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0,911】

  李開周,1980年生,河南開封人,《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曾在《新京報》、《中國經營報》、《世界新聞報》、《羊城晚報》、《中國烹飪》和《萬科周刊》等媒體開設專欄。他大學本科時接受理工教育薰陶,畢業後曾擔任測量工程師,現在是文史寫作者,從理到文,李開周善用他的理工背景,在研究方法上刺激文史思考及寫作,並且和討論對象保持有距離的理性狀態,著有《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誰說不能從武俠學數學、物理、化學?》等別出心裁的歷史書。

(改寫自博客來網路書店之作者介紹)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2596)

 

短文寫作

  游牧(Nomad)是電影《游牧人生》裡最關鍵的概念,游牧並非流浪,而是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活下來。

  對你而言,在現今臺灣萬物齊漲、房價飆漲,唯獨薪資成長有限的情況下,成家似乎變成生活的難題,你會如何定義「游牧」、「屋」與「家」的涵義呢?(文長不限)

 

教學文章由家齊高中 曾安琪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這本書是作者李開周繼出版關於宋朝的飯局、茶席、過年慶典等庶民「食」題材後,又再延伸觸及「住」的需求。他蒐求在中國數千年間關於「房市」各種記載,上起西周、下至民國,舉凡信史、筆記、小說等都是他引用的材料,而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宋元明清更是他書中屢屢提及的時代,行筆常常以古今對照、借古諷今去看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房市現象(亂象)。

  從土地如何徵收取得、開發,到建築的模式(自力蓋房到分工細膩的模組化建築),去談古今的炒房現象;也介紹了各朝政府對於房屋稅、契稅和監管不動產交易過程中的仲介流程與眉眉角角;也關注了各時代租房族的甘苦與變化。特別是文中各篇章以名人(嵇康、司馬光、蘇轍、蘇軾等)來介紹這些文豪在詩文外的現實問題,饒富趣味。

  第三部分則是去談居家裝潢及家居小物和一些古代建築關注或忽略的部分,比如介紹古代樓房的形制和建築難度、廁所、糞坑、馬桶等解決基本生理需求的機能空間,特別是古代建築和法國羅浮宮一樣,基本上不蓋出廁所這個空間,並非規劃設計者的疏漏,而是因為古時候處理排泄物的方式和器物技術尚未能做到如現代在室內中有沖水馬桶和化糞池等去味除臭及相對衛生的效果,所以不是用行動裝置(馬桶、夜壺),就是廁所蓋得離主建築遠遠的。

  因為中國「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蒂固,也希望遺留財富給子子孫孫永寶之,是故人民總是付出大半輩子去換取一個名下的居所或田地。而不論是被政府或被官商給用房產這件事套牢大半輩子或在置產過程中需要熬過數十年,人民總是前仆後繼、源源不絕地投入置產行列。想起近日臺灣對於萬物齊漲、房價飆漲唯獨薪資成長有限的焦慮,以及各地因開發或鄰近護國神山廠區而都市重劃或都更的熱鬧房市,讀起本書格外有感。關於囤房稅、居住正義等,書中沒有解答,只是介紹了各朝代遇到相似問題的緣由、作法及後續反應,作為鑑往知來或互吐苦水的消閒,本書題材很接地氣。

  而今年奧斯卡熱門影片《游牧人生》(改編自原作潔西卡.布魯德所著的報導文學《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由華裔趙婷擔任導演),也在探討一群原本已屆中老年的美國人,因為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選擇棄房產(減掉房租與房貸)而以車為家,四處游牧從事季節性工作的「露營車打工族」型態,從北達科他州的甜菜田到德州亞馬遜倉庫,一個成本低廉、多數由來來去去的中老年人所組成的新勞動力市場正逐漸不容忽視。特別是探討「屋」與「家」的差別認知和定義。居無定所但不代表心中無「家」,呈現homeless和houseless的差別。以這樣跨時代跨區域的去思考關於人一生不可迴避的居住議題,足以令人深思。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