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6】

作者簡介

  在蘇格蘭因弗內斯的河畔小鎮,約瑟芬・鐵伊以伊莉莎白・麥金塔許的名字降生。她一生未婚,生活簡靜,曾任體育教師,後因家庭責任回鄉照料病弱父親,從此與世界的喧囂保持距離,轉身走入書頁與歷史的縫隙之中。

  她不是多產的作家,卻是極為精緻的寫作者。一生只留下八部推理小說,每一本都像被打磨過的琥珀,質地透明,暗藏光影。她筆下的亞倫・葛蘭特不是暴風雨中的英雄,而是以眼神與沉思解謎的靜默者。他躺在病床上查一段歷史,從一張畫像開始,追問四百年的真相。這就是鐵伊-她的推理沒有爆破,只有懷疑;她的真相,不在證據裡,而在語氣與沉默之間。

  《時間的女兒》是她最後也是最動人的告白。她不靠虛構取勝,反而以小說家的誠實,挑戰歷史的偽裝。她相信:歷史若未被質疑,就不配稱為真相;小說若不深思,就只是紙上的聲響。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站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6570

 

短文寫作

  在小說《時間的女兒》中,警探亞倫·葛蘭特因一幅理查三世的畫像產生疑問:這位在歷史上被定罪為弒姪篡位的惡王,臉上卻浮現出責任感與憂慮。他的直覺帶來了一場病榻上的「歷史再審」,他與年輕研究員以偵探辦案的思維,追查史料中的矛盾與空白,最終推翻了長久以來的定案。詹宏志曾說:「好的史學家必須是好的偵探。」這句話道出了歷史考證與推理思維之間的緊密關聯。
  請你選擇一位歷史上曾遭汙名化、誤解、或形象單一化的人物,參照《時間的女兒》中葛蘭特的懷疑與推理方式,撰寫一篇歷史偵查報告或人物評析文章,為這位人物進行翻案,重建其更完整或更公允的形象。

以下為參考指引:
1.請從一個具體的線索切入-可能是一幅畫像、一句史書評語、一段傳言或某個被誤解的事件-說明為何這個細節引發你的懷疑?它是否與你從其他資料中看到的形象有所矛盾?

2.仿效葛蘭特與卡瑞戴恩的方法,運用「誰得利」原則(誰從事件中獲利)與「行為模式中斷」原則(此人過往的性格是否與所謂行為一致)來進行分析。你可以搜尋相關書信、紀錄、語錄、或傳說,對比主流敘述與其他資料間的差異,找出歷史可能被扭曲的環節。

3.試著根據你的觀察與論證,描繪出一個不同於教科書的形象。這個人物可能是忠誠卻誤判時局,仁厚卻被誣陷,或是錯誤被放大、功績被抹去的歷史角色。你重建的,不只是形象,更是理解他的時代與處境的方式。

4.在結尾思考:你從這次歷史再審中學到什麼?真相是否真的會「隨時間自動出現」?你如何理解「歷史是懸案」這句話?今天,我們是否也在用同樣的方式錯讀了某些人?

 

教學文章由鳳山高中 陳子梅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我們總以為歷史是鐫刻於時間深處的真相,一頁頁記載、一章章公認,似乎越久遠就越無可質疑。然而,《時間的女兒》告訴我們:歷史並非不容置喙的聖典,它可能只是勝利者的述說與沉默者的缺席。這本書所揭示的,並非一樁謀殺案的真相,而是我們每個人對「真相」的想像究竟多麼脆弱。

  約瑟芬·鐵伊的這部小說不走傳統推理的路線,主角亞倫·葛蘭特,蘇格蘭警探,在因腿傷臥床休養期間,無法行動,也無法辦案。為了排遣無聊,女友送來幾張歷史名人的畫像作為消遣。葛蘭特在一疊畫像中,被理查三世的肖像深深吸引:畫中人的神情沉靜誠摯,與歷史上那位被塑造成弒姪奪位的惡王形象截然不同。他身為警探,對人臉有著敏銳直覺,這張臉讓他產生強烈違和--「如果這張臉說的是實話,那麼史書寫的就是謊言。」

