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輕經典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25,420】

作者簡介
  一九七六年在彰化縣永靖鄉八德巷出生,農家的第九個孩子。得過一些文學獎,例如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九歌年度小說獎。出版作品《指甲長花的世代》、《營火鬼道》、《態度》、《叛逆柏林》、《柏林繼續叛逆》、《去過敏的三種方法》。寫作、翻譯、演戲、主持、叛逆,忙著在德國柏林當個永靖鄉下人。
網站:http://www.kevinchen.de/ (簡介、照片皆作者提供)

 

 

 

 

 

 

 

 

 

 

 

說明:本書作者文章刊印於南一版國小國語教科書,歡迎塗鴉、叛逆或塗改,這才是真實的陳思宏。(詳見〈變形〉,《第九個身體》,三張照片皆作者提供,未收錄於書裡)

 

 

文本閱讀測驗:寫作題

 

  漢堡塔里亞劇院(Thalia Theater)在今年春天推出全新製作《#真相-蘇格拉底之夜》(#truth – Ein SOKRATISCHER Abend),在劇場裡回應「後真相」。蘇格拉堅持真相比生命正重要,所謂的「蘇格拉底反詰法」,就是哲學的辯證與詰問,永不放棄探索真相。導演使用「蘇格拉底反詰法」,讓一男一女演員在台上進行哲學辯論,探討「後真相」社會裡的民主、政治與謊言。蘇格拉底最有名的一句哲語就是:「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這一句看似矛盾的話,其實是謙虛的求知態度,洞悉自己的無知,虛心接受他人意見。反觀當今掌權狂人、獨裁者,滿口「我什麼都知道」,這齣戲爆滿反抗能量,揭露「後真相」時代的人類無知與狂妄。
  劇場一直都是真相的試煉場域,最永恆的例子就是莎士比亞。莎士比亞諸多劇作都是「真相」(reality)與「表面」(appearance)的無盡拉扯,表面會欺瞞,真相需要挖掘。喜劇《第十二夜》裡的雙胞胎,因為性別、長相,鬧出了一大堆笑話,而看似最保守最虔誠的人,其實最醜惡。悲劇《哈姆雷特》裡每個主要角色都埋藏秘密,哈姆雷特用生命追尋,剝開表面,終於尋得殘酷的真相。悲劇《李爾王》的主角聽信敷衍奉承,拒絕誠心真話,讓自己慢慢走向毀滅瘋狂之路。「後真相時代」來臨,我們需要再度召喚莎士比亞,在劇場裡辯證真相。
  劇場是綜合的藝術體,包含文學、音樂、哲學、科學、歷史、舞蹈、政治、繪畫,一齣戲就可能劃破時代的虛偽。易卜生的娜拉選擇出走,契珂夫的三姊妹一直想回莫斯科,莫里哀創造了永恆的宗教偽君子塔圖夫,杜麗娘衝破禮教尋愛,舞台上的反叛者,往往成為最經典。劇場專門出產叛逆者、革命者,在這個反智當道,「後真相」橫行的時代,劇場更應該接下歷史責任,創作出更多警醒社會的作品。
  劇場是一個辯證真相的場域,劇場人可以是用各種風格詮釋文本,以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史詩劇場、寫實主義等發揮創意,但這些「主義」與「流派」都是接近真相的方法,劇場裡的反諷、嘲弄都有其政治意涵。劇場能以各種不同角度切開真相,但不能扭曲事實,不能否認大屠殺的存在、反女權、反同志、反少數族裔。

(節錄自〈召喚人文藝術,肢解後真相〉)

 

 

  根據引文所述,作者對2016年時勢觀察,藉由劇場為媒介而提出「後真相」一詞,「後真相」不只存在當年,或許因為時代因素將持續許久,影響著人與社會的關係。請以「真相與表面」為題,書寫一篇作文,文中須含(一)說明引文中「後真相」時代特性為何(二)舉出生活中對於「真相與表面」的觀察事例至少一項,並闡述你的經驗與感思。

 

