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1,626】

郝明義 作者簡介

 

  1956年生於韓國釜山市,於該地華僑學校接受華文教育至高中畢業,然後來臺就讀臺灣大學商學系國際貿易組。1979年進長橋出版社開始特約翻譯的工作,進而進入出版業。1988年出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除了公司本身的經營之外,尚參與三件事情:1988年首先開發出與日本版權代理公司合作、洽談西方版權的模式,因而激發臺灣第一家版權代理公司「大蘋果」與日本合資成立;1989 年籌組臺灣第一次出版社代表團赴法蘭克福參加書展,推動臺灣與國際出版市場同步;1996年承辦「第五屈台北國際書展」,大幅擴大臺北國際書展的規模。1996年創辦「大塊文化出版公司」,任董事長。1997出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仍兼任大塊文化董事長。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 網路與書」,開始探究網路時代的閱讀機會與方法。2010年正式成立 ChineseCUBES中文妙方公司。2012年策畫籌辦第八屆臺北市漢字文化節。2014年獲得第38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

  著作:《工作DNA》(大塊文化)、《故事》(大塊文化)、 《那一百零八天》(網路與書)、《他們說》(網路與書)、 《越讀者》(網路與書)
  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二○○一太空漫遊》(時流)
(節錄改寫自郝明義個人網站)

 

 

 

 

文本閱讀測驗一:國寫題

 

  我因為對范多倫故事的好奇,而去買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幾個日夜一口氣讀完那本書之後,最後不只滿足了我對這兩個人物(註)的好奇心,更解決了我對閱讀這件事情思考許久的疑團,讓我對閱讀這件事情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體會。
  也因此,我有了許多強烈的感觸。
  其中之一,是羞愧之心。我是個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與書為伍,結果到那個春節前的兩個月才知道這本書,到自己四十四歲這一年才讀到這本書,幾乎可說無地自容。並且,我也不免惋惜:「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時期,就能讀到這本有關如何讀書的書,那我會節省多少閱讀的冤枉路?」
  但,我還有一個感觸則是:何其有幸。
  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後才讀到這一本書,與其說是不幸,不如說是有幸。
  這麼多年來,我在閱讀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清楚的有一些,迷糊的更多。
  譬如,困惑與迷糊我的事情裡,有一點是,我到底該怎麼形容閱讀是怎麼回事,才能把許多前人個別聽來都有道理,但是對照起來卻相當矛盾的說法兜得起來呢?
  《如何閱讀一本書》,讓我在學習、印證許多閱讀方法的同時,突然想出應該用對待四種飲食的比喻,來說明閱讀方法的重點。更進一步,我感受到這本書的不足之處,那就是,我固然了解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但是在那之前至少同樣重要的另一件事情──如何尋找一本書呢?於是,我又開始了接下來七年多時間的另一段摸索。
  又過了幾年後,我讀到另外一個人也談了走冤枉路的收穫,為什麼有一番特別的意義:「他們能把在我們心靈深處翻騰的模糊想法加以照亮並固定成形。但是,只有在我們帶著在自己的閱讀過程中實實在在碰到的問題和意見去向他們討教,他們才能對我們有所幫助。如果我們只是聚集在他們權威的陰影之下,像溫順的羊群一樣躺在樹蔭下,他們對我們是無能為力的。而只有當他們的評判與我們的相互衝突並戰勝了這種衝突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的評判。」維琴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普通讀者》中如此說。
  所以,閱讀永遠為我們開著一扇窗戶,一扇門。(改寫節錄自〈潘朵拉盒子裡的最後一個禮物〉)
註:這兩個人物是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以及美國學界、出版界的傳奇人物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閱讀上文之後,可知無論何時開始閱讀,每個人都能有各自的收穫。請就下列兩題中選擇一題,先分析說明作者對閱讀有所體會時為何有著「羞愧之心與何其有幸」兩種感觸。再依自己的閱讀歷程經驗,寫一篇完整的文章。

 

1.閱讀要趁早
2.閱讀不嫌晚

 

 

 

