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186】

作者簡介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1977年生於奈及利亞,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耶魯大學分別取得碩士學位。父母皆有高教育程度,在盛行父權主義的文化中保有開明的想法,也讓阿迪契前往美國完成大學學業,並追尋自己的作家夢。作品翻譯成三十種語言並發表在各種出版品,包括《歐亨利得獎故事2003年》(The O. Henry Prize Stories 2003)、《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格蘭塔》雜誌(Granta)、《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以及《西洋鏡故事》雜誌(Zoetrope)。第一本小說《紫木槿》(Purple Hibiscus)即獲柑橘女性文學獎與不列顛國協作家獎。第二本長篇《半輪黃日》(Half of a Yellow Sun)以奈及利亞內戰為背景,同樣橫掃國際大獎,獲選為時人雜誌以及黑人議題書評(Black Issues Book Review)的年度最佳好書。最新作品《美國佬》(Americanah)(將由木馬出版)獲美國國家書評獎,被紐約時報列為2013年度十大小說,更被HBO相中改編影集,由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露琵塔.尼詠歐製作並主演。

  她與歌手碧昂絲跨界合作歌曲《完美無瑕》(Flawless),在TED有過兩場知名演說――〈單一故事的危險性〉(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與〈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她將後者的演講稿改編成冊,出版後成為新時代年輕女性的啟蒙與覺醒之書,也是歐美及多個國家的高中生的指定讀物。阿迪契所傳達的故事並非單屬於非洲女性,她要訴說的也並非女性主義者的故事。當你感受到壓迫,喘不過氣乃致窒息,那些便是緊緊纏繞住頸子的事物。她以文字跨越了國界,邀廣大讀者透過她去感受非洲的土地、民族與文化;她宣揚女性主義,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她以故事連結所有人的情感,不只為女性,而為所有位於文化邊陲、無從發言的人發聲。2015年,她入選為《時代雜誌》的百大人物;2018年,獲選為法國《世界報》封面人物。

 

譯者簡介

施清真

  政治大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美國西北大學博士。曾任教淡江大學及輔仁大學。譯作包括《歡迎光臨火星》、《呼喚奇蹟的光》、《拾貝人》、《羅馬四季》、《控制》、《遺愛基列》、《愛的歷史》、《生命如不朽繁星》、《蘇西的世界》等。現居舊金山。

以上節自誠品線上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28312682134498007

 

短文寫作

  這些事,總是被解讀為「小事」,女性主義者在討論這些事時,總被說是愛拿小事斤斤計較。但是,就如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所說:「小事卻是最傷人」,因為,就是這些小事,與我們每日近身接觸,就是這些「小事」,構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構成了社會集體文化,構成了這個世界的樣子。

  就是這些小事,積累成了文化準則,然後,這個世界再以這個準則,複製印壓在一代代的男人女人身上。男人女人都將社會的性別期許,內化成為自我期許。這個期許體現在日常的每一件小事中,在社會關係中,在價值體系中,在美學觀點中,在一個人如何定義自己與世界的關係、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中。

  這些小事,就是全部。

  所以,公開談論、在日常中談論、邀請別人一起談論,就是女性主義者的行動,也是她的日常。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說:「性別不是一個容易談論的話題」,而這正是這本書的價值,它演示了一種公開談論性別的方法,除了指出可能遭遇的困難、責難、質疑,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有指向性的對話文本,她告訴我們,公開談論性別的可能路徑和必要堅持。

  如果女性主義者是「一個相信無論性別在社會、政治、經濟皆生而平等的人」,那麼,女性主義者既不是一個特定標籤的族群,更不是特定國家、特定族群、特定性別、特定年齡層女性所專有。相信性別平等,願意一起在日常中實踐的女人男人,你與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

  排灣族女作家利格阿樂.阿烏,她的外婆是母系社會利格拉樂家族的大家長,七〇歲那年,她在家族會議中宣布,她談戀愛了,要再結婚了,坦然面對訕笑,她說:「每個人都有她唱歌的方法,而我的歌,還沒唱完。」

  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我們應該一起唱歌,實踐女性主義者的日常,而這也應該是一個普通人的日常。

