芸術トマソン》等期刊書籍的影響,養成路上觀察的興趣。他以設計師的視角,去觀察城市中有趣的文字,並將蒐集手繪設計字體所製作的產品商標當作自己的天職。
柯志杰,1982年生。「字嗨」社團發起人,為中文字型提供一個自由討論的場地。亦在justfont blog不定期連載字體相關知識。從小喜歡漢字,別人開電腦是打電動,他是玩造字程式;熱衷於探尋中、日文各類印刷字體的由來與差異,亦涉入中文編碼、字型技術,發表有Unicode補完計畫。著有《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
譯者簡介
廖紫伶,新北市人。原本只是因為喜愛日本文化而學習日文,不知不覺就踏進翻譯的世界。於是在遊戲業打滾十幾年之後成為一位日文譯者。除了擅長遊戲領域的翻譯,在漫畫、雜誌、書籍方面也有許多翻譯作品。
(錄自臉譜出版社簡介)
文本應用練習
同樣是西寧南路的路旁,果然跟我們猜想的一樣,馬上又出現一個散發出強烈字力的壓克力工作室招牌。……
看到這邊,我已經忍不住笑了出來。除了文字本身的趣味性之外,招牌整體所描述的故事更是正中我心。這可算得上是一種「招牌詩」了吧?不,既然夢想與理想的味道如此強烈,應該稱為「招牌童話」比較恰當。
(節錄自《字形散步 走在台灣:路上的文字觀察》 〈50航向美麗海洋的壓克力船〉)
請觀察圖中招牌,發揮想像,替作者完成一首十行以內的詩,或一則250字左右的童話。(二擇一,須自訂題目)
教學文章由北一女中 鄭元傑老師提供
《字形散步 走在台灣:路上的文字觀察》推薦文
〈旅行的一種可能〉
還記得今年3月推薦的《圈外編輯》嗎?這本書影響我的一句話就是「真正超乎預期的邂逅,只存在於超乎想像的地方」,這個月讓我順著這個概念,推薦藤本健太郎的《字形散步 走在台灣:路上的文字觀察》。
當你準備旅行時,你會如何安排行程主題?例如人文之旅、美食之旅、景點之旅或是吃吃喝喝之旅?有一年暑假我以日本花火為主題之旅,串起東北到關西施放地點,從此我的旅行計畫喜歡以主題為方向,讓旅行具備廣度深度。但是,有沒有聽說以「字型」為主題的旅行?有一次我在日本書店翻閱《字形散步:路上文字觀察》,書裡搜集作者在日本各地散步看到的路標或招牌字體,研究、歸納分析政府機關或各類型商店招牌常用字型,雖然看不懂日文書,但藤本健太郎打開我旅行的一種可能,原來還有這種以觀賞路上文字為主題的旅行,作者稱之為「路上觀察」。由於我從小對如何寫好字相當有興趣,因此練習書法培養對於字型的欣賞與美感,一個字本身的筆畫如何安排較美,每個字如何互相搭配才能呼應整體美感,都是我欣賞書法或硬筆字的重點。當初羨慕日本開始出版這種「小眾」的主題書籍,很想看懂藤本說了什麼,卻只能看看照片,自己體會他收錄的原因。今年四月底當我在誠品書店搜尋五月推薦書單時,驚喜發現藤本在台灣觀察的字形散步中文翻譯上市了!因此迫不及待在此推薦給大家。
1.從日本人視角看臺灣:原來,我們好美
藤本來臺灣主要鎖定台北、台南、嘉義、高雄做為文字散步路上觀察。選擇台北當然因為首都的多元性,融古今文化歷史於一體,因此路上能觀察的文字多樣及設計性自然豐富。雖然藤本自稱為「臺灣旅行素人的觀點」,但因其平面設計師的身分,到各地去搜尋只有當地才有的手製文字招牌成為他創作的靈感。本書所謂「街道中招牌文字」不只是商業招牌,其實是廣義的:只要在路上看得到的文字皆算,例如電線杆上的宗教標語、變電箱上的噴漆字、市場路標指引或攤販手寫菜單等等,當然,以設計師而言,商業招牌為主要觀察對象。雖然走遍四座城市,但以台北、台南觀察為大宗。
成長並生活在臺灣,我總對於每日所見的街道景觀及招牌厭惡不已,覺得俗氣沒有美感,凌亂又髒汙,即使經過街道招牌統一設計,仍無法呈現設計品味。我對於本地的文化美感不敢恭維,往往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為何不能像日本、歐洲的街道,視線所及的的招牌、文字、標語富含設計美感。但,藤本的路上觀察完全改變我的偏見。他善用聯想(甚至到狂想地步)、比喻描述臺灣街道文字風景。當他逛到夜市果汁攤位時,「這個果汁攤位上純粹到極致的青一色圓體字型,卻讓我大受感動。在熱帶夜晚的人海中,有著鮮豔色彩的壓克力板散發出光芒……感覺上宛如一部近未來的賽博朋克(Cyberpunk)風的科幻電影。」(如下圖,《字形散步 走在台灣:路上的文字觀察》頁14-15)
不過再普通不過而且俗艷的攤位,藤本居然大受感動?他以顏色、光線、氣候與環境氛圍,聯想成科幻電影畫面,在多樣又繁複的組合中,單一字型的純粹性壓住了場面,變得容易辨識閱讀。試想如果以不同字型書寫,顧客眼花撩亂,更不利銷售。當藤本以日本設計師觀察並書寫聯想,我連看也不多看一眼的攤位,居然具有前衛的美感!對於日本人來說,因有漢字脈絡,因此理解、欣賞文字時,除了文字本身的圖畫性,更有意義性,由於本書翻譯自日文版,藤本通常需解釋招牌上的文字,包含商家性質、文字的意涵,例如放在餐廳後門紙箱上面的「味丹 海味 味精」,他說:「化學調味料的中文似乎叫做『味精』。是一個宛如味道的精靈魔法般,充滿趣味的名詞。」藉由日本人理解中文的方式,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反而獲得靈活有趣,如詩一般的解釋。
因為漢字本來就由圖畫、象形而成,我們每天睜眼所見就是風景!因為漢字組成的意義具有對世界的通透聯想,我們每天所讀的文字就是詩句。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街頭就是一幀幀自然山水,一點也不俗,原來我們真美!
