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9,808】

作者簡介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美國南方大學生物學暨環境研究教授,因在教學中融合了科學探索與人文省思,曾獲選2009年田納西州最傑出大學教授,亦為古根漢會士(Guggenheim Fellow註1 ,《Oxford American》雜誌於2011年讚譽其為「美國南方最有創意教師」之一。
  哈思克的作品融合了科學、文學,以及對自然的哲學思索。前作《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曾入圍普立茲獎非文學類、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決選,並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最佳圖書獎、國家戶外書籍獎、李德環境寫作獎及2014年開卷翻譯類年度好書獎。除了發表學術論文外,他也出版了若干散文、社論與詩作。

 

註1:古根漢基金會每年自不同領域選出傑出學者成為古根漢會士,每年之古根漢獎學金即由古根漢會士討論評選決定獲獎人。

 

譯者簡介

  蕭寶森,台大外文系學士,輔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報社編譯及大學講師,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蘇菲的世界》、《亞歷山大三部曲》、《最後一匹人頭馬是怎麼死的》、《你就是自己的療癒師》、《森林祕境》、《種子的勝利》(末兩本為商周出版)等十餘部,生性好奇,喜歡閱讀、旅遊及所有具美感的事物。(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文本閱讀測驗一:配合題

  閱讀以下文章,試著依照所描述的紙質特性及聲音,選出適合(A) (B) (C)的答案:

  木雕是樹木的質地和雕刻家的巧思兩者交會的產物;紙張則是分子與分子交會的結果。紙匠必須懂得纖維和水的特性,並加以運用。樹木的材質和紙匠的手藝,都會在紙張上留下微妙的痕跡。有些紙張中嵌有花飾,例如樹葉、植物纖維和浮水印,藉以顯示它們的材質。
  但大多數紙都需要透過手指和耳朵才能識別:假鈔和真鈔的音質不同。偽造假鈔的罪犯絕大部分都不知道鈔票中所使用的植物種類以及水的比例。銀行業者和印鈔人員則會用手指摩挲鈔票,再根據它們所發出的聲音來判定紙鈔的年分和材質。真正的行家能夠聽出紙張的產地。
  我把一張文具紙湊近耳朵,並且輕輕的撫摸它的表面。這時我聽到那硬挺的紙面就像一片長著絨毛的葉子一般,發出一種柔和的聲音,彷彿用一根耙子劃過細沙似的。當我的手指加快速度時,那聲音聽起來就像是金屬製的溜冰鞋滑過冰上。
  「雁皮」是日本人用野生的蕘花屬灌木的纖維所製成的紙,是「高貴」的手工紙,專門用來印製最精緻的刊物,或製作最昂貴的窗紙。這種紙表面光滑,我用手指撫摸時,幾乎沒有聲音,只有微微的尖細而平穩的聲響。
  兩張楮紙,製法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聲音。
  第一張紙是用未經搥打的纖維製成,在我的撫觸之下,發出了細碎的爆裂聲和窸窸窣窣的聲音。由於紙張內含有成千上百條捲曲的白色纖維,因此我的手指觸碰的角度決定了它所發出的聲音的質地。
  第二張楮紙是用充分搥打過的纖維做成的,紙質細緻強韌,在我的手底下發出了低沉的震顫聲,有點像是細微的粉末互相摩擦的聲音。

  (A)。撕時安靜無聲。它的纖維扁平稀少,很容易撕開。
  (B),天氣乾燥時會啪啪作響。吸了溼氣,纖維變得鬆弛之後,被弄皺時,聲音就顯得有氣無力。在亞熱帶潮溼的氣候裡放了一個星期之後,它就完全沒有聲音了。
  (C)是紙中的軍訓教官,會發出有節奏的、類似扣扳機般的聲音。被揉捏時,聲音很大,無論你往哪個方向拉扯,都不容易破,因為它表面有一層均勻的塗料,讓內部的纖維素變得穩定。

 

 

配對項目:①影印紙(印表紙)、②衛生紙、③新聞紙

(A)

(B)

(C)

 

 

 

 

 

 

  
答案:(A) ②衛生紙 、(B) ③新聞紙(C)、 ①影印紙(印表紙)

 

 

 

 

文本閱讀測驗二:寫作題


 

