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天地自學天地

【點閱數:15,223】

孟子說7:孟慶玲老師精選故事-作新豐移舊社

導覽

  曾經背過白居易的〈長恨歌〉嗎?安史之亂後,回到長安的太上皇因為思念貴妃而空望耿耿星河;但是在《西京雜記》裡的漢高祖,卻為了太上皇懷念少年同遊的巿井無賴,而讓匠人胡寬量身訂作了一個翻版城市,相似度竟然連舊日的販夫走卒和雞犬牛羊都認得回家的路! 閱讀以後,你是否也憧憬著一段重演的小城故事呢?

內容

    作新豐移舊社 漢、劉歆、西京雜記


  太上皇徙長安,居深宮,悽愴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雞蹴踘,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高祖乃作新豐,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故新豐多無賴,無衣冠子弟故也。高祖少時,常祭枌榆之社。及移新豐,亦還立焉。高帝既作新豐,並移舊社,衢巷棟宇,物色惟舊。士女老幼,相攜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雞鴨於通塗,亦競識其家。其匠人胡寬所營也。移者皆悅其似而德之,故競加賞贈,月餘,致累百金。

 

閱讀心得   9713

  「金窩、銀窩,比不上自己的狗窩。」看到這篇不禁莞爾,畢竟身為中國第一位平民皇帝(不算),對於宮中生活多少有些不適應吧!他老爸更不用說,人老了其實會比較希望待在熟悉的地方,而這也算一種對故鄉的思念吧?高祖也真的依他老爸的意願「搬家」了------把家搬過來。這麼勞師動眾的搬家方式,大概也只有上位者有辦法。

  而建築師胡寬也可真夠厲害的,街區規劃做得人人稱讚,不過以現代人的眼光覺得那不是一個很城市的社區就是了。

  這裡(新豐)的規劃,說不定多少有提醒高祖不要忘本及與民同樂的功用。(三莊  翁立人

 

  劉邦的父親雖因兒子發達嚐到了富貴的滋味,卻仍想念舊時習慣的村莊生活。可見人是念舊的,即使新環境再好,總是與自己所習慣的不同。尤其是遠離了養己育己的家鄉,那份感情就愈顯濃厚了。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完顏洪烈假意相救有夫之婦包惜弱欲納之為妻。包惜弱以為丈夫已死而終日鬱悶不樂,且懷念起故鄉牛家村來。完顏洪烈遂命人移牛家村舊房舍至金國皇宮,以討其歡心。本文中「太上皇乃悅」的完美結果,乃是因「移諸故人實之」的關係,完整營造了劉邦之父所習慣的環境。但【射鵰英雄傳】中,包惜弱見舊物事雖略感親切,但物是人非,恐怕更易觸景傷情吧?

  有時候我們想要的僅僅是一種氣氛:有居陋巷不改其樂者,卻也有人住豪宅仍感空虛、再昂貴的佳餚永遠比不上媽媽親手烹調的家常菜……那種感覺相當主觀而敏銳,且是無法以任何標準度量的。(三射 劉宜婷

 

  人的快樂是建築在你的生活情境是否為你所喜歡的,劉邦的父親雖然在長安城裡享榮華富貴,卻是悶悶不樂的。因為他懷念從前那種大碗喝酒,與市井小民鬥雞踢球的日子。所以古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應該都是這個意思。

  雖然劉邦過去是個小流氓,倒底還算是個孝子呢,他因為擔心父親的情況,所以建造了新豐城,再將從前的故鄉舊識遷移過來,讓他們陪同父親一起生活。這件事雖然是以私人因素而大興土木,但搬來新豐的人也是很喜歡這個類似他們從前居所的地方,還是對整個國家建設有好處的。

  以前我們讀到劉邦,不免都會想到他是個工心計、善機變的歷史人物。曾經有一次他問父親,自己的功業和哥哥比,誰比較大?一般我們都會解讀說是劉邦很自大。但我認為他其實是想得到父親的認同,不想被兄長壓抑住,因為我也是家中的老么,所以我也知道大人總是稱讚姐姐好的感覺。(三善 劉立元

 

  第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真有享清福的好命,古代男子通常都活的不算長,而他居然能活到自己兒子打下了一片江山,可真是稀奇。第二個,就是我總算見識到漢朝皇帝權力的廣大,為了自己的父親甚至把整座村子搬到首都也做得到,連地方上的土地神廟也能重建!新豐,感覺有如我們今日所謂的「文化保護區」,區內的人民被要求過著數百年來不變的生活,以保存這些在時代潮流下逐漸消失的傳統。但新豐的成立目的並無如此的崇高,只為達到太上皇與故人在一起的願望,才大舉遷村。也正因一群鄉下農民突然集體遷到首善之都-長安,他們依然過著和在家鄉一模一樣的農村生活,所以此地的風氣自然和長安其他區域大不同。第三個,匠人胡寬技藝超群,再造家鄉的能力可稱他為「建築魔法師」啊!(三莊 簡菀萲)

 

  若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座和台北一模一樣的城市,那該是多麼瘋狂的景象!一樣的101、一樣的總統府、一樣的北一女…就連課桌椅等物品也都完全相同!怪不得放犬羊雞鴨於通塗也能「競識其家」!

  這樣的「大搬移」若非有皇帝一樣的財力我想是很難做到的吧!更教我驚艷的是這匠人的巧思。他大可以重新建造一座新的城市,只要足夠容納原班人馬就好了;但他選擇了幫每一個村民們打造與老家相同的屋舍,雖然比較辛苦、比較費工,但就是他的這一點心思帶給人們欣喜,也得到了一些獎賞,不是雙贏的局面嗎?

  事情不只要做的好,更要做的巧,才是通往完美的路。(三善 吳品瑢

 

  看到「太上皇」,原本心裡認定的就是個退休的皇帝;皇帝君臨天下,應當充滿豪氣才是,怎會「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 …」?仔細一想,漢高祖是開國之君,他的父親,也不過就是草莽之人,沒做過皇帝,更是從來沒有錦衣玉食過,他對皇宮的不習慣,乍看之下是令人感到好笑的︱粗鄙之人,竟不懂得享受真正的豪華。

  但換個角度思考:好笑的、悲哀的,豈是這位太上皇?真正可悲的其實是歷代在皇宮裡享受最奢侈物資、最精緻服務的皇族吧?最初不知哪位皇帝起了頭,皇宮一定要弄得如此如此,接著的君王們一個一個的仿效;原本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而建設的一切,幾百年後,竟成了展現皇族氣勢的舞台,鄉野生活的悠閒和單純,倒全被宮牆隔在外頭了。

  似乎不是一筆划算的交易。(三莊 陳乃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