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0,736】

作者簡介

羽田正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專長伊斯蘭史、全球史。二○○五年著作《伊斯蘭世界的創造》(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獲得第十八回「亞洲.太平洋獎特別獎」,以及伊朗政府獎勵伊斯蘭研究的「法拉比國際獎」。著有《勛爵夏丹(Jean Chardin)的生涯──十七世紀的歐洲與伊斯蘭世界》(中央公論,1999)、《探險商人夏丹》(講談社,2010)、《邁向新世界史──為了地球公民的構想》(岩波新書,2011)、《清真寺訴說的伊斯蘭史──建築與政治權力》(筑摩增補版,2016)等。

 

譯者簡介

林詠純

  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任職於民間研究機構,現為專職日文口筆譯、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譯作橫跨歷史、哲學、設計各領域,包括:《圖說日本史.古代篇》(楓葉社文化)、《日本戰國九大名將的城郭與戰役》(楓樹林)、《閱讀奇幻文學》(心靈工坊)等。

 

以上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6944

 

短文寫作

 

  把目光集中到十七世紀初的世界,乍看之下,會發現這個時期的世界存在著各別的政治權力、國家,以及地區,各自以獨自的節奏刻畫歷史。在歐洲、西亞、東北亞等地區,人們雖然因為移動而產生政治關係、發生軍事衝突,不過就整體而言,每個地區的人依然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空間,看似與其他地區的人毫無關聯。政治權力的型態或社會特徴看起來也因地而異。實際上,在當時占地球總人口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大部分終其一生只知道自己生長的環境和其周邊地區。當時的世界與現代完全不同,通信、交通沒有那麼發達,人員、物品、資訊也不像現代一樣急速並大量流通,討論當時的世界時,真的能像現代這樣把整個地球視為一個整體嗎?答案得視回答時站在什麼樣的立場而定。地球上無論哪個地方的人和周遭的生態環境都會相互影響,雖然影響的展現方式會依地區與時代而有所不同。如果把影響的過程視為一個整體,並且試著以這樣的角度去掌握、去描述環境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歷史,那麼整個世界就必須當成一個整體來看。而直到近代為止,國家在這樣的歷史敘述中都只不過是個配角而已吧?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現代,也特別需要這樣的歷史研究方法。

(節錄自羽田正〈把世界視為一個整體的歷史〉)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上文,說明為何作者既認為「世界存在著各別的政治權力、國家,以及地區,各自以獨自的節奏刻畫歷史」又認為「國家在這樣的歷史敘述中都只不過是個配角而已」?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

 

問題(二):請以「我的世界觀」為題,根據自己的經驗與感悟,說明自己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用什麼方法認識世界?對你來說,世界的意義又是什麼?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

 

教學文章由景美女中 江家慧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

 

  海島臺灣,左鄰中國,北接日本,南面東協,西眺太平洋,地理位置決定了我們終究和海洋貿易無法切割的歷史。早年受中原史觀影響,我們所見歷史多是以王權的角度書寫。海洋對皇朝來說,是危險與叛亂;貿易對王者而言,是朝貢與恩威。近來的歷史教育,則是以臺灣為本位,著墨各國勢力與臺灣的互動、殖民、建設。本土教育的加強,看似可以讓我們站在熱蘭遮城、紅毛城的老牆垛邊,詳述安平明鄭的興亡或淡水的絕代風華,定睛細查,其實仍是以自身所處的地點為中心的線性敘事,只是中心由中國換成臺灣罷了。

  十六世紀歐洲大航海時代開始,歐洲人為了減少香料利潤受到鄂圖曼土耳其等帝國的層層剝削,選擇以航海科技發展亞洲航線。巨大的商船就此串接了大西洋、印度洋與中國南海、東海。當時無論是有高度文明的極權王朝如印度、中國、日本,或是較原始的土著部落東南亞海島,都面臨強烈的文化衝擊,全球化的序章自始開展。

  熟背元、明、清、荷治、日治的臺灣故事的我們,對這些曾熙攘穿梭於大洋海峽間的東印度公司們,似乎只有消失在地平面的離港模糊船影。我們不是沒有學歐洲史,只是歐洲歷史、重要城市、近代戰爭、科技工業的進步,都在另一堂課、另一本教科書上觸碰,世界空間在課堂上被切割,歷史維度在書本上被分離,歐亞的事件彼此互為因果,然而不在同一個學習平面上,點線從未曾被鋪聯為面。

  航海的初衷是貿易,對於巨額利潤的渴求也是推動各東印度公司追求高風險的龐大動機,歐洲的重商主義,由政府授權公司壟斷貿易線,驅動商船往來、軍艦開護。這些公司可說是近代股份有限公司的濫觴。公司用來維護利益的武力與現今近代意義的國家軍隊大不相同。然而這些繁複的細節,到我們的眼前常常被簡縮為「各國武力來華開港」、「鹿皮、茶葉、樟腦的通商」,進而強調列強的殖民與統治、暗泣華國臺島的傷感悲情。

  作者羽正田教授說的精闢:「東亞的海域是政治之海,是領土的延伸;東亞以外的海域才是經濟之海。」「領海」是對內且封閉的概念,海洋是外族來擾、亂臣賊子的窩藏地,需要嚴加管制陸地與海洋的接觸。但用季風洋流為根柢所成立的葡萄牙海上帝國,則是以印度洋為中心,幾乎沒有陸地領土,只用各港市作為與陸地王國的結點,串連包圍海洋,支配交通與貿易,徵取稅收,亞洲陸地對葡萄牙的海洋帝國而言,是進出人貨的關口,海洋帝國與陸上帝國的邏輯,截然不同。

  本書即以歐洲開展貿易航線的挑戰、各國興起東印度公司的成立為楔子、進而以亞洲海洋與航海事業為中心舞台,各地政權、港口的互動陸續登場,詳細介紹各公司內部的結構、當時運送的貨品、港市風情;貫穿其中的是世界海上交通與商品流通一體化的旋律,也是17世紀至今依然主導世界的利益與價值。幾家東印度公司最後隨著世界一體化完成與近代國家民族主義的興起而退場謝幕,但其所促生的自由貿易與工業革命,歌舞依舊,直至今日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展開一系列反全球化的政策為止,全球化的腳步已持續兩百餘年。值此中美爭霸、歐洲衰敗、列強權力結構再度動盪之時,為身處地緣政治第一線的臺灣讀者們,透過此書正可重啟視野,構建全新史觀。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