2.從日本文字對照臺灣:原來,我們包容與挪用
讀了此書才知道日本政府制定「常用漢字表」寫法規範,因此影響所及,日本國人書寫漢字不允許漢字表中未出現的筆劃,而臺灣即使有教育部標準字體,但我們書寫卻相當自由,例如部首在單字中可以出現各種變化寫法。細細思索背後邏輯,才了解「日本的標準是以明體為基礎,目的是要規範印刷體的寫法;而臺灣標準則是以手寫的楷書為基礎,試圖以楷書骨架去規範印刷體的寫法」。至此,學習書法的我終於懂了,楷書中各部位的變化寫法,影響我們硬筆書寫與招牌字型,讓街道上所看到的文字多樣而「不統一」,對日本人來說,識讀招牌標誌反而成了困擾,「在台灣進行字形散步之後,真的有街上到處都在出謎題的感覺」,這種允許文字變化創造的現象,我們本就習以為常,甚至無論字體怎麼扭曲變形,臺灣人一眼就能辨認,但對於藤本來說,「生活在中文圈的一般人,到底對漢字的變化和設計抱持著多大的包容力呢?走得越久,我越是對這點感到好奇。」這觀點不禁讓我驚嘆並認同,因為比較起日本的「統一」規範,路上所見的文字雖能設計,但絕不能變形異於「常用漢字表」,否則日本人將無法接受該招牌與文字,「若說這正是我們日本人所失去的包容力,我認為也完全不為過。」此書藉由街上文字而穿透文化背後思維,更指出國家教育方向與民族特性,除了大開眼界,也驕傲我們的偉大。
藤本的字形散步走到鐵路邊,火車車身標誌常可以看到注音符號,在他們眼裡,注音的形狀有如「假名」,由此書得到解答,二十世紀初發明出來的注音符號的確是以日本的假名為靈感。目前正使用的台語裡存有日語的影響,連中文學習也挪用日文,一場文字散步,感受到臺灣的包容與挪用,深深覺得歷史活在街頭巷尾,從來不曾遙遠。
3.關於本書其他種種
由於是「路上觀察」,因此藤本的寫作風格充滿輕鬆活潑的語氣,並具跳躍聯想力,這種語氣接近喃喃自語,但閱讀起來有如同行的好友在耳邊碎念,有時又直接誠實到令人想笑,一點修飾美化也沒有,例如他看到台南車站前的攝影店招牌(詳見文末附圖,《字形散步 走在台灣:路上的文字觀察》頁151),無法說明那是甚麼風格、設計的邏輯與理念,因此他一開頭就說「整個充滿衝突感,讓我大吃一驚的,就是這個鑲著金邊的紅色字體『今代美藝術攝影』。」接著以幽默又認真的口氣說:「這東西的異世界感好強啊……包含『今』在內的這些字,宛如某個祕密組織的象徵標誌一般,以嘲笑的姿態,在台南車站前的大道上睥睨著往來的行人。這到底是來自哪個世界的品味啊?我試著用新藝術運動時期的字體排印方式來理解這些漢字,但是不管怎樣,都無法解釋這種鬼氣迫人的原創性。」又是異世界,又是秘密組織,而且藤本覺得這招牌「鬼氣迫人」,閱讀至此,我已經忍不住笑聲。
本書的觀察共有84篇文章,並配有至少一張照片佐證。這些我們熟悉不過的日常,在日本設計師眼中都是不可多得的美。藤本更邀請臺灣字型專家柯志杰撰寫兩專欄「臺灣文字情況」「臺灣文字觀光」,八篇文章分別以臺灣文字使用歷史脈絡與字型設計名家等深入介紹,讓本書有藤本散步觀察的廣度兼具專欄探討的深度。在編輯印刷上,特別使用日本印刷廠板模色標等符號,讓本書視覺效果呼應路上觀察的招牌。書封設計更是一絕,將之攤開便成為一張字型海報。本書包含以下特點:設計性、美感性、哲思性、好玩、好看、好笑又嚴肅認真,雖價格稍高,但保證物超所值。
旅行何必名山大水?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有不可思議的旅行。超乎想像的地方不在遠方,就在身旁。旅行的奧意居然以文字散步的形式,由日本回到臺灣,讓我重新思考旅行的方向,何必捨近求遠,更讓我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的美。旅行的一種可能,就藏在想不到的細節與視而不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