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383】

作者簡介

  傑德.凡斯(J. D. Vance,現譯為范斯),1984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南部,廣大的「鐵鏽帶」中的一座貧窮小城:中央鎮。蘇格蘭-愛爾蘭後裔的他,見證了美國經濟蕭條對工人階級帶來的沉痛打擊。
  范斯成長時遇到父母離異,母親離婚後藥物成癮,有家暴惡習。所幸外祖父母雖然暴躁、粗鄙,教育程度不高,但他們對外孫的愛,讓凡斯在家庭風暴中得以棲身,並對未來保有一絲希望。
  他高中畢業後無力升學,進入海軍陸戰隊,至伊拉克服役,軍事訓練讓他有機會過「正常」的生活,並獲得經濟獨立。退伍後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後畢業於耶魯法學院。雖然與菁英文化格格不入,但表現優異並擔任《耶魯法學論叢》編輯。凡斯曾在矽谷傳奇創業家、PayPal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的創投基金公司Mithril Capital Management擔任董事,後擔任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2024年他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的副手搭檔,贏得大選,成為第60任美國副總統。本書為他撰寫的前半生回憶錄。(改寫自博客來網站)

 

短文寫作

  在耶魯法學院的第二年,我一開始覺得穩操勝算,但有些徵兆讓我知道事情不太對勁,尤其是我和女友莎雅之間的關係。她說,我就像一隻烏龜,「每次發生不好的事,就只算是我們之間稍微有些意見不同,你都會立刻封閉自己,就像躲進自己的殼裡一樣。」她說得沒錯,我不知道如何處理關係中的爭執,所以採取逃避策略。我可以在她做出我不喜歡的事時大吼大叫,但那樣似乎只是雪上加霜,或者我可以選擇一言不發逃避問題,我所知的選項就是這兩種,沒有其他的可能性,畢竟光是想像跟她吵架,心底就會浮現我以為沒有從上一代遺傳到的負面特質:壓力、悲傷、恐懼、焦慮……所有情緒都出現,而且非常強烈。

  莎雅和我到華盛頓特區參加律師事務所的後續面試,我因為其中一場面試表現不佳而懊悔,畢竟我很想去那間公司;她試圖安慰我,說我表現的可能比想像中好,就算真的失敗,也還有其他選項。我卻在此時情緒失控,「不要說我表現得很好,你只是在為我的軟弱找藉口而已,我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就是不會為失敗找藉口!」我大步走出房間,在華盛頓特區的商業區走了好幾小時,但我轉過街角,就看到莎雅坐在福特劇院的階梯上,她擔心我一個人會出事,所以一直跟在我身後。

  此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出了問題,要想辦法好好解決;畢竟這個問題,已經連續幾代人,讓我們傷害身邊所愛的人,我鄭重對莎雅道歉,本來以為她會詛咒我,而我得花幾天彌補自己的過錯,畢竟我是一個這麼糟糕的人,在我看來一個人誠懇道歉就代表投降,而只要有人投降,另外一方,就應該起而追殺。但她沒有這麼幼稚,只是冷靜地告訴我,下次不可以再這樣跑掉,她會擔心。(改寫自范斯《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

 

  當精英的面具脫落,有時真實的自我會悄然浮現,范斯《絕望者之歌》在第十四章〈與自己內心的怪物戰鬥〉中,警醒覺察到自己的內在情緒,加以分析,並有修正的體悟。

  請以「當我靜下心來,凝視內心的深淵……」為題,書寫一篇你內在「自我覺察」的經歷,需有觸發的事件,個人反應,身心的感覺,與詳細敘寫的內在領悟,文長不限。

 

教學文章由中山女高 李明慈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推薦文

  一位1984年出生,2010年進入耶魯法學院的人,為何2016年一出版自傳,就衝上亞馬遜排行榜第一名,被《經濟學人》譽為2016年關於美國最重要的書?除了社會議題外,這是一本寫家族,寫自己的「生命書寫」,也是寫「自我覺察」、「生命反思」的誠懇之作。從社會情緒學習,主題書寫的角度,非常值得高中生一讀,以增廣閱讀視野,提升寫作能力。

什麼是絕望者之歌?

