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1,750】

羅怡君

  曾任職於奧美公關、三立電視及美商3M台灣子公司,扮演行銷公關、媒體企劃與企業溝通之角色。目前則在職場之外,陪伴念小學的女兒「妹妹」,學習探索自我、與群體溝通。

  喜歡說話,勝於寫字;喜歡冒險,多於安定。比孩子還喜歡問「為什麼」,尤其針對那些被社會、被學校、被大家習慣禁止的事;比以往更關心社會時事,認為只有「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快樂。

(資料來源:《被禁止的事》一書書摘)

 

那些街頭流浪的人,也許會惹你傷心難過;

那些痛苦掙扎的孩子,也許將懷著憤怒之心長大;

那些找不到自己價值的人,暗夜徘徊使你也懷疑自己起來;

那些受到壓迫的人,只好瘋狂行事才能活得下去。

找不到正直的人可以依靠,

找不到溫柔的人可以陪伴,

你又怎麼能自己好好地,獨立於世外不相干地活著。

啊,這些事情我怎麼能不管?

每一件事都與你息息相關。

一切都是因為你啊,我的寶貝。──《被禁止的事》

 

依據上文,作者是抱持著怎樣的心態和看法來說出這段話語?請試著加以說明 。(50-100字)

若父母的觀點、立場和自己不同,試問該如何與父母對話?請結合自己成長中的經驗加以說明,必提出可行的應對之道。(文長不限)

 

教學文章由家齊高中 曾安琪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為什麼不可以?」

  作者羅怡君以自身陪伴小孩成長過程中遭逢的各種情境與實例,去開啟自身和兒童時期的孩子間的思辨對話,把每一次心中浮起的疑問化作最好的機會教育,以親子的角度去探討當下情況的合理/不合理,進而陪伴孩子形塑他的思考習慣、觀察角度、同理心及建立價值觀。每一次親子間的對話,都是深化關係及陪伴其觀察社會和團體運作的契機,讓孩子對未來要獨立面對的世界有著基本的準備。

  本書的編排邏輯也層層引領著讀者從生活各情境遭遇的狀況來做思考,分為「在家裡,還有關於自己的事」、「在學校發生的事」、「在生活周遭的事」、「在電視裡看到的事」、「這些應該被鼓勵的事」五部分。雖然面對著幼齡的孩子,但卻無比認真地與其一起探討彼此心中浮現的疑惑及好奇,而且每一篇主題文章後都給了數個引導問題,讓我們自行思索或試著和自己的孩子討論其中主要概念。

  「在家裡,還有關於自己的事」中精彩討論了學校上課期間應否請假出去玩、從免費過渡到半票的年紀時如何讓小孩也意識到自己的成長、什麼樣的處罰才比較可能養成孩子的自主管理、對待自己不想爸媽知道的秘密以及關於面對感情/戀愛的態度,最棒的是檢視了小孩容易有的「為什麼大人可以,我不行?」的心態,羅怡君帶領小孩去檢視這問句背後的「負責」概念,去定調「可不可以的背後還有著能不能負責的存在」這樣的積極思考。

  而「在學校發生的事」更是不可避免觸及到教師與學校的管理,引導孩子反思「是不是被禁止的事一定是錯的」,更討論「老師沒說『不行』的事是不是就可以做」。更是會從同儕間去檢視在彼此間是如何學習長處或者如何「道歉」及接受,還有分享和同理心的意義和隨之而來可能產生的問題與衝突。更直接踏入在臺灣極為敏感及重視的公平議題,特別是因著考試而來「作弊」問題,直接和小孩探討起「作弊沒被抓到,還算作弊嗎?」這樣需要多本書的長度才能好好深入檢視的艱澀議題,進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去面對學習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測驗及分數問題。

  本書其餘的三個區塊,也很有野心地檢視了公共空間(如公園)的使用權和使用者間的默契和規範、怎麼表達拒絕、博愛座設置意義和衍生情形、街友的存在。也從孩子都可能曾浮現的養寵物心態再進一步去看動物的生命意義和現實中動物園的存廢爭議。也勇敢地在實踐民主過程中,好好地和小孩談選舉、談二二八的轉型正義以及三一八學運帶來的衝擊現象。雖然都是很大的議題,但是都在作者身體力行下化作能和孩子初步對談的基本樣態。

  其他更多的議題探討就留待讀者們自行欣賞領略,至於羅怡君這麼努力地和孩子對話,她主要的目的也曾在博客來的採訪中透露:「為了孩子,她很貪心,不只要自己好、家人過得好,還希望社會要好、土地要好,畢竟如果這世界上每個人都很幸福,那最親愛的孩子怎麼會不幸福?

  閱讀本書,不論是家長或正面對種種社會現象感到疑惑的青少年,都可有誠如封面書語所提示的收穫:「如果願意藉由與孩子對談,啟發小孩的思辨能力,那每一件被禁止的事背後,都是一個思考的最佳起點。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