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天地自學天地

【點閱數:15,063】

孟子說8:孟慶玲老師精選故事--長秋寺讀後

封面圖片
導覽

  早在西元六世紀時的洛陽城,宗教不只是社會紛亂中,人們心靈的寄託;有時它的瑰麗輝煌,也成了驚世駭俗的藝術。在《洛陽伽藍記》中的描述,可以給我們一面文化省思的明鏡。。。。。。

內容

         長秋寺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

   長秋寺劉騰所立也。初為長秋卿長秋卿乃皇后近侍,多由宦官充任)因以為名。在西陽門內御道北一里,亦在延年里,即是中朝時金市洛陽街市名) 處。

  寺北有濛氾池(古稱太陽沒入處),夏則有水,冬則竭矣。中有三層浮圖一所,金盤靈剎(剎上有金寶瓶,瓶下有承露金盤),曜諸城內。作六牙白象負釋迦在虛空中法苑珠林十四千佛篇因果經云:爾時菩薩欲降母胎,即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宮,無量諸天作諸妓樂,燒眾名香,散天妙華(花),遍滿虛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以四月八日明星出時,降神母胎。』此佛像即據此經故事刻作)。莊嚴佛事(佛像裝飾極華麗美盛),悉用金玉。作工之異,難可具陳。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師子導引其前。吞刀吐火,騰驤一面(一邊表演馬戲);綵幢上索(爬竿走繩),詭譎不常。奇伎異服,冠於都市。像停之處,觀者如堵,迭相踐躍,常有死人。

 

閱讀心得分享:  

  此情此景,讓我想到台灣民間的八家將、鹽水蜂炮和媽祖出巡,太過瑰麗輝煌的佛寺古剎則有東南亞小乘佛教的風格。唯,我所不明白的是,宗教和世俗混雜至此,成為市井民眾蜂擁而至、引頸張望的奇異表演,幾乎要淪為譁眾取寵的餘興節目。宗教發展之路行到此處,又希望教化或啟迪民眾和信徒什麼呢?

  大凡宗教的創始之初都是在尋求一個令世界更好的信仰。沒有人能確切說這世上確實有神,但若能讓人虔心向善,卻也無妨了。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要靜思悟道,尋求心靈的平靜,並冀望透過行善,最後得脫世道輪迴和一切煩惱。但是本文所見到的卻是所費不貲,金亮燁然的的寺剎,詭譎奇巧的雜耍,以及一窩蜂爭看的群眾(有人說,群眾如羊群,只要有人登高一呼,便會好奇隨群追隨)。此時的佛教,鼎盛至此,可說是行到絕處,讓人預見不久後的衰敗崩毀。或許,也只有大破大立,置之死地而後生,方能從這樣的發展中開創新局吧。(三善 陳瀅竹)

 

  原來,古代印度寺院,遵從戒律而採關閉政策,除了服役於伽藍的淨人以外,一般百姓是不得使用寺廟,而婦女更是不為僧寺所歡迎的。然而,在中國,寺院卻順應世俗,僧俗所建伽藍,不僅崇高華麗,且對外開放,除做公共休憩之外,還提供歌舞或雜技,以供觀賞,婦女更是可前來參觀。

  長秋寺,洛陽眾多寺廟之一,更是明顯的表現了這種文化特色,寺廟規模之大、之雄偉,如文章中描述「中有三層浮圖一所」、「做六牙白象負釋迦在虛空中」,而「莊嚴佛事,悉用金玉」,則描寫出佛寺的縟麗奢華;「辟邪師子導引其前」,更描寫出當時熱鬧有趣,像極了今日舞龍舞獅的前生。

  最後作者以誇張的手法,比喻前來參觀欣賞者之多,且以「迭相踐躍,常有死人」猜想作者並不是特別喜歡常人好奇心的圍觀和寺廟奢華眾多噱頭的表演。(三善 張璧薰)

 

  看完這熱鬧的一篇敘述,最感到好奇的,便是那尊「六牙白象」啦!

  傳說白象是菩薩的座騎,而六牙的意涵則代表了佛教裡的「六度」,包含:布施、持戒……等僧人們應謹守的禮制。這樣尊貴而富有宗教意含的象像和佛像,再加上長秋寺應是座富麗且香火鼎盛的廟,怎麼卻把一場佛門盛事形容得像場嘉年華會呢?

  其實,佛教傳至中國時,為了讓民眾信服,有過「順俗」的表現,包括能讓俗人在寺廟裡欣賞遊宴,因此才會有這些雜耍表演的出現,常常在古裝戲裡也會演到去廟上香,而外頭總會有一些耍盤子、蹬高蹺的表演,嗯|看來這些編劇們水準很高呢!另外,我在想,「辟邪師子」應就是如今的舞獅吧!若真配上了「吐火」的表演,可不知比現下的煙火秀強幾倍咧!(三莊 郭書妤)

 

  這篇文章和上一篇一樣,忠實地呈現了佛教在魏晉南北朝興盛的情景。我不禁有些好奇,作者楊衒之是否是個教徒呢?因為他的文字敘述感覺蠻客觀的,總是丟給讀者一個畫面、一個場景,自己並不做什麼評論。可是讀到最後幾句「觀者如堵,迭相踐躍,常有死人」似乎又有種冷眼旁觀的味道。後來在網路上查到,楊衒之是個排佛者,還曾在當代上書。但和其他儒家衛道人士不同,他是為了國家、人民挺身而出。還有人說楊衒之就是為表達過度佞佛的社會現象寫這部作品。好幾世紀之後的我讀來,他應該成功了。(三莊 黃詠恩) 


  
長秋寺是北魏洛陽城內十二座規模最大且最華麗的佛寺之一,光是在有限土地的城內找到空間建寺已不容易,又更將寺廟裝飾得金碧輝煌,可想見當時佛教的興盛。
  
文內所提常因推擠而死人的遊行,其實是一種叫做「行像」的儀式,原在印度是紀念佛祖釋加牟尼誕辰(農曆四月八日)的活動,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也跟著佛教一同興盛。在佛像被請出寺外遊行之時,遊行隊伍中通常會有一些馬戲、樂舞的表演,旁觀群眾聚集的目的,除了禮拜佛像外,不外乎也為了這些驚麗的陪襯。但,人聚集太多情況就難控制,難免有時還是會發生悲劇,這也是現今大型活動所努力避免的。(三莊 簡菀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