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351】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盼望能以具體的研究案例、真實的研究員生活,揭開中央研究院神祕的面紗,讓人們了解研究成果如何應用在生活中,繼而體會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

  考量論文的專業嚴肅性,可能使社會大眾感覺難以親近,無法了解研究的意義與樂趣,進而運用各種理論與發現,因此中央研究院於2017年推出《研之有物》科普網站,期待成為中央研究院與社會大眾的橋梁,將論文轉化為親民簡易的報導,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改寫自 封面裡-關於作者)

圖片出處: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2122?sloc=main

閱讀寫作(一)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氣候變遷開始主導災難傷亡數字,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傷亡總數達到2261人,之後三年較少風災,2013年的風災傷亡總數為172人,2015年又攀升到855人,2016年更上升到1106人。雖然在莫拉克之後,風災死亡人數多為個位數,但氣候變遷的經濟損失以及影響人數皆明顯上升。

  另一方面,隨著木結構房屋減少,以及消防人員設備的加強、消防檢查之落實,火災發生率與傷亡人數下降,在2010年創下僅83人死亡的歷史低點,2016年又回升到169人死亡,261人受傷。受害者中,有大量獨居於舊公寓的老年男性,因晚餐時間電器走火或用火不慎導致火災。」(節錄自P.229)

 

  作者刻意以自然災害與火災的傷亡人數升降變化做對比,尤其對2016年的火災受害者身分和災害發生的原因,有更明確的敘述。請以條列方式說明作者刻意以數據對比及突顯火災受害者身分想傳達的觀點。(至少兩點,總字數50-100字。)

【參考答案】:

  1. 突顯在幾個氣候變遷導致的風災、火災傷亡人數平均超過火災。
  2. 人口老化與家庭結構變化,導致受害者的群體有其特定性。(火災的社會脆弱性惡化)
  3. 隨著氣候極端化、都市建築的汰換,「水」在今日造成的災害力量已經超過火。例如:水災、土石流等。

 

閱讀寫作(二)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在高行健所著的《靈山》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寫作方式:所有登場人物都沒有名字,而是用『我、你、他』來代稱。這種寫作方式,會使人在閱讀時產生『我、你、他』三種不同心理位格的感受。

舉例來說:以『我』為主語:我今天被掃到颱風尾,真衰。

       以『你』為主語:你今天被掃到颱風尾,你覺得很衰。

       以『他』為主語:他今天被掃到颱風尾,他覺得很衰。」

描述同一事件時,將事件主角用『我』代稱,再改用『你』重新描述同一事件,最後改用『他』來描述同一事件。轉換『我、你、他』三種位格,進行心理位移書寫。」(節錄自P.159-160)

  請用三種不同的心理位格寫下最近生活中遇到的一件負面事情,每個位格敘事大約50-100字即可。而後檢視自己用這三個心理位格書寫事件時,所產生的心理感受,比較是否有所不同。如果有,是什麼樣的不同?請加以說明。如果沒有,請嘗試梳理自己對這個負面事件最在意的關鍵是什麼?並加以說明。文長不限。

 

教學文章由馬公高中 林麗芬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中央研究院」是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對學術研究及延攬培育頂尖人才方面至為重要。但一般人對這個機構的刻板印象恐怕就是進行嚴肅的研究計畫,發表深奧難懂的論文。而這些論文所蘊藏的價值或在生活裡面的應用,可能少有人去理解,也少有人知道中研院還肩負著「用科學研究的角度貢獻社會」的使命。因此中研院努力透過影音、紙本和新興的社群軟體,將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以各種形式與大眾分享,不讓積累多年的學術能量,閒置於艱澀的論文以及難解的實驗數據之中。「研之有物」科普網站和出版品因運而生,將研究成果,透過編輯群活潑淺顯的筆法,加上生動的圖、照片和表,使讀者可以輕鬆的接觸研究內容。

