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仔細閱讀下述資料,了解唐太宗與武則天對於自己喜愛的藝術珍品的處置方式後,以「藝術的價值」為題,寫一篇文章,抒發你的感想與評論。
一、
〈蘭亭集序〉是收錄在《古文觀止》中的一篇名作,一向被認為是古文典範。
這篇有塗改有修正的「草稿」也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死後,據何延之的說法,〈蘭亭集序〉這篇名作原稿收存在羲之第七世孫智永手中。智永是書法名家,還有許多墨跡傳世。他與同為王氏後裔的慧欣在會稽出家,梁武帝尊敬他們,建了寺廟稱「永欣寺」。
唐太宗時,智永百歲圓寂,據說,還藏在寺中的〈蘭亭集序〉就交由弟子辯才保管。
唐太宗如此喜愛王羲之書法,已經蒐藏了許多傳世名帖,自然不會放過「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何延之〈蘭亭記〉中說到太宗曾數次召見已經八十高齡的辯才,探詢〈蘭亭〉下落,辯才都推諉說:不知去向!
唐太宗沒有辦法,常以不能得到〈蘭亭〉覺得遺憾。大臣房玄齡就推薦了當時做監察御史的蕭翼給太宗,認為此人才智足以取得〈蘭亭〉。
蕭翼是梁元帝的孫子,也是南朝世家皇族之後,雅好詩文,精通書法。他知道辯才不會向權貴屈服,要取得〈蘭亭〉,只能智取,不能脅迫。
蕭翼偽裝成落魄名士書生,帶著宮裡收藏的幾件王羲之書法雜帖,遊山玩水,路過永欣寺,拜見辯才,論文詠詩,言談甚歡。盤桓十數日之後,蕭翼出示王羲之書法真跡數帖,辯才看了,以為都不如〈蘭亭〉精妙。
蕭翼巧妙使用激將法,告知辯才〈蘭亭〉真跡早已不在人間,辯才不疑有詐,因此從梁柱密函間取出〈蘭亭〉。蕭翼看了,知道是真本〈蘭亭〉,卻仍然故意說是摹本。
辯才把真本〈蘭亭〉與一些雜帖放在案上,不久被蕭翼取走,交永安驛送至京師,並以太宗詔書,賜辯才布帛、白米數千石,為永欣寺增建寶塔三級。
何延之的〈蘭亭記〉記述辯才和尚因此「驚惋尋卒」。「驚」是「驚嚇」,「惋」是「惋惜」,辯才被蕭翼騙去〈蘭亭〉,不多久,驚嚇遺憾而死。(蔣勳《王羲之蘭亭序》)
二、
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九六七年),當朝宰相山東瑯琊的王方慶獻出他十一代祖王導,十代祖王羲之、王薈,九代祖王獻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門二十八人的墨跡真本十卷給武則天。…
在唐太宗搜羅盡王氏法帖之後,武則天能得到這十卷書法真品,當然喜出望外。她為此特別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出示書法真跡,並命中書令崔融作《寶章集》,記錄這件大事。
武則天雖然如此喜愛這件作品,卻沒有以帝王的權威將書法佔為己有,她命朝廷善書者以雙勾填墨法複製摹本,收藏於內府。把王方慶進呈的原件加以裝裱錦褙,重新賜還給王家,並囑咐王方慶──這是祖先手跡,後代子孫應當善加守護珍藏。(蔣勳《手帖──南朝歲月‧姨母帖、初月帖》)
教學文章由平鎮高中 陳玉嘉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