教學文章由北一女中 鄭元傑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第九個身體》推薦文
  不管你認不認識陳思宏,此書都和你有關係。
  在強調「自我」為主體的時代,不見得每個人都認識自己,反而常常從日常生活中看見一窩蜂現象,例如排隊日本拉麵、買房勝過租房、升學以高中大學為目標等等,人們口口聲聲我知道要什麼,卻在選擇當下,隱藏內心真相,隨著潮流起伏,過得辛辛苦苦。本書作者面對自己,不避諱自己出身,甚至誠實告訴讀者家裡發生多少超越八點檔鄉土劇的故事,陳家如何起起伏伏,自己有多少缺點,這些「家醜」不影響讀者對作者印象,反而好感大增,因為每篇文章鼓勵每個人勇敢做自己。
  「勇敢做自己」多麼老套的話,書店裡不乏勵志書籍或小故事,但本書不是別人的故事,全部是陳思宏原汁原味的生活,因此,他不需要說教,也無須大聲疾呼,文字裡自然呈現他的人生態度:叛逆。不想一窩蜂,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想被社會框架限制,叛逆就是「勇敢做自己」,進而導出最深層的意義:愛自己。想想看,我們是不是不夠愛自己,因此常受他人影響,忽略內心真實的想望?我們是不是不夠愛自己,所以沒有足夠的自信,追求世俗的標準?我們是不是不夠愛自己,所以不敢做自己?
  愛自己、做自己之前,心理上一定掙扎、痛苦、難堪,身體上一定得面對更多不完美,請勿躲避也無須羞愧,本書以三部分揭示通往「自己」的必經歷程:卷一「永靖身體」,作者自敘從小到成年的生活、教育、價值觀成長,這一卷的轉折發生在覺察自我意識萌生時,也就是每個人都必經的青春期。這時期對自己身體變化產生好奇,因此自己與外界的關係亟需重新建立,必須建立更明確的自我,但此時剛好遇上高壓管理、抹去自我、沒有自由的教育階段,在最需要認識自己的轉折期,社會反而不要年輕人了解自己,因此「永靖身體」與家人、學校、社會進行價值觀與相處之道的拉扯。家中排行第九,更是傳統重男輕女家庭中第二位男生,受到的呵護與待遇,遠遠超過自己的七個姐姐,煮飯、工作、家務雜事都與他無關,姐姐們再怎麼優秀與貼心,都無法有自己的世界;對自己身體有自覺的青春期,學校削去生頭髮、穿上沒有自我的制服,學校以威權方式告訴你,只有升學是人生唯一價值觀,因此和升學無關的科目必須讓位,課表上的美術音樂其實掛羊頭賣狗肉,國英數理才是羊皮下的狼。老師、教官成了威權的第一線執行者,在〈體育課〉中,體育老師標籤化男生的陽剛,具有柔美氣質的男孩怎麼樣都無法達成老師的男生樣版,因此學期成績被當掉,58分。意識到自己性向,好奇探索同性之間的世界時,社會的標籤與封閉,讓自己只能暗處摸索,自尋資源。從小到大每到一個重要自我形成期,都「適時」出現一雙手,消滅自己,甚至〈落髮〉一文也書寫成年當兵必須剔除象徵獨特自我存在的頭髮,忘記自己是誰才能在社會活下來。在矛盾與痛苦之中,作者的出口是寫作,寫作像海,都具有包容的特質,無論身體有何缺點、群眾有何標籤化的價值觀,寫作能意識到自我的存在,有自主性,因此,寫作是自我與世界拉扯之下的態度,使人堅強又柔軟,既能記憶也可以遺忘。在這一卷你會讀到認識自己的過程通常是苦痛掙扎的,「深刻的歧視更使我們認識自己」,不管歧視的字眼多麼不堪,其實都幫助我們定位自己座標,定義我與外界關係。唯有放過自己,卸下社會既定印象,真實面對自己,才有進一部認識自己、愛自己的可能。
  卷二「少數身體」將眼光投向世界,主要場景為德國,書寫觀察「少數族群」的思索,少數除了傳統定義上的種族之外,也包含相對於異性戀社會的同志族群,如〈彩虹海芋〉書寫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Magnus Hirschfeld Denmal)紀念碑,標誌人類史上第一個推廣同志解放運動的社運人士,透過古今社會面對同志的態度,揭示更大的核心價值:人權。書寫在社會標籤下的職業族群,如〈男護士〉裡女子的未婚夫為護士,因女方家長、家族對婚嫁對象的刻板標籤,遂影響婚事進行。接著焦點也放在臺灣爭論不休的博愛座上,〈德國沒有博愛座?〉以客觀筆法寫出德國公共交通運輸上,所謂「博愛座」的定義、使用狀況,使讀者思考當臺灣以「博愛」為名,規定每個人具備「博愛」情操,是不是過於沉重?此卷內容以觀察德國社會切入,先交代背景情境,接著以知性文筆、引經據典佐證說明,深具思辨性,也是認識世界與臺灣、自我與外界關係的深層思考。卷三「旅行身體」書寫旅行各地的所思所感。當作者遠離家鄉,找到讓身心自在的柏林,並不表示停止尋找自由。「旅行找自由,身體奮力游向彼岸,逃亡,找生機。彼岸不見得是應許地,但掙扎是本能,尋光源,找出口。」因為人的本質是掙扎,也就是自我與外界的拉扯關係,因此作者從柏林出發,在旅行中更明確自己的座標,不管書寫或旅行,都是找回從小到大失去的身體自主、生活自主與思考自主。
  讀完此書,你會懂得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樣子,因為傷口與失落、悲傷與苦痛就是認識自己的母題,只有自己願意面對這些不堪的核心母題,才能「奪回身體的自主權」。本書以自己為中心層層剖析,再把範圍擴大到社會、國家、世界與自己的關係,可以當成小故事輕鬆閱讀,也可以當成哲學命題進行思辨。這個時代需要找回身體自主才不致於跟著風向飄盪、被集體意識盲目身心。最後要說明的是,即使作者遠離臺灣遠離彰化逃離永靖,遠離邊陲鄉鎮,進入中心都市,但不表示他否定家鄉,因為知道自己是誰,所以無論身在何處,也能不斷在心中呼應彰化的自己,唯有對照與比較,才能呈現掙扎,才有認識自己的過程。
  自由不是旅行、不是度假,更不是財富滿貫一帆風順,愛自己才有自由。
更多輕經典回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