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品選登 學生作品選登

【點閱數:1,811】

冬至懷想(馬公高中 陳書慧)

內容

國文學科中心高中高職寫作學習網站各校作品選登
民國104年05月份推薦作品

作品類別: 第十六屆菊島文學獎高中組散文佳作
推薦老師: 林麗芬
學生姓名: 陳書慧
學校全名: 馬公高中
就讀班級: 三年六班
作品正文:

冬至懷想


  那堅定的背影虔誠焚香,未待裊裊青煙散去,卻已不見點點剪影,消失在重重白霧之中……。

  若要說兒時最喜歡的日子莫過於冬至了吧!盛著二十人份甜湯的大鍋在爐上悶悶的燒著,不一會兒騰騰熱氣便往上飄,迫不及待地掀開燙手的鍋蓋,被灼熱的水氣燙著也不喊疼,滿心期盼望向鍋內,為數眾多的小湯圓,或大或小、或紅或白、或是包著甜餡兒的,不分你我地在大大的鐵鍋中載浮載沉。爐下的火尚未歇息,大伯父忙不迭地添添木柴、控制火侯,木柴在灶裡不住劈啪作響,在眾人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成了家族聚會的背景音樂。
五個兒媳婦兒的身影在現在已不常見的灶腳忙進忙出,那是在老家才有的獨特景觀,一會兒洗碗、一會兒盛湯,按照輩份大小給一圓桌的家族成員們端上熱湯圓,不等伯母、嬸嬸們入座,幾個小孩子忍不住食指大動想先自個兒品嚐,但在大人們輕聲喝斥下不敢輕舉妄動,嚥了下口水,烏溜溜的眼珠子轉呀轉,終於等到奶奶宏亮的一句:「開動!」彷彿是聽見世界上最美的聲音,眾人開始與碗內的湯圓奮鬥。咬下一口軟嫩白皙的湯圓外皮,費工費時製作的內餡冒著熱氣,不住往外流:像是流沙般金黃色的花生餡,或是兀自飄出香氣而烏黑的芝麻餡,還有一顆顆結實飽滿的紅白小湯圓,全都進了口,化作濃濃的冬夜情懷。

  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跟在奶奶後頭看她在不算大的灶腳來回穿梭,自有記憶以來,她好像就這麼一直忙碌著。看奶奶挑掉混在野生風茹草中的雜草,然後洗淨、曝曬,大火慢煮下的風茹卻總能一解澎湖驕陽帶來的炙熱;或是將海水乾涸時,老天遺留於潮間帶的餽贈--河豚,清水煮過後去刺,一陣刀聲鏗鏘後,變成了一道鮮甜肥美的冷盤料理……。在奶奶的灶腳裡,從處理食材到料理上桌,我是這魔法般的烹調過程,唯一的見證者。

  我一如往常地在家庭聚會後隨著奶奶的腳步鑽到灶腳,那是我們祖孫倆的秘密基地,在童年時便培養的默契讓我們不需要言語溝通還是一樣自在,而瀰漫在空氣中的,是年代久遠的老家才有的獨特氣味。奶奶是標準的傳統婦女,每到中國重大節日必定會親自下廚,準備應景的菜餚,完全不假他人之手,在我看來是對傳統節慶的尊敬以及禮俗上的堅持,卻也在往後幾年無法與奶奶一同過節時,更加深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無法相聚的日子裡,奶奶仍舊會以熟悉的滋味陪伴我度過,送進嘴裡的懷舊味兒勾起往日回憶,那些無法聚在一起而產生的愁緒倒也不這麼濃烈了。

  童年記憶與口中的味道伴在一起,想起了許多事。童年冬至的前幾天,總會回老家探望奶奶,而印象最深刻的習俗便是「做雞母狗仔」。聽奶奶說,早年先民渡過黑水溝來到澎湖生活,普遍不富裕,在春節前的冬至祭祖時,沒有能力準備三牲來祭拜,於是便有了「雞母狗」來替代祭品,希望上天庇佑六畜興旺,同時祈求來年豐收、一家圓滿平安。而事前的準備工作,無論看了多少次仍覺得新奇。先將蓬萊米輾成米漿,奶奶那強而有力的雙手刻滿了歲月的痕跡,用石磨推呀推地,讓我好似看見了時光的年輪轉動。經過篩網過濾後的米漿必須用大石頭壓著瀝乾,等到不再滲出水來後,再放進大鍋裡炒過,接著裹上麵粉揉勻,成為麵糰。所有的「雞母狗」便從此刻誕生,一小糰米麵像是嬰兒的胚胎,眼、耳、口、鼻在奶奶的一雙巧手下逐漸成型,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最神奇的事便莫過於此!麵糰在奶奶手裡搓搓揉揉:牛、兔、狗、鴨、魚是基本的造型;不可或缺的大豬公,頭圓身大,肥滋滋地,好不傳神;還有掐著麵糰揉出弧度就成了的雞母窩,奶奶一次可以在手心內搓出好多顆圓而飽滿的蛋,不消三兩下功夫便全落入了雞窩。其中我最得心應手的就是為動物們用芝麻點上眼睛,以及拿著小楷用紅花膏上色為「雞母狗」增添喜氣。除了動物,奶奶也會利用剩餘的麵糰捏一些元寶或金瓜,「雞母狗」雖然都是素白色居多,卻遠遠比色彩繽紛、以流行卡通人物為主題的捏麵人更來得吸引我。

  冬至前夕的雞母狗製作完畢後,便放到竹籠裡蒸熟。當晚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想著明天一定要比兄弟姐妹們更早起床,念及那些小動物們變得透明,還閃著晶瑩光澤,心就掛著一早快到廳堂拜拜、好從供桌上搶先一步選得心儀的雞母狗的念頭。目的並不在食用,而是賞玩。因為聽到爸爸回憶童年時和叔伯們拿著雞母狗「鬥」得不亦樂乎,我和弟弟也有樣學樣,牛角、豬鼻、兔耳、魚尾都是我們角鬥的重點,好幾次明明米製的雞母狗已經硬掉了,姊弟倆依然不肯罷手,捨不得將陪伴玩耍好幾天的雞母狗丟進鍋裡煮,甚至為此嚎啕大哭也是常有的事兒。硬掉的雞母狗下鍋煮後依然香軟有嚼勁,蘸糖水或醬油、或是和粥一起煮都別有一番風味,但對我們姊弟倆來說,不論好吃與否,雞母狗已經變成童年裡冬至過節的一部分。

  奶奶還說,雞母狗要在當月份吃完,如果隔月要食用,就必須摘掉動物的頭才能吃,據說是以防家裡的雞偷蝕米。這種說法現在已經找不到來源,不過在老一輩人的眼中卻十分重要。

  「雞母狗」的意義不只是冬至習俗,也是澎湖人在刻苦的生活中樂天知命的象徵。澎湖特有的節氣禮俗,如此純樸又充滿了人情色彩,這樣的情感值得薪火相傳。或許未來,我不會年年在澎湖度過冬至,但是絕對會記得,在我那海島家鄉,冬夜時有著一隻隻靈巧、令人愛不釋手的雞母狗仔。

相關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