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天地自學天地

【點閱數:12,446】

宋-歐陽脩-縱囚論-解剖新聞之我見

導覽
文中針對新聞報導的可疑之處提出論點並翻案,實則點出新聞媒體在報導時,因事件與訊息的不完整所產生的問題。現今新聞媒體有充分的言論自由造成假新聞氾濫、未經查證的即時報導或標題殺人等現象。蔣勳曾在〈聯合報〉專欄〈品味最終是種選擇〉一文中提到:「這個島嶼裡面有一種焦慮,有一種躁鬱,它幾乎是生病的狀況。」間接點出新聞台為了收視率,以不斷重播為手段吸引關注,產生了閱聽者的焦慮感。身為閱聽人的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面對新聞報導的現象呢?請以「解剖新聞之我見」為題,提出一件新聞案例,闡述其中的問題與傳達資訊的目的,並提出論證以說明自己的見解。
內容

解剖新聞之我見

【新聞報導】一名二十三歲女研究生超愛吃鹽酥雞,每周必吃三至四次解饞。日前她因血便就醫,發現已罹患第四期末期大腸癌,壘球般大的腫瘤除幾乎塞住腸道,癌細胞並蔓延到淋巴與肝臟,雖經開刀與化療,八個月後依然香消玉殞。

疑點一:鹽酥雞「直接造成」大腸癌嗎?
  醫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演進、累積、除錯的過程,有時候光要證明兩件事物「有關係」,就需要耗費許多心力才可能達成,更不用說要證明兩者的「因果關係」。2011年台灣的塑化劑風波,當時媒體搶著披露塑化劑對身體的傷害,暗示了強烈的因果關係。但是,當消基會提出團體訴訟求償25億時,2013年法院卻以「消費者並未舉證損害與塑化劑有關」等理由,僅判賠120萬元。以這則鹽酥雞的新聞來看,直覺地會產生「因為常吃鹽酥雞,所以得到大腸癌」的因果關係。但是,《聯合報》2015年有一則「外食多 大腸息肉攻占年輕人」的報導,推估國內有71萬名年輕人的腸道有息肉的問題,因為各種危險因子的刺激,產生息肉進而大腸癌;危險因子包括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少蔬果、菸酒、久坐少動、家族史、老化、過量攝取紅肉或酒精等,或是一些炎症性腸病,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也可能會提高大腸癌的風險。

疑點二:可不可能是先天就拿到一手爛牌呢?
  這篇新聞刊登之後,醫學生Clerk就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肉類烹調時,高溫、時間久所容易產生的多環胺類(HCAs)物質,雖是造成大腸癌的風險因子之一,但是某些先天的特定基因或是酵素有可能才是影響HCAs代謝的關鍵因素。中研院黃貞祥博士也表示,對大腸癌而言,直系親屬若有兩人罹患大腸癌者,患上大腸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兩、三倍,這是先天的因素,不過比例上約兩成左右。
  那麼這一則新聞報導中的當事人,會不會剛好就是這兩成裡面的一個呢?這樣的例子其實新聞中也很常見,例如前副總統蕭萬長先生、名舞蹈家羅曼菲女士等人,他們都生活正常、不抽煙,也會定期篩檢,最後卻還是罹患癌症,可見先天的基因仍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改寫自〈科學新聞解剖室〉)

 

  文中針對新聞報導的可疑之處提出論點並翻案,實則點出新聞媒體在報導時,因事件與訊息的不完整所產生的問題。現今新聞媒體有充分的言論自由造成假新聞氾濫、未經查證的即時報導或標題殺人等現象。蔣勳曾在〈聯合報〉專欄〈品味最終是種選擇〉一文中提到:「這個島嶼裡面有一種焦慮,有一種躁鬱,它幾乎是生病的狀況。」間接點出新聞台為了收視率,以不斷重播為手段吸引關注,產生了閱聽者的焦慮感。身為閱聽人的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面對新聞報導的現象呢?請以「解剖新聞之我見」為題,提出一件新聞案例,闡述其中的問題與傳達資訊的目的,並提出論證以說明自己的見解。

 

教學文章由竹東高中 陳婉欣老師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