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科中心高中高職寫作學習網站各校作品選登
民國101年6月份推薦作品
推薦老師:盧淑玲
學生姓名:戴嘉恩
學校全名:臺南女中
就讀班級:二年十八班
美食與我──粿仔記憶
煎鍋滋滋作響著,老闆熟練的將煎鏟迅速翻動,單面透白的粿仔在接觸炙熱的鍋底時,倏地發出令人精神及食慾都為之一振的滋滋聲。被翻起的那一面早已散發出焦黃的金光和陣陣誘人香氣。老闆用他溼透的袖子直往那汗水淋漓的臉上一抹,臉紅得曬過太陽似的。
儘管招牌上寫的是「煎粿」,但我們只管用臺語叫它「粿仔」,彷彿這樣才能顯出它是我們家從小到大最鍾情的臺式早餐,彷彿我從沒離開過新化。打顆蛋在粿仔旁,同樣煎得雙面金黃,老闆的快手鏟起兩粒紮實的粿仔,覆兩顆蛋在其上方──據我所知,只有我們家會這樣點,也只有這份美味才使我們在早晨即嚥下這麼大份量的餐點──淋上羹湯,端至早已飢腸轆轆的我們面前。
別急!片片翠綠的香菜撒落,散出獨特的香氣,要是偏好重口味,舀一小匙辣醬,千萬別太多,否則滿口將只存在著辣醬的麻,讓這喧賓奪主了。美味值得等待,總算,可以大快朵頤了!和著所有的配料,送入口中,焦香滿溢,煎的恰到好處的粿仔有香脆的外表,而滑順的內部則順著羹滑下喉嚨。此刻的愉悅與感動,不僅是美食入口的快活,而是一種回歸的歸屬感,是種悸動。
水泥灰的巴洛克式建築,磚紅色的新化老街,歷史的風華在此定了居,然而求學的我卻遠走了。念念不忘的是記憶中的味道,提醒我從哪裡邁開了步伐。我不是匆匆來過,短暫駐足卻又繼續旅行的過客,過客是不會知道這巷內的美味的。吃粿仔以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慾,而是一種儀式,宣告我回家了。
後來在臺南也發現類似食物──「米粿」,名字不同,滋味也不同,我想,那是少了「家」的味道的緣故。
老師講評:融合享用「粿仔」的幸福與對家鄉的記憶,讓美食在滿足口腹之慾外,有更豐富的意涵。文中對煎「粿仔」與食「粿仔」的描述,相當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