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1,240】

作者簡介

  浙江溫州人,現居加拿大多倫多市,曾為北美註冊聽力康復師。

  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在海外寫作發表,代表作有《勞燕》、《餘震》、《金山》等。小說曾獲得包括華語傳媒年度小說家獎,新浪年度十大好書,華僑華人文學獎評委會大獎,臺灣「時報開卷好書獎」,香港《紅樓夢》世界華文長篇小說專家推薦獎等兩岸三地重大文學獎項,入選各式轉載本和年度精選本,並七次進入中國小說學會年度排行榜。根據其小說《餘震》改編的災難巨片《唐山大地震》,獲得了包括亞太電影展最佳影片和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在內的多個獎項。根據其小說《空巢》改編的電影《一個溫州的女人》,獲得了金雞百花電影節新片表彰獎和英國萬象國際電影節最佳中小成本影片獎。小說被譯成多國語言在國際發表。

  作品有:《一路惶恐──我的疫城紀事》、《勞燕》、《死著:張翎中篇小說集》、《心想事成:張翎短篇小說集》、《流年物語》、《金山》、《餘震》、《睡吧,芙洛,睡吧》、《一個夏天的故事》(以上時報文化出版)、《陣痛》(印刻出版)、《溫州女人:一個郵購新娘的故事》(允晨出版)。

 

(錄自《一路惶恐》書封摺頁)

 

文本應用國語文寫作:

  最近的日子我每天看新聞,那個日益撕裂的世界讓我深感失望和憂患。我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我們在這場遍布全球、遠未結束的瘟疫中到底學到了什麼?比方說兩次世界大戰?比方說車諾比?比方說九一一?再比方說SARS?

  我心中有兩個聲音爭先恐後地發出嘶吼。

  那個從小接受光明教育崇尚「正能量」、被父母管教得規規矩矩的好女人說:「我們從災難中學到了親情是可以依靠的,學到了要珍重每一次的相聚,學到了在生命面前,金錢和地位完全沒有意義,學到了沒有人是孤島、悲憫和互助是共存的重要因素,學到了一榮俱榮一損皆損,還學到了光明最終會戰黑暗。」

  可是那個一路磕磕絆絆滿身傷痕、在進入中年後開始質疑一切的黃臉婆娘卻不以為然。黃臉婆娘滿臉不屑地說:「我們什麼也沒學到,因為我們健忘。我們依舊還是一群充滿仇恨、鼠目寸光、自私自利的小人。我們依舊想把每一分錢都揣到自己兜裡,恨不得把與我們意見不合的人燒成灰燼。我們對毀壞的熱情遠遠勝過建設,我們用在撕裂上的本事遠遠強過弭合,我們用於詛咒上的詞彙比讚美豐富千倍。我們永遠,永遠,不會改變,哪怕經歷過一百次SARS,一千場新冠肺炎。」

  這兩個聲音一樣強勢一樣霸道,可是這一次我誰也沒有偏袒。我縱容著好女子,也同樣縱容著黃臉婆娘,由著她們聲嘶力竭,各說各話。我願意這兩個聲音永遠共存。只要它們都在,我就知道我尚且清醒,還分得清何為理性,何為瘋狂。

節錄改寫自〈在離去與歸來之間〉

 

閱讀以上資料,請回答以下問題:

  1. 試說明作者為什麼說「我願意這兩個聲音永遠共存。只要它們都在,我就知道我尚且清醒,還分得清何為理性,何為瘋狂」。(至多100字)5%
  2. 請以「人無法從災難中學到什麼」或是「人可以從災難中學到什麼」為題,寫一篇文章,說明你的經驗或觀察,以及你的啟示。20%

 

教學文章由北一女中 鄭元傑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一路惶恐――我的疫城紀事》推薦文

  張翎,我第一次聽到這名字是國語文學科中心研習場合中,須文蔚教授極力推薦她的小說《勞燕》,甚至稱讚年度最好看的小說。於是,我好奇當小說家寫起散文,如何剝去小說虛實的形式,暴露最真實的自己?甚至,她能夠寫好散文嗎?我抱著疑惑兼找碴的態度,開始閱讀《一路惶恐――我的疫城紀實》。

