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安‧拉莫特Anne Lamott,美國國民作家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暢銷作家
★ TED百萬點閱作家
★ 美國古根漢獎(Guggenheim Fellowship)小說領域得主
現今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寫作導師。她曾任教於加州大學,目前巡迴全美多個寫作班擔任講師、坐鎮多項文學獎評委,憑藉著獨特的黑色幽默和深刻洞見,協助超過百萬名讀者和學生克服各種寫作障礙,因此獲得「國民作家」的稱號。1994年出版的本書《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正是她四十年來的寫作心得精華集全。近期出版的多本書也是各大暢銷排行榜的常客,包括:《Help, Thanks, Wow》、《Stitches》、《Hallelujah Anyway》,後者還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第2名。
2010年,拉莫特更以文學方面的卓越成就,與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共同入選美國加州名人堂(California Hall of Fame)。她的寫作人生也感動了奧斯卡及艾美獎最佳紀錄片得主佛萊坦‧李‧墨克(Freida Lee Mock),以她為主角拍攝了一部同名紀錄片《Bird by Bird with Annie》。
※Anne Lamott 臉書:www.facebook.com/AnneLamott/
※Anne Lamott 破百萬TED演講影片《我從生命與寫作中學到的12項真理》:https://goo.gl/FGcMGi
譯者簡介
輔仁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法國巴黎現代藝術高等學校肄業,曾任《ELLE》雜誌國際中文版執行主編、太雅出版社國外旅遊書系主編。譯作包括《死亡解剖檯》、《無子女浪潮》、《風格一身》、《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天空的四個角落》、《創新致富:從2萬到20億的創業之路》等。
(錄自博客來網站介紹)
文本應用寫作練習:
當你不知道還能寫什麼,腦袋完全當機,感到喪氣、厭煩、痛恨自己,但又捨不得暫時停筆,想等待靈感出現時,或許你可以嘗試用寫信的方式,描述一段你的個人經歷――換句話說,一個角色的經歷。書信相對隨意的特質,能幫你擺脫完美主義的宰制。(節錄自〈第三部 一路幫助你•第23章 寫信可以幫你擺脫靈感便秘〉)
根據作者所述,寫一封信有助寫作練習,因此請書寫一封信,文長不拘,信中須包含以下內容:
內容(一):設定書寫對象,親朋好友、親疏遠近不拘。並在第一行寫下對方的名字。
內容(二):第一句話開始,要向對方解釋你為什麼要寫信給他或她。
內容(三):說明你將要訴說一段什麼個人經歷,並將這故事交給他或她,因為這段人生經歷對你意義非凡。
內容(四):這段個人經驗要有回憶、故事細節、實景描繪與感受。
內容(五):個人面臨什麼挑戰、危機、錯誤或衝突,任選其一書寫。
教學文章由北一女中 鄭元傑老師提供
《Bird by Bird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推薦文
近來書店裡常出現寫作指南一類的書籍,無論臺灣本土或翻譯作品,有的理論有餘,例證、方法不足;有的範文較多,卻無明確指導。我一直想找一本易了解、有方法、文字不枯燥的寫作方法書,希望高中生讀了有興趣、有信心也知道方法,教師讀了能在批閱或設計寫作時切入要點,這本書兼具了這些效果。
本書的起始點正是作者的哥哥經過三個月時間寫一篇鳥類報告卻無進展,他父親說:「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夥伴。只要一隻鳥接著一隻鳥,按部就班地寫。」這一段話在作者心中醞釀三十年,思考如何按部就班地寫,起筆到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必須經過多少步驟?作者以自己開設寫作班及親身寫作經驗,完成本書。雖然本書以「寫作並成為一位作家」設定,但寫作的過程與學生作文並無相異,因為同是從零到有,同是文字運用過程與產生方法,所以閱讀此書相當有助於寫作與教學。
