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8,628】

作者簡介

  李國修(1955~2013),「屏風表演班」創辦人,集劇團經營者、劇作家、導演、演員於一身,第一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並榮獲多項戲劇大獎。他為世人留下二十七部經典劇作,個人演出超過百種角色,舞台表演逾千場,是當代華人劇壇深具成就的全方位戲劇藝術家。李國修最令人感佩之處,是除了豐富的創作之外,對提攜後進與推動戲劇教育更不遺餘力,獨創一套表演訓練課程,以及編導實務教學,臺灣受其影響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和影視圈人員不計其數。長年來,他親赴全臺各地舉辦藝文講座,受邀到大專院校開設戲劇課程,深耕表演藝術教育。故於2013年7月18日的告別追思會上獲總統親自頒發褒揚令,肯定其對臺灣現代劇場的卓越貢獻。

 

編者簡介

  黃致凱,現為「故事工廠」藝術總監。臺灣大學戲劇系第一屆畢業生,磕頭拜師入李國修門下十一年,為其嫡傳弟子之一,李國修曾用兩個詞形容他:「熱情」與「傻勁」。黃致凱著重舞台畫面營造,作品風格大膽創新,探究社會怪象,擅長將角色逼到情節的危崖,呈現人性價值與情感。編導作品有2008年導演紀蔚然劇作《瘋狂年代》、2009年編導推理喜劇《合法犯罪》、2011年編導花博定目劇《百合戀》、2011年編導現代武俠劇《王國密碼》、2014年編導《白日夢騎士》、《3個諸葛亮》。

 

資料來源:《李國修編導演教室》封面裡【關於作者】、【關於編者】

 

 

 

生活就是一本書

 

  很多演員不太喜歡讀書,或沒有時間讀書。

  我常在表演課堂上跟學生說:「我是世新廣電畢業的,那時哪有什麼戲劇系?我沒有受過一天專業戲劇教育,也沒有讀過什麼戲劇理論,一路走到了今天--」學生用佩服的眼神看著我。「但我認為,生活就是一本書,」學生們點頭表示同意,故作頓悟的表情。「既然這本書唸不完了,那我們幹嘛還唸別的書?」台下不愛讀書的學生莞爾一笑,點頭如搗蒜。

  這是一句玩笑話。書當然得讀,因為書是有系統的知識。

  但我們讀了再多的理論,學習再多專有名詞,不見得能讓你更認識劇中的角色。我認為大家應該要認真地生活,仔細去體會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要學會分析角色,先學會分析自己,思考自己每一個話的背後,自己每一個行為的背後。

  如果生活是一本書,自己就是第一頁。

  嗯,好好讀吧!(李國修  黃致凱 《李國修編導演教室》P47)

 

 

短文寫作:

1.國修老師認為我們自己就是生活這本書的第一頁。到目前為止,你這一頁是什麼樣貌呢?  

      你是詩歌,還是散文?是喜劇或是苦情戲?請以書為喻,描述你的生活形態、樣貌及日常心情。  
 (100-160字)

 

2.文本提及徒有理論不見得能幫助演員更認識角色,而是要認真生活,先學會分析自己。 

       試闡述作者的看法並加以評論。(文長不限)

  

 

教學文章由馬公高中 林麗芬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李國修編導演教室》


  在台灣早期老三台的時代,喜歡看電視的人不會不認識李國修。在戲劇節目中演什麼像什麼,精湛的演技令人激賞;在綜藝節目裡插科打諢,誇張的表情及肢體動作,總讓人忍不住發噱。他,在那個物質貧乏的時代,豐富了許多人的精神生活----包括我。

  後來,喜歡追劇,追的不是日劇,當時也沒有韓流侵襲,追的是劇場。雖然當學生的沒什麼錢,沒辦法到劇場看表演,但李國修和李立群聯合演出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一直在書案旁陪我度過準備聯考的歲月。如果那段時間的挑燈苦讀有一點點樂趣,大概就是因為有兩位老師表情豐富的聲音相伴。隨著詼諧逗趣的內容,從虛擬的華都西餐廳出發,穿越一段又一段的時空,在不斷抖落的包袱裡,笑著呑下一道又一道的數學題,啃嚙一段又一段橫行的螃蟹文。日常和有同好的朋友對話,還能不時拋出一句台詞應景,兩人便會心一笑。雖然那段時間的我沒有錢,更沒有機會進劇場看戲,卻在心裡對「走進劇場」這件事,種下朦朧的嚮往。