  於是,一場「紙上辦案」就此展開。他聯合了護士、朋友,與年輕歷史研究者卡瑞戴恩,逐步查閱史料、比對證據。他們發現:理查三世的惡名,並非出自當代記載,而是數十年後才由湯瑪士·摩爾與都鐸王朝官方說法構建而成。摩爾在撰述時年紀尚輕,不可能親歷其事,其敘述更漏洞百出、邏輯斷裂。葛蘭特質疑:「為什麼人們會盲信這些帶有明顯偏見的記錄,卻對更合理的可能性視若無睹?」

  他們一步步拼湊出另一版本的歷史:理查三世並無明確動機弒姪,反倒是後來篡位的亨利七世,急需消除所有對王位有正當繼承權的威脅,才有可能讓年幼的王子兄弟「消失」。而理查,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失敗後,歷史也就由勝利者接管。所謂的「事實」,從此變成一齣經過反覆排練、修改與宣傳的戲碼。

  鐵伊在小說中,提出一個關鍵概念:「東尼潘帝」(Tony Pandee)--象徵那些被重複講述、最終被視為歷史真相的虛構故事。書中指出,波士頓大屠殺、蘇格蘭殉教事件等傳說,其實也經歷了類似的傳播機制。卡瑞戴恩說:「東尼潘帝不是特例,而是我們寫歷史的方式。」

  這部小說的書名《時間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ime),源自古諺「真相是時間的女兒」,但鐵伊在書中反諷地指出:如果沒有人去尋找,時間只會孕育更多的謊言與誤解。葛蘭特在書中說:「人們說,時間會揭示真相。可我發現,時間只會生出更多怪胎。你必須幫她生出來,否則她永遠不會出生。」

  本書的敘事極具實驗性。整體場景未曾離開病房,但推理與探問卻穿越了四百年的歷史。沒有命案現場、沒有血腥刺激,有的只是角色間一場又一場的討論與反覆辯證。這種「以閱讀代替搜查、以思辨代替現場」的偵探形式,反而將推理小說的本質推向極致--不再只是為了找到兇手,而是為了還原真相如何被構築。

  人物描寫也別具匠心。葛蘭特的觀察力與正義感在書中層層展開,從一名臥病警探,轉化為對歷史不公的質問者。他非英雄,卻有英雄的堅持。他對於摩爾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竟能如此輕率下結論,感到難以接受。他說:「沒有比偉大的思想家更缺乏判斷力的了。」這句話既是對書中史家的批判,也反映出鐵伊對歷史書寫倫理的嚴格要求。

  小說中最動人的,或許是它那不斷懷疑、從不妥協的語氣。當卡瑞戴恩以帶著哀傷的語氣說出:「我們不相信歷史裡那些可疑的段落,卻寧可相信整體被操弄的敘述,那是一種懶惰。」這句話直指我們日常閱讀中最常出現的盲點--我們相信歷史,因為我們太懶得質疑它。

  鐵伊不迎合讀者,也不輕易下結論。她的小說沒有明確答案,而是讓每一個角色都成為問題的提出者,讓每一位讀者都成為追尋真相的參與者。安東尼·鮑查在《紐約時報》評論中說:「這是推理界恆久的經典之一,應當被視為文學小說,而不只是推理故事。」而本書真正的偉大,在於它提出了一個嚴肅且永恆的問題:歷史若不被懷疑,便無法被理解;真相若不被尋找,便永遠只是沉默的可能。

  推薦這本書,不只是為了推理迷的閱讀享受,更是為了提醒我們:我們接受的每一段歷史,都值得再讀一遍,再懷疑一次,再追問一次。真正的真相,不會在時間中自然浮現,而是等待有勇氣、有耐心的人,去發現她、辨認她、讓她被說出來。

  如果你相信小說的任務,不只是娛樂,而是參與世界的重構與記憶的清理,那麼《時間的女兒》是一部值得深讀、值得你與她同行的作品。因為有時候,揭開謊言的,不是正義之劍,而是一張畫像、一頁書、一個人靜靜發出的疑問。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