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20】

作者簡介

李儀婷

  小說家,親子教養作家。

  著有小說集《流動的郵局》、情慾小說《10個男人11個壞》、名人傳記《生命的眼睛》、電影劇本《風雨中的郵路》、少年小說《卡里布彎.數學獵人》、少年小說《九份地底有條龍》,以及紀錄片「一閃一閃亮晶晶」副導、音樂舞台劇《媽祖不見了》總監製、小小說書人《九份地底有條龍》戲劇總監。

  養育三個可愛的孩子,分別是三三、川川、一一。從親子關係的衝突中,體察教養的重要,於是從文學創作走向親子教養,學習薩提爾模式導入家庭關係中,開啟家庭和諧的契機。

  多年來融合多方學習和自身教養孩子的經驗,,帶領數百場家長及教師研習,以薩提爾模式處理親子溝通與人際溝通。致力推廣「聽核心」對話新精神,協助父母與教師重返孩子身邊。

  著有教養書《孩子永遠是對的》。創辦「共融教養」平台,提倡「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資料來源:博客來網站作者簡介

 

短文寫作

  一位母親來到我面前,向我訴苦,說她的孩子根本沒辦法進行溝通和對話。媽媽再三強調,所有書上和課堂上提供的「對話的方法」她都試過了,但是對她的孩子而言,根本沒用,只要她一開口,孩子就發脾氣,而且完全拒絕跟她對話。

  我很好奇她想對孩子說什麼?孩子為什麼這樣敏感,不願意聽?

  媽媽說,因為孩子考試考差了,未來可能選不到理想的學校,現下只剩一次考試的機會了,所以她想表達她的關心,鼓勵孩子再努力一點,為下一次考試做準備。但孩子一聽到媽媽開口關心她的功課,整個人就像戰鬥的公雞,憤怒無比,根本沒辦法對話,更別提想要說點鼓勵的話。

  我核對媽媽話語裡想傳達什麼給孩子?是功課?還是對孩子的愛和關心?媽媽很明快的告訴我,她只是想表達關心和愛。至於課業,只要孩子盡力了,也就足夠了。既然目標清楚,我請媽媽將我當孩子,示範一次和孩子之間的對話是如何進行的。

  母親說:「孩子呀,你這次考試考差了,我覺得這次可能抵達不了你想要的學校,我想呀,這次成績不要填志願了,我們把目標設定在下次考試,只要你這段期間好好準備,我相信 …… 」

  我打斷媽媽的話:「等等,你剛剛不是才說你想表達的是關心和愛,怎麼言談裡淨是考試和功課?」

  媽媽說:「有嗎?我還沒關心到她的心情,就被女兒打斷,她根本只要聽到我開口提到考試,就會不停打斷我的話,然後強調自己考得很好。我如果再提到其他同學的成績,證明這樣的成績真的不算好,她馬上就發怒,責怪我為什麼老是拿她跟別人比。我根本無法關心她呀。」

  媽媽不停抱怨著:「孩子就是這樣脾氣很暴躁,根本無法溝通!」

 

請根據引文所述故事,點出這位母親遇到什麼困境?在這個母親的對話中,你看見什麼問題?在你的成長過程中,這樣的情境是不是很常出現?如果你是這位媽媽的孩子,你期待聽到什麼話?或有什麼話想對這位媽媽說?請以「突破語言的困境」為題,寫一篇文章,以自己或身邊朋友的事件為例,說明在對話過程中,如何才能傳遞出真正的關心,而不再將焦點放錯位置。

 

教學文章由高師大附中 許靜宜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推薦文:

  教學研究會上,同事分享外校的故事:某位女老師班上的女同學失戀了,聽她泣訴的過程中,女老師伸手擁抱這位女學生,試圖安慰。不料下一週,這位女老師接到投訴,告她性騷擾,說這個擁抱讓她不愉快。

  另一個案例,是某位國文老師在班上分享作文優秀的作品,當著全班的面進行表揚。隔天他也接到投訴,這位被表揚的同學表示不想被其他同學知道自己作文寫得好,所以跳過老師、學校單位而直接投訴市長信箱,反映他的不愉快。

  愈來愈嚴峻的教學環境,動不動就是投訴、抗議,讓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們不但心累,也同時傷痕累累,因此,「怎麼好好溝通」成了我們必須學習的課題。

  臨床心理師劉仲彬說:「我們不喜歡溝通,尤其是跟孩子。溝通是一道複雜的心理運作歷程,必須設定目標→確認情緒與想法→預判後果→丟出語言→卡關→重新設定。一旦發生衝突,這些箭頭便足以把你射成刺蝟。因此我們喜歡下指令,因為只需要一個箭頭。但這個箭頭抹煞了很多東西,畢竟在我們面前的,不是軟體,而是人心。」這段文字把我們大人的心理剖析得太深刻了!過去的成長經驗,我們習慣在指令下成長,長大後也就複製了這樣的教養模式,忘記了還是孩子時候的我們,多麼渴望情緒被接住,而不是被敷衍的解決眼前問題。

  在這本《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中,作者李儀婷用親身經驗作為事例,說明面對孩子的各種狀況,如何有效溝通,才能讓孩子覺得情緒被接住,並一起找到解決的方法。作出給了3樣工具,讓指令成為指引,走進孩子的心,分別是「傾聽」、「核對」、「用心」:

  側耳傾聽,完整蒐集訊息;

  核對確認,澄清孩子的真實需求;

  用心看待,孩子的正向價值。

  溝通的目標,不只是陪孩子走一段成長的路,其實,也是陪自己走一段過去來不及從父母或師長那裡得到的愛與完熟之路。

  作者分享的各種例子,都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之間,比如姐弟為了畫板吵架,我們習慣的解決方式,要嘛出聲凶狠制止,要嘛各打50大板,姐弟都受懲罰,再更敷衍一點的,一開始就準備兩套畫板,以為這樣連搶都不會搶。但無論用哪種方式,對孩子來說,會吵的理由千千萬萬種,不管父母用哪種方法解決,都覺得不公平。作者在這個案例中,先好好的聽姐弟兩人陳述事實,在陳述的過程中,不斷複述對方的話,進行確認。很多時候,孩子情緒一來,其實並不那麼懂自己生氣的理由,有時候只是為吵而吵。透過傾聽和核對確認,讓孩子自己理出事情脈絡,找到這些行為或情緒的出發點,接著,再請孩子想想,他希望的解決方式是什麼。通常孩子在「核對確認」的階段,已經可以看到自己行為底下的理由,也能夠做出價值判斷,也因此,能夠理性面對事件。在對話的過程,因為對話的人的層層指引,讓孩子感受到被用心對待,也因此更能有正向價值。

  閱讀《薩提爾的親子對話》這本書的過程,在作者給出對話與作法前,我也先想過我的作法是什麼,以及想起這樣的作法後,孩子產生的反應。對照作者的對話指引以及孩子最後自己提出需求與解決方式,每每都驚艷連連。因此,誠摯推薦這本書,期待我們在學習這樣的對話方式、技巧和態度後,能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渴望,陪他解決問題。盼望如此一來,不論是親子關係或師生關係,都能有所改善,讓嚴峻的教學環境能因此被鬆動,變得愈來愈溫暖舒適。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