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高手佳作共賞--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識
2011-08-14 中國時報 高雄市私立立志中學提供/李義整理
題 目 : 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識
佳文欣賞 :高雄市私立立志中學國中部林岡樺
我所認識傳統的飲食文化,脫離不了舊有的環境與習俗因素,涵蓋地方不同的風味和特色,沒有統一的調性和規格,卻也帶著濃郁的懷念滋味來到了現代。在城市,在鄉間,在山林或海邊,人們工作忙碌好一段時間之後,開始回憶,開始找尋那段不願被遺忘的飲食文化和故事。
從屏東鄉下搬家到高雄,我是阿公阿嬤帶大的小孩,飲食觀念的養成都受她們的薰陶和影響,沒想到這最初的味蕾啟蒙,卻變成今日對食物選擇的執著,形成我飲食的習性。生活中,彷彿沒有阿嬤的味道就是彆扭,吃的味道,草根性足。從早餐到晚餐,或許是醃蘿蔔和鹹鴨蛋,配上一口口地瓜簽稀飯,或許是皇帝豆熬排骨成湯,乾魷魚泡一整晚,與螺肉罐頭、蒜苗一起煮成湯汁清甜的魷魚螺肉蒜,有時,外加點心雞蛋糕、紅豆餅和菠蘿麵包,一份念舊的鄉土味。
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識,似乎等於阿嬤的烹飪哲學,那是本無字天書,全都是日復一日,張羅一家老小溫飽的柴米油鹽歷練而來,火候鹹淡靠經驗,甚至不試滋味,就可從容上桌,內心希望全家吃得快樂又健康。每天,阿嬤總會到附近的菜市場逛,菜籃裡的菜彷彿也跟隨四季的起伏,然後呈現出讓人深刻的味道。傳統的飲食文化是人們慢慢地用一輩子的時間琢磨,那味道來自愛,菜色簡單,口味道地,吃進心裡,同時期許親情長久的意義。
過去的飲食,是一種溫飽與貧富的象徵,與土地擁有深厚的情感,以遵循古法精心琢磨。時序一到,家家戶戶還會醃製臘腸、臘肉,更特別的是婚宴後,結合爌肉、海鮮和蔬菜燴成的菜尾,香氣傳鄉里,那滋味情味濃得化不開,這些都能感受到過去飲食文化的精髓,節儉惜物的態度。而現代的飲食,已將吃的心情變成決定食物的關鍵,想吃出健康,反而得反璞歸真,崇尚自然。
一個地方的變化,只有離開的人最清楚,從鄉下到城市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步調,但只有在飲食上,時光是淹沒不了停留在記憶裡的味道。南部的傳統飲食,單純到一碗豬油拌飯,一盤蒜蓉白斬雞,一尾表皮煎成酥酥鹹鹹的虱目魚,川燙地瓜葉搭上一碗公的豆薯蛋花湯,吃的都是食材的鮮甜本色。
從傳統飲食文化中領會,真正的好料理絕對無法以兩茶匙鹽,一公升的高湯和幾分鐘的時間來進行教學,真正的傳承要打從心裡的喜愛。閒暇時,我也喜歡走進廚房,跟著阿嬤一起動動手,做些簡單的料理,更希望習得她的好手藝,長大後,再研發出屬於自己新世代獨特的手路菜,同時,這也表達出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眷戀。
賞 析:高雄市私立立志中學林士桓老師
我好吃,也愛吃,也來自鄉下,因而對此文心中頗有同感。林岡樺同學只是國一學生,可其筆調卻很成熟,文中娓娓道出屬於中壯世代的觸動。
首段,即開門見山的點出作者認知的「傳統飲食文化」,並以「對比」筆法領出家族親情與本土文化之調和。
而第二段在敘述著阿嬤的煮食習慣時,「吃的味道,草根性足」此連續兩個短句充滿力量!之後所述的三餐菜色,雖只是樸實無華的文字描繪,卻也緊緊扣著段末「念舊的鄉土味」。既揉入感情,更撐起了第三段對於親情的書寫。
接著第四、五段把飲食文化從「今日與往昔」、「城市和鄉村」之比較,以能「吃飽」到能「吃好」,其「映襯」的運用,即可看出近年來飲食文化品味的提昇。
最後再把主軸拉至自身,不僅首尾呼應,更是把「認知」層面提升至「實作」經驗,除了眷戀,更有傳延。全文一如傳統菜餚,外表樸實卻於字裡行間透出難以忘懷的阿嬤味道,值得細細品嚐其箇中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