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338】

作者介紹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出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等職。除了讀書,談談寫寫直接間接和書有關係的事,別無其他專長。但夠慶幸了,能一直讀書,一直從事直接間接和書有關係的工作,活得自在、活得豐富。

 

馬家輝

  1963年生,香港灣仔人也。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職廣告公司、出版社、雜誌社、報社、大學,曾以為自己愛拍電影,曾以為自己愛做研究,曾以為自己喜愛旅行,但現在才知道,最愛的是什麼都不做,只愛偶爾坐在書房內,面對電腦,按鍵寫作。

  結集作品包括《明暗》、《日月》、《愛.江湖》、《我們》、《你們》、《他們》、《死在這裡也不錯》、《女兒情》、《站錯邊》、《在廢墟裡看見羅馬》、《大叔》、《愛上幾個人渣》、《李敖研究》等。

  文章散見中港台報刊

 

胡洪俠

  大陸媒體人,資深愛書人。從青春到中年,始終以買書、讀書、藏書、寫書、編書為樂。出版有書話隨筆集《老插圖  新看法》、《書情書色》一、二集、《微書話》、《夜書房》等。編有《私人閱讀史》、《董橋七十》等。現居深圳,任《晶報》總編輯。

改寫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0622

短文寫作

  請觀察自家父母身處中年時期的種種情狀與應對,試著揣摩想像父母或其同齡中年長輩的哀樂之處。藉由換位思考人生不同階段的不同哀樂與任務,去參照自己少年、青年時期的困惑或煩惱,請試著寫出中年親人的兩種喜樂和兩種煩憂之處,文長600字以內。

 

教學文章由家齊高中 曾安琪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推薦文

  中港台三個文藝青年(楊照、馬家輝、胡洪俠均是1963年生)在成書前跨向中年(五十歲)回顧往昔人生,透過「對照記@1963」一系列三本書的專欄寫作來「對照」兩岸三地回憶懷舊關鍵字主題寫作。作者群一面追想青春,一面正式跨入中年,重讀青春這本書,時間不遠、結局已知,方能在回顧中「開放地、全幅地瞭解並享受自己的青春」而似有所悟地有了各種唏噓感慨。

  這系列共集結為三本散文書,分別是「22個日常生活詞彙」、「忽然,懂了」、以及「所謂中年,所謂青春」,三位作者在專欄中憑借同個主題關鍵字詞,各自浮想聯翩在過往人生中,談上切合主題的人事物見聞或親歷經驗,傷春悲秋也好、無限感懷也好,在自己的和聽來的故事中再次搬演人生的七情六慾,加上中港台三地華人的共時感和複雜的家國情懷與立場,雜揉個人的、小小的、我(男性)的一切青春懷想,筆下散發出迷人的風采。

  這些主題關鍵字中,有嚴肅的區域政治和對強人的遠觀(台灣、香港、大陸;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也不無評判意味地談及教育與宗教(孔子、耶穌),更多的是關注庶民生活中食衣住行、日常點滴(電視、手錶、咖啡館等)。而最值得閱讀的部份,恰恰就是在三位分別談及自我成長過程時,那種堅定或茫然,那種人生無限可能性中選擇了目前這條路後回頭看的遺憾或慶幸。

  推薦本書的動機在於高中生的父母正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不一定每位父母都是善於與孩子們溝通想法或彼此能換位思考的,看完本書參照著另位作家亮軒寫過的一篇《哀樂中年》,比照人生概略切分的三個時期(青年、中年、老年),貼切地描寫中年時的點滴(困境),呈現出「中年矛盾」,且在各種有與沒有的對照中顯示出中年人複雜的心理及想法。所以希望推薦青少年或正是中年的人們閱讀中年人可能的處境及心態,進而瞭解父母也曾經年輕,也曾經有很多跌跌撞撞或小小的成就感,進而體貼父母的辛勞苦處,讓正當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瞭解不只他們有「叛逆期」,父母也有「中年的寂寞」,他們的各種關心是約束、也是保護。

  似乎中年人被期待要穩重及有所成就,但惶恐及疑惑不比此前減少,中年是個外界看來正好有一點點經驗、有一點點過往、有一點點熟美的時期,自己內心卻充滿著究竟是「已有如此」的滿足還是「只能如此」的遺憾?對於人生中想做還沒做的事、想遇還沒遇的人、想說還沒說的話、想買還沒買的東西,遲疑著是要不顧一切地追尋,還是保持距離以外的欣賞和遺憾,躊躇中,日出日落過去了,好像也就這麼著。

  套句書中作者的一句話「青春中人永遠不會明白青春是怎麼一回事,不管你有多敏感、有多聰明。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