  《研之有物》依研究領域區分,本冊的副標題為「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討論人文以及社會科學領域議題,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看到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文化,由社會心理等各種角度來探討人們的生活型態及變化;透過分析歷史文獻資料,還原曾經發生的故事;經由田野調查了解現場的真實。

  本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秒懂古人」,時空背景上至北朝下至民初的夜上海,以及清末日治時期的台灣。透過對古人生活的描述,讓我們看到古今共通的思維,例如傳播佛教故事,不只可以用文字或者口述,古人也深諳以視覺藝術傳達思想的妙用,所以北朝人透過造像,傳遞佛陀在不同時期的形象及佛經內容;又如現代人出門旅遊,喜歡在社群網站打卡,寫些感受,古人雖然沒有社群媒體,但是文人一樣喜歡旅遊,寫下許多的遊記,甚至有針對不同行業專門的出行指南,就像現在的旅遊書一樣,十分有趣。還有,透過詔書知道皇帝怎麼想;透過醫學史的研究,看到古人如何看待瘴癘之氣,後來的人在進行熱帶醫學研究時,有過什麼樣的推翻以及研究歷程,讀者在文字的帶領下,彷彿身臨其境,與古人同在。

  而在史學的書寫內容,更昭示需要透過文獻研究才可以翻新個人對史學的認知,還原現場。書中舉常看到用政治觀點或文學筆法來包裝的噍吧年事件為例,其實透過文獻推究事件根本原因,就是「人民要活下去」。而市井小民的生活日誌,縱然只是隨手寫下,卻能忠實的反映當時的庶民生活面貌,也反映當時社會某一階層的生活狀態,像日治時期精彩多姿的飯局、老上海的新式百貨和現代百貨行銷模式的異曲同工、「跑狗」比賽創造夜上海的曼妙,都如實呈現眼前。

  第二部分的「現代講堂」,則涉及更多現代社會所關注的焦點議題。比方說面對家內性侵或霸凌,局外人似乎很輕鬆就能說出「為什麼不反抗?為什麼不求救?」。但透過探究更深層的心理以及社會關係,就可以知道身在其中,不是一句簡單的「救我!」就可以解決困境。另外,自己的內在卡關時怎麼處理?民主社會時有的衝突如何梳理?透過心理學研究,讓讀者了解面對內外在的衝突,如何庖丁解牛,得保全真。有些篇章探討當代的原住民巫師何以成為全新的文化表徵、民族的特殊面貌標誌?人們為何要在神明前發誓?觸及當代精神文明的重要議題。而活在地球村,學習語言似乎成了必要又令人焦慮的課題,透過分析語言學與數學的關係,居然可以協助讀者掌握學習陌生語言的關鍵;而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不只是文字翻譯,而是要掌握不同文化之間的脈絡,成為文本的再現者以及文化的中介者,提示讀者語言的學習途徑。

  書中也涉及社會公義的探討,諸如因為社經地位的落差,在災難來臨時,對特定階層的百姓會造成特別嚴重的影響,探討貧富差距下的社會脆弱性;分析如何調整健保給付的方式,避免民眾動輒往大醫院跑,而造成醫療資源浪費。透過這些議題,帶領讀者一起探討健保的漏洞、薪資的重新設算以及如何落實社會正義。

  編輯群將中研院學者皓首窮經的研究成果以及田野調查的資料,用輕鬆、幽默的文字呈現在讀者眼前。透過25篇圖文並茂的有趣短文,我們看到古人和今人的共通之處,看到研究員如何嚴謹的運用文獻研究還原歷史真貌。對庶民生活文化的研究,補足了歷史的多元觀點和面貌,歷史不再是斷爛朝報。關於現代人關注的議題,除了分析成因,更進一步提供解方,能讓讀者學習更理性的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邀請各位讀者和中研院的學者一起穿越古今,不僅言之有物,更能「研」之有「悟」。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