本書分成五部,第一部完整分析文章成分及寫作方法,較屬於寫作外在形式與結構;第二部剖析寫作者面臨的正面負面態度並有方法指導如何突破;第三部提供各式方法增加信心與練習靈感;第四部補充出版及寫作理由;第五部結尾則將全書重點提醒並解答為何要寫作。各部可獨立閱讀,亦可相互補充,建議依照次序讀完,透過每一部建立寫作鷹架,教師及高中生將有概念與方法,並運用在生活中實踐。
就寫作方面而言,本書雖以「寫就對了」看似老套的話開頭,但重點在教你怎麼開始第一步。萬事起頭難,作者提供一個方法:寫一塊約九平方公分的短文,從童年回憶下手,寫一小塊畫面、一段對話或任何記得的場景。連作家下筆都不可能一次就完美,因此作者提醒寫一篇很拙劣的草稿是好事,因為草稿只給自己看,再怎麼糟只有自己知道。因為已經有短文,所以可修改、發展,讓短文裡的人物性格、對話或背景帶領你靜下心來想:換個方式說話會不會改變故事?人物的語言是否符合該有的樣貌與成長背景?不斷調整原本短文的成分,並嘗試多補充一些、多加一些內容,在這時候用比喻等修辭加入原本文句,更重要的是丟掉完美主義、放棄理性思考,讓感性的觸角與文字裡的人物情節共鳴,唯有你自己相信寫的東西,才能說服讀者;唯有你自己感動,才有能力讓讀者流淚。內容增加愈來愈多了,你會發現通篇已有的文字中,已經顯露主角、配角與故事方向,雖然有時只會用上某一部分的文字,但這個過程告訴你,前面的模糊階段是必須的,因為有助於主題梳理呈現。這其實對教師與學生皆為重大啟示,再怎麼糟的作文,都不要丟棄已有的內容,裡面必隱藏可寫的點,使用以上方法,加以運用、刪改、強調或提出來討論,將這個點不斷擴充,調整人物口吻、增加比喻等,如此一來,把原本拙劣的作文當成草稿,修成可讀性高的文章。
寫作免不了塑造人物,學生常有的缺點就是人物平板、毫無個性,作者提供以下方法讓人物吸引讀者:故意讓人物犯錯、故意製造衝突與危機、讓人物有缺點,最後讓人物進行某種挑戰並維護尊嚴。唯有如此不順,讀者才會與人物對話,相信這個人物在自己周遭常常遇見,甚至可能自己也是如此。「一個人犯的錯,是使他或她變得討喜的大部分原因。……也就是說,他們跟我一樣有許多類似的缺點」,作者分析人物的創造不脫離真實生活。而對話寫作的訓練,作者提供一個方法:「不妨聽聽別人實際上如何說話,然後慢慢學習將某人五分鐘的言談濃縮成一個句子,同時依然保留原意原味。」運用在作文上,學生可將身邊朋友對話當練習,這就是從生活中觀察取材。因此本書第一部各章從點(短文練習、拙劣初稿、角色、場景設計)、線(對話、情節)、面(檢視作品完成度),提供明確方法,建構鷹架。
第二部以後的亮點在於補充寫作可執行的方法與工具,例如作者建議隨時準備筆記索引卡,時時記下聽到的、想到的話語或回憶,這就是累積素材的過程。設定對象,利用寫信的手段不斷向其傾訴,可以喚醒記憶中的場景、氣味,並且勾勒故事細節。當你嫉妒別人時,不妨以嫉妒為題材來寫,當你寫不出來時,不如就寫你為何寫不出來,腦袋如何空轉,環境如何不利寫作。種種寫作相關碰到的心態問題,作者提供的方法皆有實證,並且告訴讀者實施過程。本書的好看之處正是行文敘述皆有親身實驗,並以經典作品為比喻,讓讀者了解內涵,甚至學到經典,例如作者建議寫作者參加寫作班,彼此觀摩、朗誦作品,但不免會遇到以下狀況:「我也曾看到學生因為其他與會者的嚴厲批評而深受打擊,覺得自己參加了《蒼蠅王》(The Lord of Flies)式的寫作研習營」在這段文字底下註解說明此書為諾貝爾文學獎威廉•高定(William Golding)的作品,「描述一群空難餘生的孩童流落到無人的荒島,慢慢學會生存的技巧,但後來孩子們分成兩派,開始獵殺自己敵視的同伴」。讀者既明白參加寫作班將面臨的狀況,又學到《蒼蠅王》的內涵。
對教師而言,本書適合從高一設計,按部就班將每一章的方法訓練學生寫好點與線,高二則進入面的檢視與工具補充。對學生而言,既學到方法,又能增加本書引經據典的知識,雖然這些知識皆為西方文化內容,但因為充足的註解、引用不偏澀冷僻,反而擴大視野,增進寫作題材。本書方法明確、親身實驗、章節安排有層次,足以提供高中教師與學生一種嘗試可能,相當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