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173】

作者簡介

龍應台

  作家。2012-14年為台灣首任文化部長。2015年為香港大學「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7年移居台灣屏東潮州鎮,開始鄉居,行走於鳳梨田、香蕉園、大山大海之間,與果農、漁民、獵人、原住民為伍。2021年開始在太平洋畔、台東都蘭山中生活。

 

每天與全世界來往互動,對那個自然內在的「自己」,卻找不到時間傾聽,挪不出空間對話。

時間久了,甚至忘了,他在。

離開一個光影溶溶、歡笑連連的聚會,走在驀然冷清黯淡的街頭時,就在風的肅然而過裏聽見「自己」微弱的聲音:

親愛的你在哪裏?

——龍應台《行走——獨處的實踐》

 

短文寫作

甲、

把「自己」從網絡的黏著裡找回來,困難嗎?

新年新願望,立志走路。

走路,就不會是觥籌交錯的時候。

走路,就不會是把心分給他人的時候。

走路,就不會是掛在網上、陷入其中的時候。

即便是熙攘擁擠的市集,只要是走路,也是我帶著「自己」在熱的喧鬧中以冷靜聽、靜思,更何況是行走山中野路,明月照亮靜苔,溪水攪動碎星。

只要走路,就一定是我的身體和我的「自己」單獨有約。

走路是獨處的實踐。(龍應台《走路》)

乙、

  前幾年有個中文網路用語,叫做「精芬」,意思是「精神上的芬蘭人」。起源於一群年輕人,對於沒有界線、沒有距離、沒有隱私的人際關係,讓人窒息,無法接受,當在網路上看到一張芬蘭人排隊的照片,發現芬蘭人無論是在空曠的路邊、還是在繁華的城市裡,排隊的時候喜歡和前後的人保持一百九十公分的「等距排隊法」時,所產生的嚮往。

  就在這個網路詞語逐漸被淡忘的時候,二O二O年新冠病毒的傳播,「社交距離」的需要,讓很多人又想起「芬蘭式」的人際關係。

  保持距離並享受獨處。排隊保持一百公分以上的距離,就是為彼此留白。

  希望做個精神上的芬蘭人,並不是刻意保持一百九十公分的距離就可以的,要學會留白,心必須是放空的,而不是滿的。就像我的法國哲學老師奧斯卡說的:「人要先放空,才能思考!」(改寫自褚士瑩《野蠻生長》p115)

丙、

  騎單車旅行是一種思考的旅行,踏踩的時候腦袋並不是空的,反而會反覆思考更多平時即著意的結困。我想起在一本由心理學家科恩(David Cohen)寫的書裡曾經讀到,像走路或騎車這種自主行為運作時,常包含了某種「前意識」(preconcious level)的思維狀態。我們不用留心在每個腳步上,卻也能夠到達目的地,同時在過程中,思考仍會像毛髮一樣安靜地生長,而這種自主行為反而會使我們更集中精力在創造性的工作上。(吳明益《蝶道》p252)

 

閱讀資料甲、乙、丙,回答問題一、二。

問題一、

請根據資料甲、乙、丙,分項說明龍應台、褚士瑩和吳明益三位作家如何進行深度思考。

問題二、《深度思考》一書中曾提及「讓自己冷靜下來後,更容易看清問題的本質。」你也有過自我深度思考的經驗嗎?那是在什麼樣的模式下進行的呢?請以300字左右的篇幅,寫下你的個人經驗與收穫。

 

教學文章由基隆中山高中 林煜真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推薦文

  一行禪師從走路中獲得療癒和平靜,他說:「人們說在水面行走是奇蹟,但對我而言,安穩地走在地球上才是真正的奇蹟。」盧梭則說:「長時間走路,是為了在身上找回過去那個人,那個最初的人。」尼采也強調:「所有深刻的體會和覺悟,都是在走路時獲得的」;《湖濱散記》作者亨利.梭羅更直言:「悠閒、自由和獨立地走著,是任何財富都買不到的。」大哲學家們以走路參透哲理,品味自由,尋回自我,走路,這麼微小的事,每天會做的動作,在哲學家們的眼裡竟有這般的作用!

  科技網絡使我們所處的世界無限擴大,所見、所聽、所感的訊息因此多元、海量且過載,曾幾何時,我們的時間迷失在「忙線中….」、「鍵入中…」?科技既為人類帶來便利,省去勞動,卻也讓人類的心靈充塞雜訊,更加渾沌。你是不是也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好好舒心度日了呢?

  來!如果艱澀高深的哲學家思維觸動不了你的心絃,那麼,你適合與龍應台一起用走路實踐與自己獨處,自在生活。龍應台《走路——獨處的實踐》以18幅親手電腦繪圖 ,40則自然思索告訴你,她是如何用走路「把『自己』從網絡的黏著裡找回來」的,閱讀這本書,我們便能跟著龍應台把視覺、聽覺的感官放到最大,進行一場又一場自然且自在的獨處時光。

「如果人生是一個座標,縱軸是空間,橫軸是時間,那麼,生命的此時、此刻,你正在哪裡呢?」這是龍應台在《走路》這本書裡重擊心房的自省反思。

   是的,有一個『自己』住在我的身體裡面。

   可是對外的那個我,每天的每時每刻都是忙碌的。

   這意味著,我的生活被外在世界揪著旋轉,我的思緒繞著他人為中心。

   每天與全世界來往互動,對那個自然內在的『自己』,卻找不到時間傾聽,挪不出空間對話。

   時間久了,甚至忘了,他在。(《走路——獨處的實踐》)

  龍應台所謂的「獨處」,是以走路做為行為實踐,讓心靈誠實,獨對內在,書中共有三十種實踐的方法與體驗:

  走一條沒走過的路——照見「末日景象不斷,農人卻依舊在『大寒』的這一天,下田插秧,一日不誤。」;去菜市場跟十個人說話——感知大隱隱於市的人情溫度;去墳場走走——領悟天地生意,花草平等;找到沒有光的地方——明白如果沒有黑夜,這個世界會多麼咄咄逼人;了解一種作物、走進一方田——品味就連宋仁宗都嚮往的鄉野疏曠;跟著水聲走——放大聽覺,遙想戰國齊燕大戰的奇異現象;了解一種動物——驚悟氣候變遷下,蜜蜂、飛蛾、蝴蝶,不見了;了解一株樹、踏入一片空曠田野、問一個從前沒想過的問題、去一個沒去過的村子、做一件超過的事……

  你有多久沒有獨處了呢?龍應台立志走路,和『自己』單獨有約,她說:「走路是獨處的實賤。」歡迎你一起來走路!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