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2,017】

作者簡介

  簡媜,宜蘭冬山人,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當代散文名家,二十年前以第一本書《水問》問世,獲致文壇高度的肯定,續有《只緣身在此山中》、《月亮照眠床》、《私房書》、《夢遊書》、《下午茶》、《胭脂盆地》、《女兒紅》等先後由洪範書店出版。簡媜修辭搖曳恣縱,猶謹守普遍之文法紀律,思維復敏銳深刻,發人深省,而視野愈越寬廣,觀察入微,舉凡城市鄉野,人間聖境,星光燦爛,浮生鹹鹹,無不在簡媜法眼顧視之下,一一現形;政治潮騷揭舉的魔舞,更使她感慨良多,自覺筆下恍惚已經失去了灑紅絲綢的質感,進入「黑色麻衣」期;雖謂沉痛感傷,又始終相信也只有文學可以抵擋一切,使浮島不致於墜毀,沒入水底。

(錄自博客來簡介)

 

 

 

文本應用練習

  我討厭一個字。

  對這個字的最早印象是從電視廣告上看到的。一位媽媽正在準備火鍋晚餐,桌上擺了數個盤子,每一盤都是丸子――鱈魚丸、香菇丸、花枝丸……之類的火鍋料。小男孩高興地跳起來,大叫:「ㄅㄧㄤˋ!ㄅㄧㄤˋ!」

  嚴格說,它不是字,是個音。嚴格說,那媽媽也有點混,哪有晚餐全吃丸子的!

  就這麼,「ㄅㄧㄤˋ」像街頭槍聲隨時隨地折磨我的腦袋。真是邪惡,滿坑滿谷的人似乎得了「文字幼齡症」,一窩蜂「ㄅㄧㄤˋ」來「ㄅㄧㄤˋ」去的。譬如:今年最ㄅㄧㄤˋ的手機,最ㄅㄧㄤˋ的情人節禮物,最ㄅㄧㄤˋ的人物,最ㄅㄧㄤˋ的選擇,最ㄅㄧㄤˋ的歌,最ㄅㄧㄤˋ的美白護膚組合,最ㄅㄧㄤˋ的個人寫真集,最ㄅㄧㄤˋ的超值全餐,最ㄅㄧㄤˋ的秋冬服飾八折起……。當一個字(或音)流行到這種程度,不管背後隱含何種社會學意義,在我看來,完全不能否認是想像力貧乏、修辭能力退化的現象。

  「非常」也是讓我頭疼的。自從某位DJ以其特立獨行的風格竄紅之後,電視節目名稱像得了流行感冒,處處可見「非常」行踪:「非常娛樂」、「非常寫真」、「非常男女」、「非常城市」……。唉!著實非常非常地沒有創意。

  然而,如我輩對語言文字敏感至神經質地步的人,活在符號亂世裡注定是落伍且不快樂的。我們就是「炫」不起來,無法成為「勁爆」的資訊獵人,對「酷哥辣妹」也失去興趣。

  說來悲哀,我們只能在「ㄅㄧㄤˋ ㄅㄧㄤˋ」聲中發現自己被悶在發霉的文字穀倉裡。

(節錄自《好一座浮島》〈我有惑――四十歲「不順眼」手記〉)

 

 

  根據作者所述,回答下列問題:

(一)社會上文字使用呈現什麼現象及特質?(50字以內)

(二)試詮釋為何簡媜認為「發現自己被悶在發霉的文字穀倉裡」?(100字以內)

(三)「當一個字(或音)流行到這種程度,不管背後隱含何種社會學意義,在我看來,完全不能否認是想像力貧乏、修辭能力退化的現象。」你認同嗎?為什麼?(250字以內)

 

 

教學文章由北一女中 鄭元傑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好一座浮島》推薦文

 

〈為何歷史總重複上演〉

  你會在怎樣的機緣下,遇見一本書?正如你會在哪一個時代,想起某一段歷史也是如此!簡媜的作品我幾乎全部典藏,但這一本《好一座浮島》因出版時間落在我當兵時期,因此從未想閱讀或典藏,以免想起當年的艱苦日子。六月底因公務緣故接觸此書卻無法短時間閱讀完畢,每讀一篇便闔書慨歎,心情激盪不已,需待沉澱消化一晚才能往下閱讀。因為,歷史非但不曾遠離,還重複上演!

  《好一座浮島》內容大約橫跨1994至2004年,或發表於報章雜誌,或為了本書主題書寫首刊。《好一座浮島》可以說是《胭脂盆地》續集,《胭脂盆地》焦點放在臺北,從城市繁華風貌到邊緣市井小民,地理輪廓鮮明;簡媜說《好一座浮島》是「第二部城市觀察」,其實已經跨出台北,可說是每個城市共有的問題與焦慮,進一步說,這本書是生活在臺灣的人民面臨的種種困擾與憤怒,混亂與質疑。

  簡媜每一本作品皆有意識經營主題,每本書自成一體系,各篇章雖獨立,但皆有一核心貫穿全書,《好一座浮島》仍有簡媜繁複使用文字與修辭的文筆,但更容易閱讀,因為她「有惑」,甚至可以說,她生氣了,因此每篇散文諷刺批評的對象明確,趨近於雜文,這樣直接而帶有情緒的文字,令簡媜的讀者「耳目一新」。一開始是簡媜面對自己跨入四十歲大關,種種不順讓她懷疑「四十而不惑」簡直天方夜譚,首先是身體鬆垮,再者感情生鏽、謠言不止、人民使用文字弱智化,最後是社會無知,這一切的背景正是2000年前後的臺灣社會與政治時局。孫中山認為「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亞里士多德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政治關乎國家社會民生,與你我息息相關,但,當政治違背管理眾人之事而成為「圖謀己利之事」,遠離追求至善而變成「扭曲真理」,身為作家,除了選舉的一張票以外,就是一支「為民喉舌」的筆!

