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896】

作者簡介

金英夏(김영하)

  1968年11月11日生,是韓國進軍國際文壇的先鋒作家,不少作品已經在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荷蘭、土耳其等十餘個國家翻譯出版。

  他畢業於延世大學企業管理系,1995年在季刊《批評》上發表〈關於鏡子的冥想〉,登上文壇。同年八月,金英夏以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與趙京蘭(《烤麵包的時間》)同獲第一屆文學村新人作家獎,受到文壇和讀者的廣泛關注。1998年,《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在法國翻譯出版,隨後又推出了德語版,1999年,金英夏憑藉短篇小說〈你的樹木〉獲得著名的現代文學獎(第44屆)。

  2004年,韓國文壇颳起了強勁的「金英夏旋風」。他以短篇小說〈哥哥回來了〉、〈珍寶船〉及長篇小說《黑色花》在一年內勇奪黃順元文學獎、怡山文學獎,以及韓國三大文學獎之一的東仁文學獎。一年之內集三個著名文學獎項於一身,不僅成為年度文壇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韓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罕見傳奇。

  金英夏給人的印象帶有特立獨行的感覺,他不畏世俗眼光,曾戴著耳環領取文學獎,原本學商的他,後來卻在韓國國立藝術大學教寫作,也寫影評、客串電影、主持廣播節目等等,以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獲得「大鐘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017年、2019年還擔任韓國tvN電視台《懂也沒用的神祕雜學詞典》固定來賓。他不只擅長運用媒體推廣文學,也關懷社會議題,並且勇於發聲。

  他擅長描寫都市生活的冷冽、無奈,現代人的黑暗面是他關注的主題,性愛與死亡更是他直接大膽的著力點。評論家將他比喻為「韓國的卡夫卡」,足見他的作品為讀者帶來的省思與衝擊,有其重要的代表性。

 

譯者簡介

盧鴻金

  大學教授、翻譯家。熱愛旅行、閲讀、寫作。二十餘年來除從事對韓華語教學外,廣泛閲讀、翻譯韓國文學作品。著、譯有中、韓文各類書籍五十餘種,論文二十餘篇。曾在韓國首爾交通電臺(tbs)「週末文化走廊」主講韓國文學多年。

(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短文寫作

試析金英夏「讀者‧在書的宇宙裡旅行的便車旅人」選段,並論述自己的相關經驗與看法:

「事實上,以讀者身分活著也許沒有現實的回報。但是超越我們短暫的生物學上的生命,能夠連結到永遠存在的宇宙,那怕只是暫時的,能成為那個世界的一份子,也許這才是讀書的最大補償。就像星星數百、數千年前發出的光芒直到現在才進入我們的視網膜,書籍也會超越遙遠的時空到達並影響我們。正如米蘭‧昆德拉的洞察,雖然我們現代人的視野像約瑟夫‧K那樣狹窄,所有人都在世俗的理解和短暫的希望中喧鬧地生活,即使世界不再允許唐吉軻德那樣的冒險,但我們也有魔法之門可以戲劇性的擴張這一狹隘的展望。那就是跳進『故事之海』,與『書的宇宙』連結起來。」

 

教學文章由新豐高中 蔡承君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推薦文 

  筆者曾於課堂中詢問學生閱讀小說的感受,大多回應新奇、開心、想像豐富、身歷其境,這些都是小說給予讀者的美好回饋,讓所有年齡層的人得以徜徉於故事之海,意猶未盡。而韓國小說家金英夏,在書籍標題上即揭櫫了「因為有小說,我們得以自由」的真諦,並告訴我們小說是如何互相連結——人們不僅止於閱讀,也因為更想了解自己的世界。然而,本書並非致力謳歌小說的美好,反而別開生面地大談閱讀小說的痛苦與快樂,甚至是瘋狂與危險,藉由對文本的層層剖析,展開小說的多重宇宙,思索著小說和讀者之間的對話,並探究讀小說最真誠的困惑與體悟。

  首先,「瘋狂與危險」很少作為多數人小說閱讀經驗的註解,也有別於大眾所謂的恐怖刺激。作者一開始,就從《唐吉軻德》主角唐吉軻德迷戀騎士小說談起,迷戀程度嚴重到他所見所聞的現實世界,都是騎士小說裡人物場景的幻化,以至於分不清現實與小說內容,親友甚至決心要把唐吉軻德所收藏的所有騎士小說付之一炬,避免他受到這些「該死的冒險小說」的影響。而《包法利夫人》中已婚的愛瑪‧包法利,終日沉浸於浪漫愛情的夢想,和數名男子發生不正常關係,最終死亡,丈夫破產,小說於此結束。由於小說人物如此生動,筆者也隨情節浮沉,心想竟有這樣瘋狂的人,小說竟然能對一個人產生如此影響!此時,作者卻一躍而出,直指這些小說人物並非特例,相反的,生活中的我們某種程度也就是唐吉軻德或愛瑪‧包法利:我們也曾耽溺於熱衷事物而熬夜不寐,也曾深陷某個戲劇幻想著轉角會不會遇到真愛,甚至讀金庸武俠入迷到嘗試用力伸出雙手拍出掌風……。經由作者的指引,筆者猛然意識到,藉由小說,我們看到了人類視野的狹隘和經驗的侷限,與此同時,人們也透過故事來認知、解釋這個世界;而小說,正是作為形塑著人們內在、引導人們了解自己的多種方式之一。

  此外,相信讀者們多少閱聽過怪奇的小說題材或內容,主角有時遊走在道德邊緣,讓人心生疑懼,不忍卒讀。例如本書中所舉的《羅莉塔》,透過戀童癖主角韓伯特的視角,在日記中書寫他眼中的十二歲女童羅莉塔;亦如《罪與罰》中,以拉斯柯尼科夫的視角,鉅細靡遺道出他如何殺害一個老婦人的經過;又如《蒼蠅王》裡,在無人島虐殺野豬的十三歲孩童……筆者不由地困惑:為什麼會有壞人當主角的小說呢?如果小說給予人們啟示,那麼這些作品僅閱讀片段便身心難受,為什麼還需要被創作或閱讀呢?會不會對讀者造成不良影響呢?於此,作者又霸氣地回應了觀眾:「要嘛接受人物,要嘛闔上小說。」正是因為小說展示了不被日常世界接受、允許的事情,所以我們才需要翻開書頁體驗這些。作者進一步闡述,小說和電視時事爆料節目是不同的。時事爆料為了及時反應亟需導正的問題,但文學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文學是靜靜地呼籲並說服每個讀者的良心和內在。小說關注加害者的內心,並不意味就是擁護加害者,小說是想把加害者的內在呈現在我們面前……解除讀者內在的自以為是。」而小說,就是用新奇的形式,讓讀者不斷地用各種視角來直面怪物主角,以省察自我內在。

  最後,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讀者往往就像卡夫卡《城堡》裡,要前往目的地城堡的K一樣,「道阻且長」,想找到一條路,是引導到小說的中心主題,或通往閱讀的樂趣與感悟;也因為有這樣的期待,所以讀者還是忍不住翻開書頁,與各式各樣的角色相見。如作者所言:「故事就是人,故事就是宇宙。我們讀小說,為了在精神迷宮中遊蕩的自由,為了看清自己的樣子。」在本書中,作者連結一本又一本小說、戲劇、電影,帶領讀者在故事之海揚帆啟航,其深刻精闢的剖析和評論無疑是推波助瀾,翻騰出閱讀小說的意義,也讓筆者體會到書籍標題「因為有小說,我們得以自由」的自由,或許來自始於解讀,終於解放的淋漓酣暢。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