  樹木要靠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才能生長,因此它們的枝條和堅果殼內的碳原子會表現出它們所長出的那個年代的特徵。由於果殼內的放射性碳十四會逐漸減少,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碳十四的含量多寡來測定它的年紀。……為使測定的結果更加精確,我們還可以根據已知年齡的樹木的年輪來加以校正,這是因為年頭的好壞會顯示在那一年所生長的樹木年輪中。一般來說,在雨水豐沛的年頭,樹木所長出的年輪較寬,在乾旱的年頭則較為狹窄。根據年輪的圖案,我們就能知道每年氣候的變化,以及大氣中碳十四含量的波動。(節錄自〈榛樹〉)
  四百年來,這棵日本五葉松就像個神明一般。它在呼吸空氣時,也吸入了寺廟、森林與城市裡的聲音,將它們轉變為它的針葉、根部與樹幹的一部分。它每一年長出的年輪,都捕捉了當年空氣特有的分子。因此,那一圈圈的年輪是樹木的記憶。木質的生長,是樹木與空氣互動再加上細胞放電催化的結果。空氣和樹木互相造就:樹木是空氣中碳分子暫時的結晶,空氣則是由四億年來森林所呼出的氣息所形成。無論空氣或樹木都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因為它們彼此互屬。(節錄自〈日本五葉松〉)

 

  根據引文所述,每一圈年輪都是樹木和外界事件相應的印記,人的生命歷程亦似一圈圈的年輪,每一段記憶都是成長的養分。請選擇你生命中記憶最特別的一年書寫一篇作文,文中須含(一)說明引文中年輪的特質(二)這一年發生的特殊背景或事件造成怎樣的影響及感思。

 


 