  范斯( J.D. Vance)的回憶錄《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出版當年除了進入暢銷書排行榜,2020年又被改編為電影。其實書名中的Hillbilly是指山裡人,鄉下人,《絕望者之歌》也可譯為「鄉巴佬輓歌」。

  二次大戰之後,范斯家族為了逃離貧窮,從肯塔基的阿帕拉契山區移民到俄亥俄州。范斯成長於產業外移的「鐵鏽地帶」(Rust Belt),這片曾被稱為美國工業心臟地帶的區域,1980年代起因製造業向海外轉移、自動化程度提高,及美國鋼鐵和煤炭工業衰退,工業比重逐年下降,造成市鎮貧困、人口減少。

  《絕望者之歌》深刻地描繪出美國白人工人階級所面臨的危機,透過作者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家族故事,展現了這個群體在社會、經濟和文化層面上的掙扎與轉變。作者由家人寫至群體,想呈現周遭人的真實生活與掙扎,挑戰外界的刻板印象,並反思造成他們「絕望」的原因。

 

家族故事,生命書寫

  或許有人會好奇:范斯的家族與生命有何特色?為何自言一事無成,年僅31歲就出版了回憶錄?

  他說自己生於一個動盪家庭,成長於有社會困境的工人階級社區。故鄉的孩子不僅幾乎無法念大學、永遠只能做低階藍領工作,更被家暴、輟學、未婚生子、酗酒,與毒品給緊緊掐住。他在美國長春藤名校耶魯法學院感到格格不入,主要是因為幾乎沒有和他背景相似的人。范斯與絕大多數同學在社會階級、家庭背景、生活經驗和行事觀點上存有巨大差異。他在俄亥俄州的生活、海軍陸戰隊的服役經歷,在同學看來都是新奇又難以想像的。同學大多來自從不用擔心經濟問題,功能健全的家庭,相較之下,出身底層白人的范斯,在耶魯感受到巨大鴻溝。

  但幸運的是,他進入耶魯大學法學院的第一年,就受到教授蔡美兒的鼓勵,蔡教授多次幫他在不熟悉領域尋找方向,更說服他將過去生活及人生體悟寫下來,並且表示這些紀錄很有價值。

 

圖文勾勒,細節描寫

  在《絕望者之歌》陳述家族記事之前,我們看到他精心設計的兩張地圖,以地圖一「美國阿帕拉契山脈與鐵鏽帶」,從空間上交代了家族所來之地,與後來生活之處。而地圖二:凡斯家族遷徙圖,則將家族駐足過的地域一一點明,頗具創意。

  同時為釐清家族書寫眾多人物,也安排了「人物介紹:凡斯與布蘭頓家族人物關係圖」。范斯從母姓,不太清楚列在出生證明上的法定父親的職業,對他來說父親就是個陌生人。書中細寫外祖父母、阿姨、舅舅、姊姊,以及最重要的是他的母親,還有母親的三任丈夫與四位男友。

  作者擅於描繪細節,例如小至玩具熊的樣貌來歷,大至以口述對話,讓外祖母陳述離鄉背井經過。更毫不掩飾地揭露家族鬧劇與悲劇,如原先是高中畢業生致答詞代表的母親,因懷孕不再升學,又以「我的父親們」、「最好的爸爸」兩章篇幅,寫自己童年伴隨母親及她男友的生活,與橫貫書中母親的藥癮。再以「姥姥的家」一章,寫外祖母出面,護佑教養下的轉變。當中由小見大,同時投射出鐵鏽帶的經濟問題,凸顯折磨著每一個美國工人階級的惡夢。

 

自我覺察,生命反思

  母親吸毒,不斷的換男友,他發現自己有心理學家所言的「負面童年經驗」,范斯說:

  除了那些在中央鎮看過我入學短文的密友之外,沒有人清楚那些塑造我個性的真正人生歷程,但在耶魯,我決定有所改變。我不太確定想這麼做的動力為何,但我想一部份原因是我不再以過去為恥:我父母犯的錯不是我的問題,我沒有必要躲躲藏藏。但最在意的是如果不說,大家就無法理解外祖父母對我的意義有多大。就連身邊最親近的朋友,都不見得明白我的人生少了他們會有多絕望。所以或許,我只是想讓他們得到應有的重視。

  范斯覺得自己是耶魯法學院的異類,他想問:幸福的人們擁有什麼?更願意與自己內心的怪物戰鬥。全書十五章,他在十二至十四章展現了如何有社會情緒學習(SEL)中的自我覺察,與如何作生命反思,值得同學細讀。

 

小結

  人生的變化難以預料,此書出版於2016年,六年後,2022年范斯出馬競選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成功。2024年他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的副手搭檔,贏得大選,2025年成為第60任美國副總統。目前書市可見的是2024「暢銷經典回歸版」,或許范斯對美國鐵鏽帶的解方見仁見智,他的脫穎而出也是罕見,但是同學們一則可以從他自覺、自救的努力,不願再有惡夢的心願,體察到不怨天尤人的態度;二則可以從他追溯家族起源,描繪細節的家族寫作,及自我覺察的生命書寫,嘗試遷移同等能力,以作為個人的國寫指引與奠基的方向。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