  《好一座浮島》以十三篇散文組成,雖未分類分輯,但以編排邏輯來看,可分成三層次:個人、他人、眾人。一、「個人」類,如〈我有惑――四十歲「不順眼」手記〉談自己身體崩壞、情感失據等,她以慣有的譬喻轉化兼用筆法描述四十歲:「四十歲很麻煩,學問、修為固然有點積蓄,但那本錢只夠摸到上帝的腰圍,沒多大長進。」接著有張愛玲〈我的天才夢〉的味道,進而形容這年紀:「年輕像一件薄薄的花襯衫,即使是惡寒天氣也能招蜂引蝶把春天騙回來。四十歲不是,像穿著別人悶了兩個冬天沒洗的厚大衣,再怎麼談笑讌讌,就是有霉味。」;〈肉身啟示錄〉談現代女性面對自己身體曲線的「肥胖焦慮症」,都市的陰謀就是「女體規格化」,諷刺的是二十一世紀說是「女性覺醒」,反而「在追求曲線完雕的潮流裡謳歌『女體覺醒』時代的來臨」。〈難以啟齒的生活〉談手機與男女感情、婚姻關係,本篇分成數小節,有如電影分鏡,每一節敘述一事,但都扣住溝通聯繫方式,令人膽戰心驚的是「拜科技之賜,我們竟然能恣意窺伺、竊聽或光明正大耳聞他人的生活實況,不知不覺淪為嗜食『八卦』的動物。可是,人心並未靠近。」二、「他人」類,如〈聖境出巡――菜市場田野調查〉,藉由逛菜市場,把自己與攤販的交手過程消化成買菜心法,也觀察攤販的賣物秘訣,菜市場喚起女人的本能,釋放身體各種感官以達「獵殺」目的。因此,逛菜市場對女人而言,是「一種重返『聖殿』的儀典」。本篇可與1991年發表的〈發燒夜〉參看,多了細節描寫與省思。〈房事恐怖片〉模仿DVD片投選片形式,分成「A全片播放」「B精彩片段」「C幕後花絮」,A敘述自己搬家買房面對的最大問題:漏水。B分三小節鋪陳三個人與自己生活居住空間的關係。C則接續B的人物情節發展,並串起AB內容。散文形式結構是簡媜喜歡玩的手法,讓散文敘說故事時不致鬆散,讀起來有如小說。〈那個星光燦爛的所在――獻給永遠站在第一線老師,兼記教改隨想〉書寫從小到大影響她的教育現場與人物開始,觸及幾點與教育相關的省思:公平性(貧富、城鄉、資質)、流動性(學區流動、學力流動)、學校經營(課表時間、教育理念)、家長焦慮(常態編班、一綱多本)、閱讀與外語的重要性。本篇最根本的核心價值是「教育既是展現國力也是儲備國力。教育,不止是教育部的事,更繫乎治國藍圖」。當2004年簡媜以自己為例,檢討教育問題時,2019年的現在,正也是108課綱即將上路之時,當年種種的焦慮,也是現在所有人的擔心。她在文末探問的內容值得所有教育現場的我們深思:「老師問:我的學生離開學校時,帶走一疊考卷還是一份夢想地圖?那些身上光芒十分耀眼的少年亦應自問:青春時光裡,最值得爭取的是一張一百分考卷還是藏寶圖?」三、「眾人」類,這一類談的就是政治。可將〈台灣蔬果恩仇錄――一個蔬果愛好者的「不消化」感言〉〈一個政治不正確者的針孔書寫〉〈真理的死亡證明書――記一場家變〉三篇散文當成一體,不管以西瓜、番茄、香蕉比喻政治人物外表與內在,或是直接諷刺「愛台灣」「泛藍泛綠」「中華民國」成為政治口號,都呈現「民主」在台灣政治操作下,「真理」「公義」被「權力」取而代之,「媒體」與「選舉」則是幫兇。當真理變成一張死亡證明書,人民該為何而活?

  綜觀本書可見,近幾年的社會情勢竟與本書呼應!當作家眼見不平感到生氣,她付諸行動,想辦法以自己的專業做點什麼,「只能用文學抵擋種種墜毀,即使所有文字僅只是持柳條搏猛虎之舉,敬愛的讀者,我也必須握緊柳條,迎面而戰」。我們必須反省,與其口口聲聲說眼不見為淨、不懂政治,不如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歷史之所以不斷上演、重複出現,不正是因為社會弱智無知?不正是人民放棄自己的聲音,任憑為政者為所欲為?因此閱讀本書除了讓我驚喜不同的簡媜之外,也感覺到一種無奈與沉痛,時間往前走著,我們進步了嗎?當簡媜直接寫下「我生氣的是,理想、公義之蕩然不存。」「我氣這個社會智者噤聲、賢者埋沒、聖者隱遁,只剩造神運動者大張旗鼓。」「我氣只有清算過去的能力,沒有遠瞻未來的魄力。」作為知識分子良心,你,生不生氣?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