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品選登 學生作品選登

【點閱數:673】

新與舊(武陵高中 陳巧芯)

內容

國語文學科中心高中職寫作學習網站各校作品選登

民國108年4月份推薦作品

 

 

題目:新與舊

學校:武陵高中

班級:高二20班

姓名:陳巧芯

指導老師:武陵高中 王鐿容老師

 

一、 題目
以下為著名歌仔戲團明華園演出《散戲》一戲時節目單上「編導的話」。請仔細閱讀後,回答問題。
  波蘭詩人辛波絲卡有首詩〈三個奇怪的詞〉:「當我說出『未來』這個詞,才發出第一個音,就成為了過去;當我說出『沉默』這個詞,我打破了沉默;當我說出『無』這個字,我在無中生有。」時間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前一秒還是未來,這一秒成為現在,下一秒變成過去。人們總是對未來感到焦慮。我們期待改變,又害怕改變;我們想要拋下過去,卻又害怕過去消失。

  與明華園合作的《散戲》,改編自洪醒夫的同名小說。歌仔戲是臺灣土生土長的劇種,過去曾風靡全臺,但電視和電影出現之後,沒幾年光景,戲班就接連解散,被時代擊敗了。

  我們希望傳統的東西繼續維持,但想維持就須與時俱進,可是創新之後的東西,又會被批評失去了原汁原味——不過問題是,原汁原味的東西就是無法生存啊!我不斷思索在《散戲》裡,要怎麼看待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係?某夜,我突然想起原住民好友瓦旦跟我分享他在做太魯閣族的田野調查時,族人曾對他說:「我們部落的歌,為什麼要教你們唱?為什麼要你們來為我們保存?如果哪一天它該消失,就讓它消失吧……」這話看似傲慢,但我相信那位族人不是抗拒傳承,而是希望部落的歌舞順應自然,在生活中發生,有尊嚴地被流傳,而不是以「搶救」的樣態苟延殘喘。

  我不斷咀嚼瓦旦提及的往事,決定在《散戲》裡加上這段臺詞:「你看那鍋番薯湯,我們臺灣人總認為自己就是番薯。但是我聽人說,番薯本來不是臺灣的東西,是紅毛人從外國帶過來,種在臺灣的,結果適應得很好,臺灣人也愛吃。幾百年之後,就變成我們的代表。」
  生活中的每件事物,都不斷在演變,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擺盪,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拉扯。這個過程有時是加法,有時是減法;有些新元素進來了,也有些原來的東西流失了。我們可以仔細觀察,在加加減減中,是否有哪些東西是沒有變過的——這些就是這個事物的本質。
  找到了本質,就毋須害怕環境的改變。我們不能造勢,但可以順勢。活不下去,就變成歷史;能活下去,才能成為傳統。(改寫自《散戲》節目單中黃致凱「編導的話」)

問題(一):請說明作者認為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係為何?文長約100字(限5行內)(占5分)。

問題(二):請根據自身經驗或見聞,「新與舊」為題,寫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文長至少400字(至少18行)(占10分)。

(題目來源:武陵高中107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國寫試題)

 

二、審題建議

1.發想:對「新」、「舊」的闡釋:

What:「新」、「舊」分別為何?兩者關係為何?

Why :「新」與「舊」為何需相輔相成或棄就從新

Where、When、who:新與舊的關係在何地?何時?哪些人實踐

HOW:如何才能讓新與舊達到最佳的結合?如何棄舊揚新?

2.要有對新、舊之議論,須闡釋新與舊的關係,如:新與舊相輔相成、新必須建立在舊的基礎上、發揚新(思潮、觀念、技術)揚棄舊的傳統。

3.勿只從表面意義來談,如:新╱舊鞋、新╱舊朋友、新╱舊環境;勿單純懷舊

4.思考第(一)(二)的連結→通常第一小題是對第二小題的引導可仔細揣摩當中關係。

5.段落結構建議:首段(定義新、舊)+中間(1或2段事例+議論)+新與舊關係之議論+尾段

 

問題(一)參考答案

  作者認為,【傳統與創新看似相互矛盾、彼此對立】,【但卻可以尋得不變本質的平衡點】,【讓傳統以此為基礎】,【順應瞬息萬變的時代環境】,【進行增減損益的新變調整,繼續順勢生存】,【否則,即淪為被時勢淘汰、僵死的歷史】。(95字)

 

 

三、作品選登

佳作二

武陵高中 高二20班陳巧芯

新與舊

 

  嶄新和老舊非黑白分明的對立面,而是耐人尋味的灰色地帶;是光影相依偎的和諧畫面。

  每當彳亍在大溪老街,兩旁斑駁聳立的店面總對我傾訴聽不完的傳統點滴,道歲月寬容恩賜的殘缺;訴光陰善意落下的懸念,原是大漢溪旁淳樸溫婉的聚落,人們過著如今所謂平淡無味的生活起居,柴米油鹽醬醋茶便是大溪人最繽紛璀璨的彩虹。然而潺潺的溪水終究抵不過時光的洪流,在一番稀釋調配後,成了覆蓋自然的柏油路,掩了曒然月光的LED燈。然在大溪歷史街坊再造協會的努力奔走下,舊有的「大正式」牌樓,巴洛克風格和洛可可風格的洗石子立面,於焉被保存下來,新與舊的融合是大溪老街最慈悲的審判,也讓我品嘗新舊間得以平衡的美好。  

  台北有一縷碧綠的緞帶──青草巷,在車水馬龍的轍痕下苟延殘喘著。興於明清兩代,是在台灣北部有口皆碑的青草店分布地區。曾是利多熱銷的貨物和人民調養身體的良藥集散地,卻在清末民初時因開港通商和宗教廟宇的影響下,多數便成了居民記憶中不起眼的一角。而如今仍蜩螗沸羹的店家則因應時代而轉型,如改造成新穎的咖啡店、茶飲店,提供外送、客製化服務及推出新口味商品。這些頑強的抵抗成功地保存了傳統,在創新間留下咖啡、茶葉宓芬清香。

  只要有煒燁的光輝,必伴闃黑的暗影,隔於其中得以令兩者皆有意義的,是如黃志凱導演所說:「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擺盪,在傳統創新之間拉扯,過程中不變的──是事物的本質。」

 

【老師講評】

  第一段以譬喻說理「耐人尋味的灰色地帶」、「光影相依偎的和諧畫面」,闡釋新與舊的關係並非對立而是兩者交融的關係。

  第二段以大溪老街在大溪歷史街坊再造協會的努力奔走下,保存新的時代元素,以及舊有的歷史遺跡,闡釋新與舊融合,所締構的美好圖景。第三段則以明清北台灣青草店集散地─青草巷,改造為現代化的咖啡店、茶飲店,印證若能善用新的商業模式,舊有的歷史風貌,亦能形成有利的賣點。兩個事例皆能適切闡釋新舊融合,相輔相成的論點。

  最後一段則提到第一小題所論要掌握傳統和創新的本質,只要本質不變,就能歷史彌新。但學生雖提到掌握本質的重要性,但由於篇幅過短,導致產是不足,無法完整論證掌握本質的重要性和效益,為可以改進之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