文本閱讀測驗二:問答題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有三個理由:一、人言言殊的閱讀,用飲食的分類來整理,比較說得清楚;二、有助於我們檢查一些最基本的閱讀觀念和習慣──譬如偏食的問題;三、回頭檢視中學階段發生的事情,比較容易體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先從頭回想一下飲食這件事。
  飲食,一個人總要經歷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自己沒什麼飲食的能力。所以,從喝母乳(或奶粉)到別人餵食,到自己終於學會用湯匙筷子,都是在這個時候。
  第二個時期,是身體發育開始,需要豐富而均衡的飲食,並且要開始學習自行覓食。
  第三個時期,吃多了,喝多了,開始懂得培養自己個人的飲食品味。  
  把飲食的情況,用來看閱讀,也可以對照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當我們在幼年,認字與閱讀能力都在很起步的時期,父母給我們講床邊故事(幫我們餵食),為我們採購書籍(教我們使用湯匙筷子),是很有耐心的。進中學以前,大致屬於這個時期。
  第二個時期,大約就在中學這六年。如同這個時期我們的身體需要大量而豐富的飲食,因此一個暑假,醜小鴨就變成白天鵝,胖小弟就成了小帥哥,我們的頭腦也需要自行尋覓大量而豐富的閱讀,以便為人生開啟各種不同的想像與可能。
  然而,現實是,中學生在考試為主的體制下,一直是接受各種被塞給他的食材(所謂「填鴨」),卻沒機會學習如何覓食,沒機會學習怎麼咀嚼或享受飲食,更沒機會養成均衡的飲食觀念與習慣。
  第三個時期,則在進了大學之後。理想上與理論上,經歷過中學階段範圍廣雜的閱讀之後,這時要認真選擇一些認真攻讀的領域。閱讀金字塔的廣博與專精,都要從這個時候真正開始。
  然而現實是,填鴨填多了,味覺都被破壞了的人,是很難進得了第三個時期的。  
  一個人的閱讀飲食是否匱乏,和他的購買能力有關係但不大,主要取決於他的習慣和認知。
  對於身體的飲食,沒有人不一日三餐地提醒自己有沒有進食;對於頭腦的飲食,幾個月不讀一本書的人卻所在多有。如果發現自己經年累月地不讀一本書,不給頭腦進食,那一定是處於匱乏狀態。
  同樣地,就像我們即使進食,但是如果飲食不均衡,仍然會處於一種匱乏狀態,閱讀也是。閱讀的飲食如果太過偏食,也是一種匱乏的結果。
  所以,如果把閱讀當飲食來看,不妨先看看飲食是如何分類的。  
  日常飲食,不外四種。
  第一種,是主食,像白飯、炒飯、炒麵、水餃、饅頭等等,讓我們吃飽。很多人是不吃主食沒有飽足感的。
  第二種,是美食,像魚、蝦、牛排、大閘蟹等等,給我們補充蛋白質的高營養食物。
  第三種,是蔬菜水果,幫助我們消化,吸收纖維質。
  第四種,是甜食,像飯後的蛋糕、冰淇淋,或日常的糖果、零食等等。  
  閱讀,這種給頭腦的飲食,也可以分成四種。
  第一種閱讀,是為了尋求人生在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這一類很像是讓我們有飽足感的主食。主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生存需求的閱讀」。
  第二種閱讀的特質,不求針對你人生的現實問題,提出直接的解決之道,然而,卻可能幫助我們從一個看來間接,但是卻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這種閱讀是在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很像是飲食分類裡的「美食」。美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思想需求的閱讀」。
  第三種閱讀,是為了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瞭解的字義、語義、典故與出處,而進行的閱讀,很像是飲食裡的蔬菜、水果。蔬果閱讀,又可以稱之為「工具需求的閱讀」。
  第四種閱讀,和前面三種不同之處,在於沒有一定的目的,不為了尋求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不為了尋找思想的結晶,也不為了參考或查證,閱讀就是為了娛樂、消遣,是一種休閒活動,很像是飲食裡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甜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休閒需求的閱讀」。  
  和實體飲食分類不同的是,閱讀飲食的四種分類,並沒有那麼客觀與截然。
  實體飲食裡,澱粉質多的主食、蛋白質高的美食、纖維質多的蔬果、糖份多的甜食,可以有一個客觀的分類標準。
  但是閱讀的飲食裡,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分類,卻大可能因人而異,各有各的分類標準。對你是主食的,對我可能是美食;對我是美食的,對他又可能是甜食。  
  因此這本書所談的閱讀飲食的分類,只是我根據自己的閱讀需求而做的。你可以另外定義你自己的四種飲食。
  只是要記得:不論你如何定義自己的四種飲食分類,不要忽略兩件事:
  一、總要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四種分類。
  二、飲食的重要,貴在均衡。不論你個人如何區分四類飲食,區分之後,總要維持均衡的吸收。

 

  閱讀完上面文章後,可得知每人的閱讀菜單種類各不相同,你的主食可能是別人的甜食,別人的蔬果可能是你的主食,重點是均衡吸收。現在,請你依目前的學習環境、目標及需求,擬出一份適合現況的閱讀菜單,菜單必須有主食、美食、蔬果與甜食,並說明原因。

