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科中心高中高職寫作學習網站各校作品選登
民國101年9月份推薦作品
推薦老師:林心暉
學生姓名:鄭為
學校全名:國立屏東女中
就讀班級:一年二班
作品類別:一般習作
織了一半的毛背心
在我衣櫃的深處,有件粉紅色的開襟毛背心。自今年冬天從媽媽手中接過它之後,我還未穿上過它。
小的時候,我最親的人是奶奶。在我三歲左右,媽媽到美國繼續深造,直至我五歲才回到台灣。在那段時間裡,奶奶跟我是最要好的,以後也一直都是。
那時奶奶年歲已近七十,但身體還硬朗的很呢!每天下午五點,當幼稚老師廣播著要我回家,我背起書包往大門跑,老遠就能瞧見奶奶一頭璀璨發白的短髮和盈滿臉上的和藹笑意。她總是走路來接我,祖孫倆再手牽著手一路笑著回家。
奶奶的廚藝是不需我多誇耀的。從老北京滿族大宅院裡漂洋過海來到台灣的美味佳餚,直到現在都令我光想起就垂涎三尺。其實仔細想想,在奶奶以愛烹調的美味料理的「栽培」下,我擁有今天這樣的體格也是無可厚非呀。由於爸媽都要上班,晚餐總是由奶奶負責,那是全家人每天最最期待的時刻。
直到小六以前,我仍跟著奶奶睡。習慣趴睡的我,總央著奶奶給我撓撓背、拍拍背,直至入睡。奶奶睡前喜愛看看書報,或做些自己的事。每到秋冬,最常做的事兒就是手持棒針一針一針的勾。她總告訴我:「為為學著點阿,以後大了可沒人給你織毛衣啦。」可我向來手拙,只能在旁替奶奶捲捲毛線球,小嘴直犯嘀咕:「那麼麻煩幹麻呀?買著穿就好了嘛。」那時的我真是太天真了,哪懂那線上正纏繞著一縷縷奶奶從心底勾出的愛呢。
奶奶的手巧得很,能兩眼直揪著電視還一面不停的織。我總讚嘆那出神入化的功夫,但她總冷冷的回:「織了好幾十年了,能不熟嗎?」不知怎地,這話我聽來竟有些感傷。是呀,在奶奶北京老家的大宅院哩,女孩子什麼能不會?二十出頭的姑娘年紀便隨著爺爺從對岸來到台灣。接著伴著爺爺過世而來的,是幾十年來獨立撫養孩子們的心酸歷程。經歷過這些風浪的女人,還有什麼不會?
我總愛聽奶奶講些她孩提時代的軼事。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大宅子裡,有好多好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不是逗得我開懷大笑,就是抽抽答答的哭。常常講完了幾個故事,她手中的毛衣也織好了一段落。叫我站起身試試,拿著皮尺在我身上量呀量的。看我穿起來合身,奶奶眼裡也透出少女般的奕奕神采。
她一共給我織了好多衣服。最後一件,是去年秋天打的粉色開襟背心。她織得好急,早也打,晚也打。我想,她一定知道那會是她最後一次為了我而跟時間賽跑了。但人的兩條腿哪跑得過似箭的光陰呢?她留下織了一半的背心,住進了台北三總。很快的,沒幾個月,她只留下半成品的粉背心,匆匆地跟存在了八十幾年的世界說再見。那段時間我老哭,漸漸地,我知道我不可以這麼做。都要升高中了,還讓她老人家擔心。我開始學會藉由她打給我的毛衣,去感受奶奶對我的愛與關懷。
而那織了一半的背心,最後是由媽媽完成的。我正期待著今年冬天,期待著我能穿上它,並享有兩份最溫暖的親情。
老師評語:以毛背心為象徵,串起祖孫親情。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文章自有動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