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2,478】

作者簡介

策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館址位於臺南。館方致力於營造一座屬於全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以臺灣這片土地為舞臺,以生活其間的人為主角,以所用之物為核心,在時間軸上呈現族群互動、環境變遷的歷程。

  為建構屬於臺灣人的國民記憶,近年來館方以館藏教育史料規劃「校園生活記憶庫」資料庫,希冀以共有的上學經驗連結,跨越並感受不同世代的教育風貌。

 

撰文/蔡淑君

  作者生活於臺南,在文字工作之外,也是一位旅行愛好者。源自小聽著長輩說日本時代故事,以生動有趣的文字撰述日本時代的修學旅行,更立定志向,要親身走完書中所見那六條修學旅行路線。

資料參考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5818

 

短文寫作

  臺灣最早的校外教學旅行是什麼時候呢?一八九七年,也就是日本治理臺灣的第三年,當年校舍尚未完工的國語學校第一屆學生,就在臺灣總督府撥經費贊助下,前往日本,也為臺灣的修學旅行揭開序幕。

  日本自江戶時代開始,就有賞花、遊船的戶外活動傳統,進入到明治年間的現代化改革,混合進鍛鍊體能的行軍遠足雛形。在近代學校教育體制建立後,由師範學校為首,帶入邊走邊進行學術研究的概念,誕生了近代的「修學旅行」。

  自一八八八年起,日本各地的師範學校,都開始修學旅行,文部省除了表示此舉的教育效果值得肯定之外,隨後更將其公告為官方教育法令上的準則、逐漸被各級學校採用,並衍生出單純見學的行程。

  這個時期的修學旅行樣態,除了見識特色自然景觀以獲得地理、歷史知識之外,其他如象徵「近代化文明設施」的東京都景、植物園、博覽會……等,都有極高的佔比。但隨著國際情勢與日本社會變遷的交互作用下,修學旅行更被賦予了強化「忠君愛國理念」的任務,除了參拜神社之外,甚至加入了參觀海防軍設等待有國防意識的行程。

  既然是明令於法的「校外教學」活動,顯然「修學旅行」是一系列以學習、觀摩為主要目的而進行的旅行課程,透過五感經驗結合學科知識進行學習或調查,親身體驗其中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知識。

  「修學旅行」通常被安排在各階段學校生活的最終學年,又或者依不同年級有不同的行程規劃,形式大致可分為島內與島外旅行兩類,由教職員帶領學生,除了學習知識,團體活動與住宿亦是重要的規劃,促進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

(節錄自蔡淑君《少男少女見學中: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有某生主張:「學生在修學旅行的活動中,能獲得德、智、體、群、美的全方位教育。」請依據上文說明某生為何如此主張,文長限80字以內。

問題(二):綜觀日本時代臺灣的修學旅行,對照你印象中的畢業旅行,除了出門遊玩的雀躍與珍貴的回憶不變之外,有什麼值得探討的「相異點」呢?請以「從修學旅行看畢業旅行」為題,撰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看法與論述。文長限400字以內。

 

參考答案:

問題(一)

  文中提到修業旅行是結合五感經驗與學科知識的學習,能從中體驗自然環境與人文知識,屬於美育與智育。此外亦重視團體活動與住宿的規劃,屬於群育、體育、德育,故有此主張。

問題(二)

  小至背包裡的零食點心不同、參訪地點更多元,大至旅行的內容隨著時代變化、旅行是否結合學科知識進行學習或調查……等,皆可作為立論說理的題材。 (歡迎同學自由發揮。)

 

教學文章由基隆女中 洪菁穗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推薦文

  若要說起求學歷程中最令人難忘的活動,除了校慶、運動會、社團成果發表,畢業旅行想必會是熱門的人氣選項,這些活動,當過學生的人都不陌生,甚至比「課本上學了什麼」更讓人印象深刻。但要問起畢業旅行是從什麼時候開辦的?或許我們會得到像是「嗯!這是個好問題……」之類的回應。

  在追本溯源之前,先提出一個定義上的討論:所謂的畢業旅行,在舉辦的精神上類近於108課綱融合歷史人文、學科知識、自然生態的「戶外教育」;若從相關法規的層面界定,應是指「校外教學活動」。檢視現行教育部頒定的「國民中小學辦理戶外教育實施原則」的「教學路線及活動設計」內容,便可理解到我們從小到大參加過的畢業旅行路線,為何會納入社教機構資源、地方人文踏查、體驗活動等設計。

  透過《少男少女見學中: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一書,提供我們追溯「畢業旅行由來」的途徑,更從相關史料的蒐集與再現,以及作者字裡行間的穿針引線,帶領讀者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讀。邊翻邊看這本書的同時,恍若邊走邊讀,見識早期同樣成長於臺灣這片土地的學長、學姐們,如何準備並參加他們期待已久的「修學旅行」,也再度喚起讀者自己珍貴的「畢業旅行」記憶。

  書中先簡介「規劃緣起」與「閱讀說明」,接著結合「旅行」的概念,分「序曲」、「預備」、「啟程」、「歸途」四個部分。內容呈現則以日本時代近百本臺灣學校的畢業紀念冊影像為骨幹,搭配當時不同類型學校所規劃的行程,與臺日學生為行程訂標題撰寫的遊記心得,呈現六條歷史上的修學旅行路線。在一幀幀黑白照片中,遇見來自各級學校的學生,想見他們如何經歷那些在室內課程得不到的種種見聞與體驗。

  「修學旅行」是日本明治維新西化運動下的產物之一,這項學校例行的活動後來引入臺灣。那個時代要出門遠遊並不容易,從「領隊老師刻鋼板製作旅行手冊」(內容包含彙整景點相關知識、群體生活規定、攜帶物品清單)、「旅行費用是從入學就開始逐年存錢並分期繳納」並且希望「全體參加」,學生在行程中必須筆記所學見聞、寫下心得感想,「開箱見學」至此,可以感受到修業旅行在規畫面跟執行面背後所蘊含的教育意義。

  讀〈晚遊六橋待月記〉,得以領略袁宏道首次漫遊西湖,在描述遊人如織的賞春盛況間,也表現他獨特的審美觀照;讀〈鹿港乘桴記〉,能夠看到洪繻因乘桴遊覽所見情景,不禁緬懷過往,對家鄉命運盛衰抒發內心感懷;讀楊牧的〈壯遊〉,更發現到所謂的「壯遊」,來自「積極的投入參與,那是一種挑戰,而不只是奢侈的觀光旅行」,那是一段自我追尋的過程,「以最大的敏感去體驗所有的色彩和聲音,人的容貌,文化的形跡,和大自然擁有的一切。」

  作家楊牧說:「旅行是一種滌洗,是一種探索。」時至今日,畢業旅行依舊受到學生族群所喜愛,大致認識過去的修學旅行之際,或許我們不妨也思索一下:在之前畢業旅行經驗中,自己曾學到了什麼?在下一次的畢業旅行,自己是否也帶著「壯遊」的精神,為自己「準備如何學習」而做些準備?相信在找到機會讓自己體驗一次壯遊之後,肯定會得到更真切的成長。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