(節錄自楊翠在本書的推薦序〈我們應該一起唱歌〉)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上文,試定義作者所提的「小事」為何?並在日常生活想想看有沒有這樣的「小事」,舉一例簡單說明。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

問題(二):請以「我們應該一起OO」為題,「OO」可自訂為你想與大家一起完成的願望。以一件你認為不平等、仍須改善的議題(如性別平等、自然保育、古蹟維護、兒少福利等)為主題,對世界提出呼籲。文中可根據自己的經驗與感悟,說明你認為為何該議題重要,以及我們應該從什麼角度看待該議題。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

 

教學文章由景美女中 江家慧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推薦文

《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

  母親節檔期開始了,洗碗機、電子鍋、掃地機器人,五花八門家電廣告一個接一個跳出來「讓媽媽更輕鬆!」女孩長成女人,女人成為母親,吃飯掃除這種基本生存技能,都擲到她手上,她變成廣告家電鎖定的主要客群啦!這種弔詭,沒人覺得奇怪,她媽媽是這樣,她媽媽的媽媽也是這樣。大家都說這是小事,說你愛拿小事斤斤計較,在你走路的時候、在你吃飯、穿衣、戀愛、在你看這則廣告的時候,這些小事渾然不覺安插在生活中,你有時覺得奇怪,難道女生帶有烹飪的基因?可是不對啊,那些大廚,多是男性;你環顧辦公室,小房間裡的主管清一色都是男性,倒是外面坐的秘書,全是女人,怎麼會這樣?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用精美的短冊,帶你看這些貼近生活經驗的小事,直搗女性主義的核心,此書是以她2012年在TED x Euston年會的演說內容為底整理而成,被認為是「對女性主義最準確、最簡單、最清晰的描述。」內容以作者14歲時首度從朋友口中聽到「女性主義者」一詞開始,從生活中接續體驗到體制中的性別不平等,有些事極微小。

  我喜歡返回我的家鄉奈及利亞⋯⋯有天傍晚,路易斯和我約了朋友們一起外出。傍晚時分若想找個停車位,多半不容易,所以這些年輕人做起找車位的小生意⋯⋯所以我們臨走之前,我決定給他小費。我打開包包,把手伸進包包裡拿錢,把錢遞給他。這個開開心心、滿懷謝意的年輕人從我手裡接下錢,然後望向路易斯說:「先生,謝謝你!」⋯⋯那個年輕人認為不管我有多少錢,最終都是來自路易斯,因為路易斯是個男人。

  生活中無處不性別,就算是淺顯的例子,發生當下也未必每人都會察覺到性別不平等,但當我們一邊習以為常,就一邊鞏固體制給生理男女的既定角色,持續複刻這個準則,積累成了集體文化,構成我們的日常生活。作者分享停車給小費的故事呈現女性縱然有經濟實力,資源也是來自身旁男性的刻板印象,而女性在生活中體驗到的困境或大或小,男性若非親身經歷可能難以理解。

  2014好萊塢屋電影獎頒獎典禮於洛杉磯舉行,綺拉奈特莉獲頒女配角時被問到「你如何在工作和生活間取得平衡?」綺拉奈特莉立即正色回應記者「你今晚也會問在場的男性這個問題嗎?」操持家務被認為單單是女性的工作,同時也說明女性想成為領導人或追求更高的成就需要經歷種種男性無須面對的考驗。本書作者認為,男女性存在著生理上的差異,但此差異與工作或是領導能力無關;以往人類居住在一個需要體格強健才能當上領袖的世界,而如今我們居於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領袖不一定得力氣最大,可以是努力、博學、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等等特質,男性可能跟女性一樣創新、果敢,然而如作者所評「我們都已演進。但我們對性別的看法卻沒有太多進展。」

  閱讀本文之後,應該可以了解「女性主義者」不一定得是女性,也不單為女性謀福利,而是對性別不平等,有意識且企圖修正的一群人,作者期望閱聽者能夠質疑這些既定的社會期待,先見山不是山,才能見山又是山,「性別規定我們應當怎樣,而非認可我們就是怎樣」無論性別,每個人皆有權力追求最適發展,男孩、女孩都有自由,追求他心之所向的理想人生。本書推薦給追尋更自由的你,你也可以是女性主義者。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