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0,333】

作者

布萊德.史密斯Brad Smith

微軟總裁,負責帶領全球56個國家超過1400名業務、法律、管理專才,在微軟及科技業界的隱私權、網路安全、人工智慧倫理、人權、移民、慈善救濟及環境永續等政策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紐約時報》將史密斯譽為「科技界大使」。

卡洛.安.布朗Carol Ann Browne

微軟通信主任兼執行公關。原本在亞利桑那州擔任記者,但因不敵科技的誘惑遷居至矽谷,就此展開公關生涯,並於2010年進入微軟任職。布朗與史密斯曾在全球各地合作撰寫文稿、拍攝影片及發表包括部落格《今日科技》(Today in Technology)在內的媒材。

 

譯者

孔令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會議口譯組

‧第七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一等獎得主

專業中英會議口譯員,從事自由口筆譯,認為語言是人類獨有的天賦,口筆譯師在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來回穿梭,把一方的想法與故事分享給另一方,是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短文寫作

  隨著電腦在這些領域的進步,人工智慧將能駕駛轎車或卡車。在二十世紀中,高樓大廈普遍設有電梯操作員,負責坐在電梯裡操作電梯。今日,電梯操作員不只復古,更是過時。到了二十一世紀中,大家對於人類計程車或Uber司機是否會有同樣的感覺?

  長久以來機器與自動化系統一直在取代死板或重複性高的勞力工作,但是現在電腦發展出思考能力,因此在未來,腦力工作就和勞力工作一樣承受遭到取代的風險。例如,由於人工智慧翻譯人類語言的能力快速進步,人類口譯員的工作無疑受到愈來愈大的威脅。

  二○一六年秋天,納德拉與我造訪柏林,前往以玻璃和拋光鋼材建成的德國總理府,拜會總理安吉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時,在場有一位口譯員,她不僅德文與英文流利,在外交上的專業更是精湛。雖然梅克爾總理英文流利,相較之下我們只會說一些德文,但是對話中飽含技術,因此還是需要口譯員協助。會議中,納德拉講到人工智慧與人工智慧的未來,並提及機器翻譯的發展。說到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口譯員後,他停頓一下,意識到自己說的話,轉而對口譯員說:「抱歉。」

  口譯員泰然處之。「沒關係。」她淡然說道:「二十年前,IBM就有人告訴我同樣的話,但現在我還好好的。」

  這段對話反映出一項重點,             。在微軟的二十五年來,我一再為工程部門主管準確預測電腦發展的能力感到佩服,然而他們對時程的預測卻成敗參半。人常常過度樂觀,預測某件事很快就會到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如同蓋茲的名言:「我們總是高估接下來兩年會發生的事,卻低估接下來十年會發生的事。」

  這種現象由來已久。一八八八年,汽車首度掀起熱潮,發明家卡爾.賓士(Karl Benz)的妻子駕駛汽車前往六十英里外的娘家,藉此向媒體展示丈夫的發明。然而,觀看十七年後(一九○五年)紐約百老匯的照片,街上仍滿是馬匹與推車,連一輛汽車也沒有。新興科技成熟到能普及應用是需要時間的,又過了十五年後(一九二○年)在同一個十字路口拍攝的另一張照片卻顯示,路上滿是汽車與推車,連一匹馬也沒有。

(節錄自布萊德.史密斯等著,孔令新譯《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頁259-263)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文中描述微軟總裁史密斯與納德拉造訪德國首相梅克爾,納德拉與口譯員的一段對話。這段簡短的對話所反映出的重點可能為何?請從對話的內容與情境脈絡說明文中畫底線處「      」的重點,文長限80字以內。

問題(二):在臺灣,多數學生認為考上一所好大學,將來才會有好的生活,然而卻也有近五成的大學生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甚至擔心自己的能力將來被AI取代。請以「工作被取代後的一線生機」為題,撰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看法與論述。文長限400字以內。

 

參考答案:

問題(一)

由文中口譯員淡然回應將被取代的風險評估,與團隊對時程的預測成敗參半,可推知所反映的重點應是「能準確預測人工智慧將取代何種工作,並不代表能預測取代會在何時發生」。

問題(二)

歡迎同學自由發揮。

 

教學文章由基隆女中 洪菁穗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直至今日,我仍仰賴他的智慧與判斷。

他最有資格帶領讀者探討今日科技業面對的課題!」

                        ──比爾‧蓋茲

 

  「當你的科技正在改變世界,你就有責任協助世人面對你所創造的新世界。」微軟總裁布萊德.史密斯(Brad Smith)懷抱著這樣的理念,與通信主任兼執行公關卡洛.安.布朗,親筆詳述微軟作為科技巨頭,一路對抗科技業界所面臨的難題。書中所探討的關鍵課題,彷彿一則又一則的故事,為全世界沒有規則可循的未來挑戰,提供迫切所需的解決之道,深具啟示。對關心科技發展與未來趨勢的人來說,真的不容錯過。

  書中第十三章提到速食店得來速點餐服務生被點名,被預測將成為最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工作。透過人工智慧辨識系統,能解讀客人口頭點餐的內容,且理解的準確度相當於人類的水準。事實上,目前至少已有三家大型速食連鎖業者在店內推出智慧化自助點餐機,機器點餐的數位化服務趨勢已具體可見。

  電腦發展出思考能力,稱之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當電腦在各產業領域皆有明顯的進步,意味著腦力工作形同昔日的勞力工作一樣,承受著被取代的風險。隨著AI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學者專家評估未來30年將有很多職業被AI取代,導致失業率增加。儘管AI大有用處,總是會有一些挑戰,需要人們的專業知識、判斷力和洞察力才能有效因應與處理。未來如何成為具有競爭力的人才?

  教育的本質,在於人。臺灣教育學家賈馥茗教授認為「教人成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不變性」,賈教授體認到教育的核心乃在於「教人成人」,也就是透過教育來成就一個有別於「自然人」的「人格人」的過程,這是教育的本質意義。人之所以異於其他物種,在於人與生俱來的獨特稟賦:心智,能思想,能知道「是什麼」與「為什麼」,進而能自作主宰。這個過程要在後天經過學習才能得以發展。

  順勢思考:如何學習成為一個人,也是學習的最高原則。人有自我實現的本能,唯有找到真實的自己,發現獨特的自我,才能相信自己的內在評價,進而找到自己想要的、想學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實現自己成為一個人的意義,生命存在的價值便體現在這個過程中。

  生而為人,我們跟所有物種都有一樣的本能──求生存。當代心理學大師Carl Rogers博士在其著作《成為一個人(On becoming a person)》書中提到成為一個「如其所是的自我」,過程中需要存在的勇氣。他認為美好的人生是一段過程,而不僅只是一個存在的狀態。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成為一個功能發揮的人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持續邁進,在這過程中,我們會體會到豐實、欣喜、充滿回饋,也會體會充滿挑戰。

  二十一世紀正式邁入數位新紀元。這場以電腦、網路、通訊等資訊科技所帶動的革命,把人類帶入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因應數位經濟的浪潮,身處在資訊時代的你我,勢必得面臨社會價值觀的變遷與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而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個挑戰,便是自己。

  與其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下猶豫遲疑、裹足不前,不如跳脫自以為的舒適圈,勇敢地採取挑戰自我的策略──調整自己的態度,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創新,透過多元的學習管道,能逐步建構自己的觀點,進一步將這些觀點應用於日常生活,在平凡中建立自己的洞見。如此,便能從點點滴滴的生活實踐中,領略賈教授所謂的「成人之道」,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表現「如其所是的自我」,持續邁步向前,走在Carl Rogers博士「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