教學文章由北一女中 鄭元傑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樹之歌》書評推薦


  我們可曾聽過樹的聲音?如果樹有聲音,會是怎樣的聲響?要聽樹的聲音該怎麼聽?聲音是生命的證明,而樹體現了生命的循環過程,更串聯起地球萬物息息相關的生態。因此,聽樹的聲音,可以連結大自然的脈動,體悟人與自然的關係。根據以上主軸,可以知道本書何以命名為《樹之歌》,英文原名The Songs of Trees。
  本書作者為美國生物學家,走遍世界各地,「收聽」十二種樹的聲音,延伸出對自然生態、生命本質、人文世界、生活知識及科學知識的哲思。這十二種樹各帶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哲思,吉貝樹(厄瓜多)註2 的存在證明樹、森林和人息息相關,人在未受「文明」汙染以前,人的靈性和樹是一體的;香冷杉(加拿大)的生態證明了千萬年以來的生物思維是延續的,生物行為和樹有密切關係,甚至於樹本身也有神經脈絡,樹是會思考的;菜棕(美國)在海上流浪,因為不知道可能落腳之處,所以有機會在沙灘停留時,便以最快速度生長,更要面臨沙灘上險峻的考驗,磨難使生命發出聲音;綠梣樹(美國)死亡了,仍是生命網絡的一部分,成為無數生物建立關係的地方,死亡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引發生命無限可能;三椏(日本)是日本紙鈔的重要原料,因為產地環境所致,樹木纖維較一般樹更長,造出來的紙具有光澤與脆度,讓日本紙鈔成為世界最難仿製的鈔票;榛樹(蘇格蘭)是中石器時代先民生活重要的樹,因為榛樹提供薪柴與榛果,且其種子能快速傳播,形成廣大森林,有賴於物種之間頻繁接觸所形成的合作關係;紅杉與美西黃松(美國)的美,不只是外表顏色或樹木內部流動的聲音,而是讓人在觀賞之中意識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槭樹(美國)飽受日照的枝條,產生森林裡脈動的聲音,有如強勁的「舒張壓」和「收縮壓」,所以用槭樹製成的小提琴聲音綿長而豐富,使樹木有了第二生命;棉白楊(美國)的葉子擺動於風中,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讓人體認到自己不是「與大自然同行」,而是「行走在大自然中」;豆梨(美國)生長在紐約大都會裡,看似遠離大自然,但它反而製造自然,甚至扮演社會與文化功能的角色,成了供人歇息的行道樹,與人互動,也改變城市的氣溫;橄欖樹(以色列)之所以生長在乾旱地區是人為因素,因為橄欖樹適應力強,所以將潮濕地區讓給其他樹種。橄欖樹收成期間,人們因為一起採收而有聊天交流,同時也呼吸橄欖樹與土地的氣味,因此土地上發生的聲音與味道記憶在人的腦海,是橄欖樹使人自然了解所屬的土地;日本五葉松(日本、美國)雖然侷限長在盆栽裡,但每一棵樹、每一個盆栽都有生命系統,不是獨活,而是靠著細菌、真菌、昆蟲、鳥類和人類……等成千上萬的生命連結,讓五葉松活了四百年。
  本書共分三部,第一部著重在大自然中樹木、生物與人之間的關係,第二部著墨在樹木滅絕後的化石與木炭,帶出地質的故事,第三部描寫樹木與人的聚落(例如鄉鎮都市)。作者書寫方式慣以順敘方式,敘寫他接觸一棵(或一種)樹的因緣過程,接著藉由樹的聲音帶出生物學、化學、生命科學等角度描述樹的特性。作者說樹木的聲音是萬物與之接觸而翻譯出來的,「無論在哪一個地方,樹木的歌聲都源自萬物之間的關係」,聆聽樹木的歌聲就是聆聽生命之歌,而生命之歌造就我們,也是我們的本質與源頭。也就是說,人屬於大自然關係之中,這個關係產生對話,對話就是生物之間以化學、物理、生命科學等方式產生的歌聲。「因此,傾聽樹木的歌聲就是在傾聽我們自己的聲音」。
  既然以樹木之歌聲為主軸,對於聲音的摹寫便是本書成敗關鍵。例如描寫吉貝樹下層植被的雨聲:「每一滴從天而降的雨水都宛如鼓棒,輕輕敲著有如鼓膜般的樹葉。從那聲音當中,我們可以聽出植物的多樣性。每一種植物(包括吉貝樹和生長在它的上端和四周的許多物種)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音。這些聲音反映出它們各自的葉子的形體特徵。在雨滴的撞擊下,『飛天苔蘚』的寬廣小葉發出了『滴答滴答』的聲音。海芋那長如我的手臂、略呈心型的葉片,在雨滴消散後仍舊『嘟!嘟!』的餘音裊裊。鄰近的一株植物那又大又硬、有如餐盤的葉子,則發出緊繃的『啪!啪!啪!』、彷彿金屬的火花濺開的聲音。叢生於一株假輪葉科(Clavija)灌木頂端的蓮座狀長矛形葉片,在雨滴的敲擊下『噠!噠!噠!』的各自顫動,聲音單調而平淡,聽起來不像較硬的葉片所發出的聲響那般急切。亞馬遜酪梨樹的葉子聲音低沉而俐落,有如木頭受到了重擊。」藉由作者細膩描述各種植物特徵,雨因此發出的獨特歌聲,這樣的寫作方式使讀者能理解、想像並分辨,甚至在心中產生聲音。本書每一章節皆能根據客觀、科學方式描寫特徵,再以文學筆法寫出聽覺感受,最後帶出領悟哲思或提出疑問。因為每棵樹木、每種生物有自己的樣貌,因此本書描寫的聲音沒有重複,有如每個人的聲音再怎麼相似,也是獨一無二。閱讀本書是視覺、聽覺的享受,藉由視覺接觸文字,移覺成聽覺產生音樂。
  本書內容包含各學科知識,但作者能以流暢文筆、易懂的描述,帶領讀者認識,更難得的是讀起來不枯燥不堆疊學問,反而處處有詩味。例如描述日本五葉松的生長與年輪:「四百年來,這棵日本五葉松就像個神明一般。它在呼吸空氣時,也吸入了寺廟、森林與城市裡的聲音,將它們轉變為它的針葉、根部與樹幹的一部分。它每一年長出的年輪,都捕捉了當年空氣特有的分子。因此,那一圈圈的年輪是樹木的記憶。木質的生長,是樹木與空氣互動再加上細胞放電催化的結果。空氣和樹木互相造就:樹木是空氣中碳分子暫時的結晶,空氣則是由四億年來森林所呼出的氣息所形成。無論空氣或樹木都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因為它們彼此互屬」。此段敘述以比喻、動詞與因果邏輯使讀者理解日本五葉松生長歷程,文字優美如詩,又有生物知識。
  本書也提供大眾對生態的不同觀點,例如都市的產生是否破壞了自然?當人「文明化」之後,人為活動所造成的聚落――都市,反而能夠保護自然,原因在於破壞自然的人為活動僅侷限於都市中,無礙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歐洲的綠能真的綠嗎?歐洲所以能夠實行綠能減碳,是犧牲其他地區的能源所達成的效果,所以節能減碳應該是從頭到尾的「在地化」,而非依賴不同地區的能源進口。作者提出的問題已經隱含答案,告訴讀者可以怎麼做。書中的反思不斷提醒我們:人屬於自然一部分,聆聽樹木的聲音,回溯生命的本質,人就懂得分辨真善美醜。
  閱讀翻譯作品最需擔心的是譯文的品質,本書譯者達到科學不失真、文字優雅行雲流水的翻譯水準,並且文句之間邏輯皆能翻譯順暢,沒有難懂或勉強之處。原著的豐富知識、詩意文筆加上優秀翻譯,使本書兼顧科普教育、人文哲思、生命教育、文學欣賞、聲音書寫及環境摹寫練習等功能,使每次閱讀有不同層次的收穫,相當值得推薦給高中以上學生及師長再三細讀。

 

註2:吉貝樹(厄瓜多),指的是作者在厄瓜多熱帶雨林中,聽吉貝樹的聲音,下列十一種樹之標示含意同上,而日本五葉松因原生長於日本宮島,但日本贈與美國,因此本章書寫之五葉松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