  長大後,有能力進劇場看戲了,但我所知道的李國修已經不只是演員李國修。他成了編劇,成了導演,在劇場裡演自己寫的戲,導自己編的劇。因為他有想說的故事,這股對說故事的喜歡,是成為編劇的動能;但他又發現很難找到完全懂自己文本內容的導演,為了精確演繹這些故事,所以學著當導演。抱著這股忠於自我、堅持學習的傻勁,李國修成為台灣劇場中少數演、編、導三位一體的人。在劇場裡,演員不稱他為導演,只叫「國修老師」,因為他不只是導演,而是讓演員學會「表達」故事--不是「表演」的老師。演員學會真正投入戲劇之中,許多優秀演員在戲劇工作中發光發熱,屏風表演班幾乎成了金鐘獎的「鍍金班」。多年來,許多觀眾隨著劇團成長,看戲的時候哭著笑出來,又笑著流眼淚,觀眾們不僅是投入,也將自己的經歷及情感投射其中,在劇場裡釋放真正的自己。

  經營劇團的同時,國修老師更投身表演戲劇相關領域教育工作,培養劇場的後起之秀,也吸引年輕人進劇場看戲。縱觀他的一生,都在為戲劇付出,因為他那一輩子都在做京劇戲鞋的父親,留給他一句話「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國修老師說這一生我只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開門,上台,演戲。」他真的做到了。

  全書以第一人稱方式書寫,那個「我」是國修老師,只因彼時的他已纏綿病榻,於是由就讀台大戲劇系開始即跟隨國修老師學習,在他身邊已長達十餘年的黃致凱執筆,儘量還原他的口吻與課堂上所表述的創作觀念,將國修老師一路走來,在劇場實踐所累積出來的實戰經驗,架構成有體系的論述,以他的生活小故事、心路歷程及眾人熟知的戲劇作品,作為講義內容的分析例證。其中還有許多的課堂練習,當書裡提出一種身為演員所需具備的能力時,會有相對應的練習供參考。

  另外,提到國修老師,還有一位非談不可的人物,就是王月--他的妻子、工作伙伴、生命的同行者。國修老師曾說:「戲劇是我的生命,王月是我的全部。我全部的生命除了戲劇,只剩下王月。」在推薦序當中,王月說「國修一向樂為人師,國修老師開課了,我們都歡歡喜喜的進教室吧。」因為是「國修老師開課」,因此目錄採用「課堂」形式,全書分四大區塊----緒論、表演課、導演課和編劇課。讀者不受時空限制,只要翻開書,就可跟隨這位良師學習。

  「緒論」闡述身為演員的自覺及自我定位,解釋什麼是戲劇、劇場要素、創作發想、劇本研讀步驟,可以說是先建立讀者對劇場全面的認識。其後,每一門課都是「概論」先行,讓讀者對這門課建立概念之後,才一堂一堂細緻的分析演員需學會哪些能力、導演該做什麼功課以及編劇創作的要領為何。最後,每一門課都有結論,總括作者對這門課最重要的「心法」。全書學術理論少,實踐經驗多,論述內容大都是實證經驗歸納出來的,每一堂都拿國修老師的作品為例,一句台詞又一句台詞,將角色感情的轉折與動作的配合,分析到極致;一幕戲再一幕戲,將主題、結構、舞台設計⋯⋯條分縷析,教讀者看懂一齣戲,或試著依論述架構一個故事。如果有想實踐的部分,有許多課堂實作練習,內容包括練習目的、時機、規則、步驟及重點提醒。即使無需學習編、導、演實務的讀者,也能在這本書裡,學會如何「表達」及「架構思考」----不論是以聲音、肢體語言或故事型態,這是本很實用的書。

  王月也說「國修的作品可以成為經典,不僅是因為他從不放棄學習,更因為懂得提煉生命經驗。他了解『說什麼比怎麼說』更重要,他精通結構更擅於解構,他更明白劇本沒有了人味,情節再精采也沒有用。」正因為國修老師堅持劇本要有「人味」,所以這本精彩的表演藝術課堂寶典,絕不僅限於編、導、演的課程,更是人生的功課。我們看到他如何說人與時代的故事,我們更看到他終其一生,將所有一切投入在想做的事上頭。直至走到終點,生命落幕前一刻,還想著如何將所學毫不保留的教給世人。

  這本書是國修老師一生在戲劇裡投注的心血,所澆灌出來的花朵;是他把演戲當賣麵,「每天賣一百碗也好,二十碗也罷,投注的心力不能變。」的堅持,為大家端上最豐盛、最美味的最後一碗麵。離開人生舞台時,下台的瀟灑身影,是他為讀者上的最後一堂課。他,功德圓滿了。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