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2,246】

作者簡介

厭世國文老師

  地方的國文老師,宣稱SUPER教師獎、師鐸獎、國家文藝獎、傑出十大青年等各大獎項統統沒有得過,未來大概也希望渺茫,這段簡介可見其以「厭世」自娛的表現。作者自詡為地表最強壯的國文老師,也自許在離開講臺的時候,依舊保持對社會的關懷與理解。

  作者覺得教學和通靈一樣,不是喚醒課文裡沉睡的古人,就是喚醒課堂上沉睡的學生。認為國文課沒有這麼糟糕,糟糕的是沒有好好生活。《厭世國文教室:古文青生涯檔案》,一貫的「厭世」筆法,作者欲帶領學生了解那些課本沒寫、老師來不及教,但絕對讓人超有感的古人真心話和小劇場。此外,尚有《厭世廢文觀止:英雄豪傑競靠腰,國文課本沒有教》、《下輩子別當國文老師》等著作,詳細內容,就有待讀者去發現,從中繼續領略作者帶有「厭世風格」的哲思。

 

繪者簡介

封面與插畫設計/J. HO(胖古人)

  J. HO 發音「J 厚」,畢業於臺師大國文系的奇怪中文女孩,因為太沒教學愛,不願當老師誤人子弟,所以在學時兼修設計相關課程。目前為產品公司的視覺設計師,下班後則經營「J.ho的胖古人」粉專,擔任胖古人(胖胖)的畫師兼經紀人,也身兼外包接案插畫師。

  J. HO個性溫和帶一點厭世,筆下的胖古人是個會時空穿越的唐代人,各朝各代的古人都是他的麻吉,也會在FB與IG的粉專「胖古人(J. HO)」用可愛的方式介紹國文系痛苦又有趣的大小事,甚至時事和日常生活。未來希望讓筆下胖古人在更多地方被大家看見。

 

資料參考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3977

誠品線上書店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6022771757

 

短文寫作

  魯迅在描寫孔乙己的不合時宜時,用了一段教小夥計的識字情節,並且讓他提問:

  「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

  根據高中國文課本常見的說明,這一方面是顯現孔乙己的本性良善,另一方面則是賣弄無用的學問。

  嚴格來說,世上沒有無用的學問,只有不會用的學問。

  孔乙己知道「回」字有四種寫法,若是將這樣的知識放進《紅樓夢》第三十回「齡官畫薔」故事裡,或許能看出一點端倪。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無意在薔薇花架聽到哭泣的聲音,只見一個女孩子(齡官)拿著綰頭的簪子挖著地上的土,不停在地上寫字。曹雪芹如此描寫:

  寶玉用眼隨著簪子的起落,一筆一畫一點一勾的看了下去,數一數,十八筆。

  ……寫成一想,原來就是個薔薇花的「薔」字。

  如果你像賈寶玉一樣,有著基本的好奇心與算術能力,那麼會發現:這個字只有十七畫,而不是十八畫。

  但若是孔乙己看到這裡,應該會說:

  「回字有四樣寫法,齡官寫的『薔』字底下,是寫成『囬』啦!」

  這樣一數,剛好十八畫,讓我們得以從錯誤的理解與過分的自滿中掙脫出來。原本被視為無用的知識,仍有解決疑惑的功能。

(節錄改寫自厭世國文老師《厭世國文教室‧魯迅:在密室裡大叫吧》)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孔乙己知道「回」字有四種寫法,文中作者如何藉由這個例子來詮釋「世上沒有無用的學問,只有不會用的學問」?請加以說明,文長限120字以內。

問題(二):我們用什麼樣的觀點去看待我們週遭的事物呢?也許從你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物是「有用」的;而從他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物是「無用」的。請以「有用與無用」為題,撰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看法與論述。文長不限。

 

參考答案:

問題(一)

  孔乙己知道「回」字有四種寫法,是因為他對於文字變化的基礎有所了解。漢字在刊刻傳寫的過程中,會出現俗體字、異體字等各種樣貌,若將這樣的知識放進「齡官畫薔」的故事裡,或許可以避免閱讀理解上的誤會。故作者認為世上沒有無用的學問,只有不會用的學問。

問題(二)

歡迎同學自由發揮。

 

教學文章由基隆女中 洪菁穗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假使放棄記住某些歷史人物的名字與故事,之後儲存學生腦海裡的重要事物又將是什麼模樣?但正如同一開始的問題,我的答覆會是:「你自己可以決定意義與價值。」

──厭世國文老師

 

  閱讀的趣味與人生的況味,有沒有辦法與手機社群的當道並存?

  下學期開學後,三月的時節,當我們在課堂上揣想〈錯誤〉詩中「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的場景,同理思婦內心該有何等的空虛、寂寥與落寞,到「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那一刻,熟悉文本的同學交頭接耳地笑了。

  一問之下,原來是他們想起上學期學過的課文〈項脊軒志〉,曾經扃牖而居的歸有光,在項脊軒苦讀的歷程中培養出「能以足音辨人」的「第二專長」,而此刻眼見「跫音不響」的詩句,課堂上師生的對話中,瞬間浮出「腦筋急轉彎」的推想:若思婦也有歸有光的這項「專長」,是否她就不會因為那過客「達達的馬蹄」,而踩到「美麗的錯誤」這個大雷包?以致在期待良人歸來,似乎充滿希望之際,旋即又滿懷失望……頓時,一個個會心的笑容湧現在這課堂中。

  歸有光與鄭愁予,一位是明代散文名家,一位是當代詩壇大家,如何超越時空的限制而遇見彼此?大概只有在國文課本上了,而且是透過讀者心神領會。做為讀者的我們何其有幸,得以在方正版面之間,藉由文學作品認識作者的生命與思維,理解作者的事蹟見聞與思想觀點,然後反思並觀照自己的生命。

  曾聽聞這樣的戲稱:國文課本應是臺灣最熱賣的暢銷文學書籍。但在「國文很難」的金鐘罩下,或許不會成為最受推崇的書籍。2020年4月國家圖書館公布「109年臺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結果出爐,臺灣出版總量創20年來新低。當臺灣的出版業在寒冬中慘澹經營之際,在國文課本之外,誕生了這樣的一本書──《厭世國文教室:古文青檔案》。

  書中集結了橫跨歷朝各代的21位古人,在國文課本上,他們或曾經出現,或現在猶存。但在近20年來讀過國文課本的各世代讀者眼中,應是不陌生。作者以導師的身份設定,彷彿將這21位古人編列為同班同學,並先進行適性分組,每3人為一組,分成「正義魔人」、「醫科學霸」、「覺醒青年」、「文藝青年」、「國民女神」、「繼承者們」、「江湖少年」共7組。在建立小群組後,接著設計對白,讓古人們有機會對話,當然,恍若導師的作者,也在小組的互動與討論中,適時為討論話題加註腳、下結語。

  至於每一位古人的生平事蹟及言行表現,從「別稱」到「輔導紀錄」,作者建置了古人輔導資料卡,並用一句能展現個人特質的「語錄」,搭配其出現在國文課本的代表作品,配上一系列相匹配的插圖,像你我熟悉的Facebook的近況更新,抑或Instagram動態消息,這些古人,成了我們熟悉的同學,一一來到我們班上。

  全書的整理與點評皆有所本,在刻板的課本印象和有限的課文篇幅之外,讓讀者得以看見這些古人們無法被寫進課本裡的另一面,無疑是一份份的古文青生涯歷程檔案,值得我們細加品味,發現其中的意義與價值,豐富人生閱歷,提升人格魅力。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