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品選登 學生作品選登

【點閱數:1,835】

狄天使閱讀心得---北一女中高三愛、御班(98年3月第一篇)

內容

狄天使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 名臣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為延州指使,是時西邊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頻立戰功。常被髮、面銅具,馳突賊圍,敵人畏懾,無敢當者。公識度宏遠,士大夫翕然稱之,而尤為韓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稱為國器。文正以春秋、漢書授之,曰:「將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於是博覽書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輔弼,書史策,配享宗廟,為宋名將,天下稱其賢。公初為延州指使,後顯貴,天下猶呼公為狄天使。

閱讀心得

一個人的成功,是由許多機運與因素所促成,除了自身的資質外,更應輔以知識、人脈、才略……等,方可織就一張華美的成功之帛。

故事中的狄青憑著滿腔的熱血和勇氣,鎮邊境亦震朝臣,因而受器重,然而若無范文正公授之以古今之觀,引領他更進一層;若狄青僅因戰功便恃才傲物,對范文正公的好意不屑一顧,那恐怕就不會有後來人人敬重的狄天使了。

天生所具有的資質,那是上天所賜予的跳板,讓你能在這方面比別人更容易有所成就,但只憑跳板也僅只能跳出區區幾米高,要把名字在青史裡留下一筆墨痕,在丹青裡亮得耀眼,憑藉的不會只有天賦,躍龍門的鯉魚擁有的該是前人的經驗和自身的千錘百鍊,在一股洶湧的白浪掀起的同時,縱身躋上永垂不朽的英雄榜中。

當年的狄青之所以是後來的朝廷輔弼而非延州指使,正是他掌握了天賦又輔以知識、人和等,才能有今日歷史中這輝煌的一頁,而我們縱使不能偉大如他名垂千古,至少在尋求成功的時候能仿效其精神,擅用身邊資源幫助自己登上成功大殿,不也是一種躍龍門?(三御張書蓉)

狄武襄公青能從區區延州指使晉升為輔弼,配享宗廟,是因為他能不驕矜自滿、虛心受教,簡言之,是他的「大器」讓他的升遷之路走得如此順遂。

「君子不器」可以說是這則故事的最好註腳:凡夫俗子的「器」總是裝了一點東西就滿了、驕傲了,胸中再也無法容納其他東西,如此「小器」只會使其裹足不前、停留在原地,僅能當個愚勇之人;君子則不然,他們總能看清自己的缺失、看透自己的弱點,並一而再、再而三地改進之,最終成為有大智慧的聖人。

狄武襄公青以武將起家,輔以研讀經史,最終成為一位文武兼備、受人推崇的賢人。而他的事蹟也證實了:一個人成就的高低,的確是取決於其器量的大小。(三愛 李孟霖)

  宋代由於強幹弱枝政策的影響,長久以來外患問題始終困擾邊疆,因此狄青將軍自然成為朝廷眼中的紅人,屢建戰功也為宋朝爭回些許顏面。
  但除了驍勇善戰外,狄青也相當重視自己的文史素養,范仲淹勉其博古通今,他便閱遍群書,加強自己的涵養,於是他成為宋朝的名將,天下稱其賢。
  這也勉勵現代人在努力賺錢之際,也要時時充實自己,我認為閱讀即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只有有深度和廣度的人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精益求精,做到最好而受人敬重。(三御 李柏穎)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我想,韓琦和范仲淹之所以有這樣的能耐,除了他們軍事戰功上的勇略之外,本身的才學氣度與政治謀略,更是不可或缺的,而狄青自延州指使,而後立大功、成名將、為人稱賢,范仲淹的一席話想必影響了狄青許多吧?

