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765】

作者簡介

龔萬瑩

  生於廈門鼓浪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理學碩士,北師大文學碩士。

  小說發表於《人民文學》、《收穫》、《鍾山》、《十月》等,作品曾入圍中國好小說排行榜、收穫文學榜、揚子江評論排行榜、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新銳榜、《北京文學》當代文學排行榜、郁達夫文學獎等。

  2024年發表第一本小說集《島嶼的厝》(繁中版名《鯨路回潮》)。

送王船

  長袍道士在綿密地吟誦,身上亮線繡出的神獸和濃花都閃著光。潮水漲到最高時,開始王船化火。道士師公舉起紙錢引火,整艘船開始在烈火中迅猛燃燒。一層層、一片片的民眾開始下跪,對著明亮的巨大的火焰船下拜,舉起虔誠的手。

(龔萬瑩《鯨路回潮》頁169)

 

短文寫作:

  1. 送王船,起源於中國閩南地區沿海村落的古老習俗,是閩南海洋文化的重要部分。村民打造一隻華麗的王船,作為供禮奉獻給「王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你對於屏東的「燒王船」或是廈門的「送王船」習俗有何感想或建議?(文長100-150字)
  1. 龔萬瑩的《鯨路回潮》以家族故事為主軸,描寫了跨世代移民在異鄉生活中對故鄉的思念、文化認同的掙扎,以及與家庭羈絆的連結。書中利用鯨魚、芒果樹、戲台等意象,象徵角色的情感和生命經歷。作者以詩意的文字和象徵性的描寫,讓讀者在書中找到共鳴。請以「文化浪潮中的尋根與歸航」,寫一篇文章,談談個人在現代社會中面對文化認同或歸屬感的挑戰,並藉由自身經歷或觀察,探討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保有自我、理解他人。(文長600-800字)

說明:

a.本題可從個人經歷、親友故事、社會觀察等角度切入,無需限於移民經歷。

b.可引述《鯨路回潮》中的情節或意象為例,亦可自由發揮,以具體的例子說明自身對文化認同與歸屬感的看法。

教學文章由鳳山高中 陳子梅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島嶼受潮了,生命受潮了,無論如何,島嶼都在,被命運挪移的是我。」《鯨路回潮》是作家龔萬瑩所創作的一部小說,作者是在1987年的春節於廈門鼓浪嶼出生,從2018年開始寫作,小說中講述了離鄉背井的移民故事以及跨世代的家庭糾葛。故事圍繞在幾個角色之間,刻畫了他們在尋找自我認同和根源時的掙扎,並探索了故鄉記憶、文化傳承和家庭連結等深層議題。

  龔萬瑩在《鯨路回潮》中運用了細膩且具詩意的文字,將自然景象和心理描寫結合,使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角色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她善於利用象徵意象,如「鯨魚」象徵著力量、記憶與歸屬,呈現移民之路的曲折和反覆。

  而在故事描寫方面,如在〈濃霧戲台〉中,故事轉向描述家族成員於濃霧中的戲台上表演傳統戲劇。戲台成為他們傳承文化的象徵,濃霧則代表了離鄉之後故鄉文化的模糊和遺失。這一段反映了角色們面臨的自我認同掙扎,特別是年輕一代在異國的文化適應和重塑過程。或是〈送王船〉,這是一段關於傳統祭典送王船的描述,家族在異鄉模擬了這項儀式,以緬懷故鄉的民俗文化。送王船象徵著一個世代的告別和希望,隱含家族對傳統的信仰和對生活的敬畏。

  《鯨路回潮》最大特色在於它對故鄉與文化的表達方式。龔萬瑩以細膩的描寫再現移民角色在異鄉所經歷的文化差異、身份認同困境與家庭羈絆。這些在地生活的片段,像是菜市場鐘聲、送王船的祭典,不僅是角色的集體記憶,更是無數移民共同的心聲。在龔萬瑩的筆下,這些日常生活細節不僅是情節推進的工具,更成為角色內心情感的具體化,讓讀者能夠透過這些畫面感受到他們的鄉愁與對根源的渴望。

  同時,龔萬瑩的敘事手法緩慢且富有層次,給予每個章節深沉的情感厚度。她的文字充滿詩意,每一章節都是一幅獨特的圖畫,包含著濃烈的情感張力和人性深處的掙扎。例如〈夜海皇帝魚〉象徵了故鄉的力量與神秘,讓讀者彷彿與角色一同經歷海上的遼闊與孤寂。

  九篇小說中以一群島嶼住民依次展開,每個故事之間的張力與衝突層層堆疊,作者使用了普通話夾帶部分閩南語的敘述方式突顯人物性格,使得故事中的每個角色都洋溢著鮮活的生命力。島嶼上的人情是一張密密織就的網,裡頭有親情、愛情、友情,大家共同抵禦颱風保護祖厝,一起送王船祭拜神祉。《鯨路回潮》不是一部僅僅呈現移民生活的作品,而是一部探索人們如何與故鄉、文化、記憶共存的情感史詩。它提醒我們,不論身在何處,對故鄉的牽掛永遠深藏於心。

  龔萬瑩透過精心的文字安排和象徵意象,帶領讀者踏上一段回溯之路,重溫家族的足跡,尋找屬於自己的鯨路。這是一部不可錯過的佳作,它不僅是移民家庭的故事,也是每一個追尋歸屬感的靈魂在時間洪流中留下的印記。成長是一段只能往前無法逆轉的生命週期,人的一生如此,對於一座島嶼也可以此定義,島嶼雖然受潮失去了舊有榮景,但是曾經在島嶼上生活的作者,是被整座島養育出來的,這本書是作者為島嶼、為閩南而寫,而生活在台灣這座島嶼的我們,應該也能感同身受。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