 

我的【        】時期閱讀菜單

閱讀書籍(至少列出一本)

原因說明

主食

 

 

美食

 

 

蔬果

 

 

甜食

 

 

 

文本閱讀測驗三:問答題

一、閱讀《越讀者•「由你玩四年」的大學》之後,請在300字以內說明以下圖一、圖二的內涵。

 

 

二、請仿照上圖,畫出你從小學至今的閱讀曲線,並以300字左右說明其內涵。

 

 

 

 

 

教學文章由北一女中 鄭元傑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我們之所以能踏實活出人生,是因為曾經思考生命的意義,同樣的,若我們能探討「閱讀」是什麼,就有可能使閱讀這個行為更顯意義,而這正是《越讀者》這本書所揭示的道理。在進行「閱讀」之前,若能先認清「閱讀」的本質,才不致方向混亂,也才能在行進中一步步逼近生命核心,進而活出有夢想的人生。
  本書作者以自己出版人的背景,在閱讀、出版無數書籍之後,回過頭思考「閱讀」本身是怎麼一回事。當作者剖析閱讀行為時,從其閱讀經驗出發,不只在書寫閱讀心得,同時亦在解決自己長久以來的困惑:到底人要如何閱讀?在網路發達的今日,紙本存在與網路時代有何意義?為了因應跨領域的閱讀潮流,「越讀」又該展現怎樣的廣度與深度?
  《越讀者》一書可見系統邏輯的章節編排,從閱讀過程、閱讀內容類別、載具形式、閱讀方法與工具、閱讀與理想,無不由淺而深、層次井然。按照章節順序而讀,建立每一層閱讀知識後,讀者就能輕易跨入下一章節,學習新內容。試以第一章「跨越學校記憶」為例,本章探討人何以經過多年中學教育,反而破壞了閱讀胃口(甚至閱讀品味),到大學之後棄書不讀或亂讀。接著於第二章中以飲食比喻閱讀,說明閱讀的分類。作者不否定教科書,不否定大量而雜的閱讀,以主食、美食、蔬菜水果、甜食將所有閱讀內容分類,剖析人為什麼要閱讀不偏食。比起教條式地提醒大家不該挑食閱讀,作者以簡潔明暢的文字、生動易懂的比喻,讓讀者自然認同不偏食閱讀的重要,因為營養均衡的閱讀才能成就完整的人。
  在談論「閱讀為何」的書籍中,本書以華人閱讀經驗融合西方比較,貼近臺灣讀者的學習歷程,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節推薦或批判相關書籍,時而幽默、時而慨歎,總能一針見血地提出閱讀通病。《越讀者》雖分為七章,以我之見,全書敘述可以簡化為三大類:閱(越)讀基礎論、閱(越)讀方法論、閱(越)讀理想論。
  本書內容不唱高調,也不給人知識負擔,作者秉持誠實的筆調,在行文中分享了許多經驗,例如遇到了人生難解問題時,閱讀那些表面上看似不相干的書,反而更能解決困境,舉例來說:教育家杜威的《民主與教育》對於上班族解決工作與人生問題有何關係?閱讀也不應只讀自己的專業,從事各種職業的人應該如何突破「唯我獨尊」,不要成為「專職的怪物」?閱讀也有參不透的時候,本書告訴你讀不懂不是自己閱讀能力不夠,而是那本書實在太爛了。老師和家長也可一讀〈無辜的網路〉,作者從中西歷史脈絡說明每個時代皆有推廣閱讀的工具,然而工具愈繁,人們並未更愛閱讀。誠如作者所言「想把閱讀推廣與普及的力量越大,吸引我們不想閱讀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大。」文中作者的辯證即替網路洗清罪名,簡直是精彩的翻案文章!除了本文,作者也在頁面其他空間增加附錄,告訴你哪些書該看、哪些書只要看序或某一章節就好。
  在國文課綱與國語文寫作變革不斷的當下,閱讀理解相形重要。《越讀者》一書除了探討閱讀本質,也提供了具體可行方法(中西名人的方法兼而有之),更有推薦書單(推薦理由鏗鏘有力)。本書有各類型的書單、不說教的筆調及跳脫直線的思考,使現實與理想有機會跨界,使閱讀與人生有機會相輔相成。學習與世界正在質變,順著趨勢,我們要閱讀,更要跨界閱讀,一如作者之言:「這是個沒有越界閱讀就不成閱讀的時代!」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