其實在這之前我並不了解狄青,對范仲淹倒較熟悉,朱熹稱范仲淹是天下第一流人物、過去也曾讀到他的允文允武、身為儒將的威嚴和人道關懷。

武將驍勇善戰,少了人文關懷與謀略,多少顯得衝動蠻悍;儒者博通古今,少了實戰經驗,則成了紙上談兵。我想狄青和范仲淹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們兼具了二者,而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呀!(三愛張政婷)

一個功成名就的人,若他能不耽於享受名利,繼續再接再厲,充實自己,已經很不容易;然而,如果他所繼續鑽研的,是本行以外的領域,更是難能可貴。   
狄青在成為戰功彪炳的名將後,不因此自滿,在接受范仲淹的建議後,開始博覽書史,通究古今,結果不但沒有因此耽誤軍事,成就反而大躍進。昔日以豪勇懾人的狄青,已然文武雙全,早非當年吳下阿蒙了。
   
深究狄青在研讀<春秋><漢書>後「已而立大功」的原因,無非是其從歷史中,擷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並將其運用在用兵謀略中,而獲事半功倍之效。從自己本來甚少接觸的領域中,學習其可取之處,潛能被激發後,成就更上一層樓。
   
以教育來說,雖然有文、理組之分,但學理工的人,應有文史恢宏的器識胸懷和藝術的豐富美感;鑽研文史的人,也需要縝密的邏輯和條理分明的思維。雖然學有專精很重要,但適時對不同領域的探索、學習,可以使自己原有的實力更加厚實、有深度。
   
狄青的成就帶給我們的啟發是:「學問」不是狹隘的,而是可相通的、可連貫,而有彈性的;「專業」並非是死守在一個框架中,而是廣泛探索、吸收並加以融合。如果我們在學習中,也不斷汲取其他領域的養分和精粹,所獲得的知識會更加寬廣。(三御 楊明方)
老師說:
  「出將入相」自古以來就是職官的理想,但是宋朝因為鑑於唐末武人專政,兵變頻仍之弊,因此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極力壓抑武臣。從「杯酒釋兵權」開始,到分割禁軍統帥權力,實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甚至發展到將帥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陣圖,將帥只能按圖作戰,已經到達防武將如寇讎的地步。
  當時文官若轉任武職,就被視為奇恥大辱,宋真宗的狀元陳堯咨,箭術了得,皇帝希望他轉任武職,並提出優惠條件讓他當節度使,俸祿甚至優於宰相,陳堯咨頗心動,不料太夫人勃然大怒,杖責堯咨,認為他這樣做是不顧父兄顏面,「貽羞於閥閱」;即使是守邊多年的「龍圖老子」范仲淹,皇帝想調他為「觀察使」的武職,他也是以「恐為賊所輕」來抗命的。
  狄青以武人出身,屢立戰功,接受范仲淹的勸告,博覽書史,通究古今,後來才有機會轉任樞密副使,成為「出將入相」的模範生。
  但其實,這過程是極辛苦的,狄青在當時以武官轉任宰輔時,極受排擠。當時的御史中丞就以「本朝所無,恐四方輕朝廷」來反對狄青進入文官體系。在狄青施展「出將入相」的本事,又平了一場嶺南邊患之後,回朝為相時,朝廷對他的猜忌到達頂點,百官紛紛進言,連歐陽修也反對他留任,最後當了四年宰輔的狄青終於去職,在「驚疑終日」中抑鬱而死。到宋神宗想重振國威,苦於朝中沒有能征善戰之人,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為狄青平反:名留史策、配享宗廟等等殊榮,都已於事無補了。
  看這篇,除了了解狄青的力求上進,允文允武之外,也了解到宋朝皇帝因為自己是以武人陳橋兵變來篡位的,所以就處處防範武將奪位的現象,嚴重崇文抑武,甚至搞到無人肯充當武將。狄青以武人出身所受的鄙視和委屈,可見一斑。上學期我們讀寇準喜愛飛鷹走狗,被他媽媽k到腳流血的原因,同學也由此可理解了。
  另外要補充的是狄青戴銅面具、披頭散髮,衝鋒陷陣,這種威嚇敵軍的手法,和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很相像,或許就直接取法蘭陵王也說不定。不過,蘭陵王戴面具作戰還有一個原因,在上學期「子思適齊」那篇,我有提到,就是他相貌太秀美,不利於帶兵打仗,才製作鬼面具。如今日本還保存著《蘭陵王入陣曲》,可見到模擬當時代面(戴面具)打仗的樂舞。(孟慶玲)

留言板有更多,歡迎點閱

相關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