  旅居加拿大的張翎今年返回溫州除了過年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母親九十大壽,好好位老人家過個熱鬧像樣的生日。由於自己和丈夫各自往溫州的航段切割成數段,因此時而會合時而分開,最終是所有人聚集在溫州過年。如果在「太平」之世,這種轉機與停留的重複過程不算什麼,最終總會到的。但恰好碰上武漢疫情爆發,鄰近密切往來的溫州亦不能倖免,張翎如所有人一樣,「在一個信息像潮水一樣湧來讓人應接不暇的時代裡,我們會隨手接過一些毫無價值的碎片,為此浪費時間,同時也會信手丟棄一兩樣混雜於碎片之中卻不容錯過的重要信息。」因此,她說「其實那陣子我也在手機新聞中看到過『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的信息,但我並沒有在意。」於是她仍生活在自己認為的安靜純淨天地裡,心理毫無準備往家鄉前進,進入疫情開始嚴峻的溫州。

  讓自己陷入狼狽困窘的境地,或說任何的「災難」,都是一步一步錯誤的連鎖過程所造成的結果,從一開始對疫情新聞的疏忽,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似乎所有該在「非常時期」活下來的技能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張翎面臨「封城」(其實是各區通行管制)的困境。因為自己身分尷尬,因此無法取得通行證,只能待在回鄉暫居的「蝸居」,等待哥哥救援。人與外在環境完全切割的時候,心情的惶恐無以復加,「Paranoia。在希臘文中,它的原意是『偏離正常』。Paranoia有著驚人的重量,能把一個平日裡自詡走南闖北見過世面的人,瞬間壓癟,露出可憐可悲的原型。」因為完全隔離,所有感官與哲思領悟因此清澈起來,也只能讓自己安頓下來,才能安撫「惶恐」心情。「在Paranoia面前,知識沒用,閱歷沒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沒用。有用的那樣東西我沒有,叫膽識。」雖然缺乏膽識,但為了活下去,仍在緊要關頭走出蝸居,申請外出通行證。人的潛力或說人的心,可以敲打拉平延展至無限,在面臨危機時,這種特質即展現出來。但也不免令人省思,其實在「非常時期」下,人終能體會,自己與動物只是一線之隔,人最後要的,只是「平安活下來」。因此,便利的生活,四通八達的網路世界,在災難降下時,究竟使人活下去,或是人因為失去能力而活不下去?賺再多的錢,擁有再多的物質,在疫情當前,封城之際,連「三餐」這種最普通不過的需求都無法滿足。這些道理平時容易掛在嘴上,心情未有波動,但透過張翎的記事,讀者能近距離看見人的基本需求多麼偉大,外在的物質又多麼微不足道,閱讀過程充滿傷痛與震撼。而之所以有共鳴,也因我們仍在疫情當下,雖台灣控制得宜,人仍能「正常」活著,尚可追求外在物質生活或娛樂,但台灣之外呢?我們在災難中學到什麼?我們是否輕易忘記教訓,又或者輕視他方國度的傷痕?

    本書透過順敘法,分章記錄,再以插敘法安排「那些星空般的時刻」這一章,紀錄艱困疫情中的樂事,悲中有樂,悲樂相生,不正是人生?也因為散文紀事,所以透露作者的個性、想法,才知道張翎也如張愛玲〈天才夢〉裡一樣,對生活能力之低落,如此誠實,正是散文的特質。因此,本書也是了解「小說張翎」的第一手材料。就筆法而言,張翎具有描摹的能力,文字相當靈巧精準,例如她描寫冬天看到初生的芽葉,「坡上有一棵樹,開著小小的紅花,從樹下望天,樹的枝幹和花蕾硬朗地舒展開來,把藍天變成一幅線條明晰的剪紙。我仔細觀察,才發覺那些星星點點的紅並不是花,而是芽葉。我從未見過那樣腥紅的芽葉。那些芽葉是懷著對冬天何等的憤怒,對春天何等的期盼,才能把自己憋成這樣的顏色啊。憤怒和期盼也是一種強盛的生命力,我深感震撼。」張翎擅長描述景致後,闡發哲思,並引起共鳴,使景又帶有情。

  閱讀愈接近尾聲,我腦海中出現陳列的〈無怨〉,建議本書與〈無怨〉參看,一是文字舒緩的長篇,一是緊湊文字密度高的短篇,兩人都與外在環境隔絕,對自己居住的「蝸居」開始觀察,延伸聯想,觀照自己心情,並寫下雖然微不足道,卻深富人生哲理的「紀事」。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