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品選登 學生作品選登

【點閱數:608】

新與舊(武陵高中 張皓)

內容

國語文學科中心高中職寫作學習網站各校作品選登

民國108年4月份推薦作品

 

 

題目:新與舊

學校:武陵高中

班級:高二20班

姓名:張皓

指導老師:武陵高中 王鐿容老師

 

一、 題目
以下為著名歌仔戲團明華園演出《散戲》一戲時節目單上「編導的話」。請仔細閱讀後,回答問題。
  波蘭詩人辛波絲卡有首詩〈三個奇怪的詞〉:「當我說出『未來』這個詞,才發出第一個音,就成為了過去;當我說出『沉默』這個詞,我打破了沉默;當我說出『無』這個字,我在無中生有。」時間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前一秒還是未來,這一秒成為現在,下一秒變成過去。人們總是對未來感到焦慮。我們期待改變,又害怕改變;我們想要拋下過去,卻又害怕過去消失。

  與明華園合作的《散戲》,改編自洪醒夫的同名小說。歌仔戲是臺灣土生土長的劇種,過去曾風靡全臺,但電視和電影出現之後,沒幾年光景,戲班就接連解散,被時代擊敗了。

  我們希望傳統的東西繼續維持,但想維持就須與時俱進,可是創新之後的東西,又會被批評失去了原汁原味——不過問題是,原汁原味的東西就是無法生存啊!我不斷思索在《散戲》裡,要怎麼看待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係?某夜,我突然想起原住民好友瓦旦跟我分享他在做太魯閣族的田野調查時,族人曾對他說:「我們部落的歌,為什麼要教你們唱?為什麼要你們來為我們保存?如果哪一天它該消失,就讓它消失吧……」這話看似傲慢,但我相信那位族人不是抗拒傳承,而是希望部落的歌舞順應自然,在生活中發生,有尊嚴地被流傳,而不是以「搶救」的樣態苟延殘喘。

  我不斷咀嚼瓦旦提及的往事,決定在《散戲》裡加上這段臺詞:「你看那鍋番薯湯,我們臺灣人總認為自己就是番薯。但是我聽人說,番薯本來不是臺灣的東西,是紅毛人從外國帶過來,種在臺灣的,結果適應得很好,臺灣人也愛吃。幾百年之後,就變成我們的代表。」
  生活中的每件事物,都不斷在演變,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擺盪,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拉扯。這個過程有時是加法,有時是減法;有些新元素進來了,也有些原來的東西流失了。我們可以仔細觀察,在加加減減中,是否有哪些東西是沒有變過的——這些就是這個事物的本質。
  找到了本質,就毋須害怕環境的改變。我們不能造勢,但可以順勢。活不下去,就變成歷史;能活下去,才能成為傳統。(改寫自《散戲》節目單中黃致凱「編導的話」)

問題(一):請說明作者認為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係為何?文長約100字(限5行內)(占5分)。

問題(二):請根據自身經驗或見聞,「新與舊」為題,寫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文長至少400字(至少18行)(占10分)。

(題目來源:武陵高中107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國寫試題)

 

二、審題建議

1.發想:對「新」、「舊」的闡釋:

What:「新」、「舊」分別為何?兩者關係為何?

Why :「新」與「舊」為何需相輔相成或棄就從新

Where、When、who:新與舊的關係在何地?何時?哪些人實踐

HOW:如何才能讓新與舊達到最佳的結合?如何棄舊揚新?

2.要有對新、舊之議論,須闡釋新與舊的關係,如:新與舊相輔相成、新必須建立在舊的基礎上、發揚新(思潮、觀念、技術)揚棄舊的傳統。

3.勿只從表面意義來談,如:新╱舊鞋、新╱舊朋友、新╱舊環境;勿單純懷舊

4.思考第(一)(二)的連結→通常第一小題是對第二小題的引導可仔細揣摩當中關係。

5.段落結構建議:首段(定義新、舊)+中間(1或2段事例+議論)+新與舊關係之議論+尾段

 

問題(一)參考答案

  作者認為,【傳統與創新看似相互矛盾、彼此對立】,【但卻可以尋得不變本質的平衡點】,【讓傳統以此為基礎】,【順應瞬息萬變的時代環境】,【進行增減損益的新變調整,繼續順勢生存】,【否則,即淪為被時勢淘汰、僵死的歷史】。(95字)

 

 

三、作品選登

佳作一

武陵高中 高二20班張皓

新與舊

 

  「生活中的每件事物都不斷在演變,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擺盪,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拉扯。」過去的我總認為「新」與「舊」的關係好比黑與白,水與火,兩者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歲月的淬煉;眼界的開拓,我才逐漸明白,其實「新」與「舊」是可以兼容並蓄的。

  關於「新」與「舊」的鎔鑄,雲門舞集便是其中的顯例。林懷民先生在三十五年前從美國習舞後回國創立舞團。而雲門便是個名副其實的「現代舞」舞團。舞者不穿緊身褲,不著芭蕾舞鞋,只憑一件肉色舞衣和精湛的舞技便能震撼全場。最初林懷民標榜的是西洋的新興舞蹈派別,有別於傳統的舞風,舞者多以誇張的肢體動作與複雜的舞台編排進行舞碼的呈現。誠如上述所言「雲門舞集」實為「創新」的代表之一。

  然而,林懷民後來亦在傳統中尋得創作的能量,仔細鑽研林懷民歷來舞作,便可察覺雲門也未必如此的「新」。《白蛇傳》、《紅樓夢》、《九歌》三者皆是源自中國的古典名著,而林懷民便以古典文學作為舞作的靈感來源,進行改編,再配合現代舞之母「瑪莎葛蘭姆」技巧,把古典文學與現代舞兩者發揮的淋漓盡致。近年來的舞作,更是把「傳統」與「創新」結合的活靈活現,從以中國文字為基底而編著的《行草》,到描述客家人橫渡黑水溝的艱辛萬苦的《薪傳》,從《屋漏痕》到《稻禾》,皆是顯例。

  「新」與「舊」不是黑與白,更不是水與火。對我來說,它們是處在灰色地帶曖昧的情人。生活中並沒有絕對的「新」抑或絕對的「舊」,它們是可以兼容並蓄,相輔相成的。

 

【老師講評】

1.第一段以譬喻說裡,說明新與舊的關係如同「黑與白,水與火」使兩者的對比關係更加鮮明。

第一段敘述:過去的我總認為新與舊兩者無法相提並論,第二段敘述隨著年齡增長,自我的成熟,才漸漸意識到「新」與「舊」是可以兼容並蓄的。兩段產生映襯說理的效果,亦可讀出作者識見的成熟。

2.第三段以林懷民至海外習舞,闡釋雲門本是充滿現代感、創新元素的舞團。第三段則進一步論及隨著林懷民年齡視野的增長,他反而從中國古典文學中汲取創作靈感,新與舊的融合,使雲門呈現更豐富、更多元的面貌,也吸引更多國內外觀眾的目光。能選擇適切的論據,闡釋新舊融合的論據。

3.尾段除直接闡釋外,再以「灰色地帶曖昧的情人」譬喻說理,使首尾產生前後呼應之效。

4.除林懷民雲門舞集的事例外,若能再增一、二事例,將能使全文更見充實豐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