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品選登 學生作品選登

【點閱數:796】

別時容易(國立科學實驗中學 陳永縉)

內容

國語文學科中心高中職寫作學習網站各校作品選登

民國108年7月份推薦作品

 

 

題目:別時容易

學校:國立科學實驗中學

班級:高中205班

姓名:陳永縉

指導老師:國立科學實驗中學 吳佩玹老師

 

一、題目

  張大千有幾方印記是我喜歡的,如「三千大千」、「大千好夢」等;而我最喜歡的一方是「別時容易」。

  對於一個精於鑒賞的人來說,曾經自己收藏的珍愛之物,一旦不得已要拱手讓人,的確有難以言喻的感慨。這一方小小的「別時容易」,雖然鈐在不起眼的角落,卻使我感覺著一種愛物如人的傷逝之情了。

  我自己是不收藏東西的,藝術上的珍貴之物,經歷了久遠的年代,也彷佛是久經劫難的生命,使人要起痛惜之心。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懼怕這心的痛惜,我對一切人世可眷戀美好之物,反倒寧願只是歡喜讚歎,而無緣愛,也無緣佔有吧。

  納蘭容若有一句詞說「情到多時情轉薄」,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小時候我其實很有收藏東西的癖好。一些本來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如玻璃彈球,朋友的信、照片、卡片等,因為保存了幾年,重新翻看把玩,就似乎有了特別的意義,使人眷戀珍惜,而每次到抽屜堆滿,不得不清除時,便有了難以割捨的痛惜。

  我們能有多大的抽屜,去收藏保有生活中每一件瑣屑之物中不舍的人情之愛呢?

  幾次的搬移遷動,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暫時棲身,我終於習慣了「別時容易」的心情。

  小時候有收藏東西的癖好,其實也是因為東西實在不多。在物質困難簡陋的年代,往往一件東西可以用好多年,那從儉省而生的珍惜,最後也就成了一種對物件的不捨之情吧!

  隨著物質的繁盛多餘,有時候不經意地捨棄一件東西之後,才發現,原來物質的富裕已經變成了對物的薄情了。

  在許多以富裕繁華著名的大城市中,每天夜晚可以看到堆積如山的垃圾,各種尚稱完好的傢具、電視機、冰箱、質料細緻的服裝等,都被棄置路旁。我行走於那些街道之間,留戀於那月光下淒然被棄置的物件,感覺著一種大城的荒涼。是因為富裕,使我們對物薄情,是因為對物的不斷厭棄、丟擲,變成了這城市中人與人的薄情嗎?

  工業革命以後的大城真是荒涼啊!彷彿在繁華最盛的時刻已經讓人看到了以後的頹圮,彷彿所有的富裕卻是為了把現世裝點成一個廢墟。

  我的不再收藏東西,我的不再保有太多東西,我的不再執著於情愛的纏綿,也許正是害怕著那對物對人的薄情吧。

  我願意,每一次告別一事,每一次告別一物,仍然有那「別時容易」的痛惜。有許多遺憾和悵惘,也有許多歉意和祝福。(選錄自蔣勳〈別時容易〉)

 

  請閱讀上列文章,分項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別時容易」脫胎自李後主「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但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如何理解、詮釋「別時容易」的意思?請從作者對「物」的態度轉折加以分析、說明。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7分)

 

問題(二):蔣勳的〈別時容易〉提及割捨平日所收藏的小物件的感受與體會,請以「別時容易」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你如何從收藏一個小物件到割捨的過程,並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占18分)

 

二、審題建議

(一)「別時容易」是一種對「物」的傷逝之情。作者幼時所珍藏的小物件,總會遇到不得不與之別離的時候,這便是作者所謂的「別時容易」。然而「別時容易」其實是不容易的,因而話說「容易」,卻包含一種惜物之情。解題時需掌握作者情感上由「不易」到「容易」,再到珍重告別之間的幾度轉折,察覺之所以「容易」告別的背後原因。

 

(二)寫作題材可從周遭事物出發。現代學子的「別」不一定是具體物件,也可以是手機裡的照片或是電子郵件,甚或以手遊旅行青蛙中的明信片,都在考驗取捨的工夫。

  段落安排上須說明自己收藏的物件是什麼,並交代收藏與割捨的過程,最後對不得不別之際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

 

三、作品選登

  正如人情的流轉一般,曾經陪你度過無數黑夜的護身符總將迷失於時光中;曾經愛不釋手的新玩具總將被遺忘於角落,蒙上一層灰塵。在每一次得到與失去之中,我們總是難以銘記原先的那份喜悅。卻在偶然之中,再次找回時,憶起往時的那份悸動。

  幼時的我最喜愛的莫過於每天早晨及中午在棒球場揮汗的時光,來到球場,跟著其他隊員們一起揮汗,一起遭受教練的訓斥,卻甘之如飴.因為左手手套較為昂貴,父母遲遲不願買一個手套給我試試。直至三年級的暑假,我終於擁有生平第一個左手手套.初見此物,心中之喜難抑,光亮的外表搭著藍灰的色彩,使我不禁遐想自己之後在場上會如魚得水,表現得多沒出色,興高采烈的奔向球場。

  然而隨著我從國小畢業,那手套不僅陳舊不堪,連其中絲絲的纖維都已清晰可見,彷彿訴說著自己無力再承受任何一顆來球了。就在上個數暑假整理房間時,偶然翻找出那位於書櫃下不起眼的一隅中,藏有一個破舊的棒球袋。從中拿出了沾滿灰塵的手套,那泛黃的繩線模糊的勾勒出國小青澀又笨拙的的棒球技術,那份兒時的熱忱浮現,在心頭蕩漾起波波漣漪,我不禁泛紅了雙眼,緊握著它糾結不已,心中的澎湃轉成不捨,卻只能痛心的放下。

  對我而言,那不只是一段曾經的象徵,更是心中難以抹滅的記憶,別時何其容易?當人們再次尋覓曾經的喜悅時,那分必須放棄,卻難以割捨的痛雖於心中難以釋懷,卻將使自己原先擁有物件的悸動得以雋永。

 

【老師講評】

(一)扣題緊密,交代物件從獲得到放下的心路歷程。對「棒球手套」的描摹細膩,包括其陳舊的狀態都具體描繪。

(二)「睹物思情」的連結安排自然,藉棒球手套的具體繩線勾勒出打球的回憶,情感真摯。

(三)首尾呼應,首尾得結語皆鏗鏘有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