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品選登 學生作品選登

【點閱數:1,184】

我們看星座、流年、算塔羅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北一女中 郭○寬)

內容

國語文學科中心各校作品選登

民國109年11月份推薦作品

 

題目:我們看星座、流年、算塔羅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學校:北一女中

姓名:郭○寬

指導老師:北一女中 徐秋玲老師

一、題目:

  星座運勢、塔羅牌、預言、咒語、魔法、神靈附體、遶境、符水、香灰、預防小兒夜啼衣服反過來穿、改運、看流年、手相、紫微斗數。

  如果你聽過但不只包含上面提到的那些東西,甚至試過,那你就是在尋找宇宙的訊息,我們無所不用其極的想知道宇宙要告訴我們什麼,我們如此迫切的想知道接下來會怎樣,甚至運用玄秘虛幻的方法去改變物質世界,我們虔敬的相信木星進入我的五宮、塔羅牌上翻出的戀人,能夠代表一點什麼。

  我自己,對於這一切是抱持著願意相信,但冷靜下來想想又有點荒謬的態度。(比如刺破手指取血,再度強調這件事很難,我本來以為會像電視上演的滴血驗親一樣簡單一次就一大滴,結果其實很難),我有沒有與自己靈性的一面做接觸?或多或少有的,我在迷茫時會去廟裡拜拜,我在困惑時會做一點小型的占卜,我有時候會相信一些看似不可能的巧合。

  寫出來以後我才發現自己根本全方位的過著一個迷信的人生,跟平常的知性形象大相違背,這有幾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當然是真的有點相信這些事,完全不相信的人彷彿赤手空拳進入曠野,我佩服他們的勇氣;第二個是,這些魔法或所謂的超自然、靈感或直覺,往往目的不在結果,而在療癒,因為自己「做了點什麼」而減輕了那種無能為力的軟弱感,因為試圖給自己心理上的準備,在面對難堪事實時就不會那麼悲傷。

  更重要的,我們需要解釋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果相信重大事件是隨機而無情的發生在我們的身上,那實在是很難消化的,有研究證實,有任何一點解釋都比完全沒有解釋要好。

  古人為了解釋自然而發展出整個的神話系統,我們現今儘管出入有車、手拿智慧型手機、腳踩氣墊,但遇到的基本人性層面的事情跟古人是完全一樣的,我們一樣飢餓、一樣欣喜、一樣悲傷,一樣渴求某樣或多樣事物,而這是現代科技永遠沒辦法給我們答案的,因此我們回到古老的靈性世界裡。

(節選自陳祺勳〈我們看星座、流年、算塔羅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20-05-25,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3315

 

問題(一):依據上文,請問作者認為我們看星座、流年、算塔羅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文長限 80 字以內(至多4 行)。(占 4 分)

問題(二):請問你個人是否贊同作者立論? 請舉自身經驗或周遭見聞加以說明。文長限500 字以內(至多23 行)。(占 21 分)

 

二、審題建議

  「命理」,可以包括星座、紫微斗數、塔羅牌或涉及宗教信仰。手機上的社群軟體有每日星座運勢,星座大師是談話性節目的常客,甚至人們日常交際的話題也不離星座、命盤,許多人想要解讀宇宙的訊息,無非反映了內心的不安與焦慮,渴望尋求一個解釋。綜觀生活周遭,科學無法印證的現象無所不在:或是媽祖繞境鑽橋底可保平安,或是考前拿衣服去文昌宮祭解,亦是半夜十二點照鏡能看見未來的另一半……個人親身體驗或是關於他人的見聞,皆可作為印證立場的取材。表明立場後,闡述為何贊成或反對的論點,再舉例作為論據,合理論證。

三、作品選登

【問題一】

  作者認為我們看星座、流年、算塔羅的真正原因是解釋我們想知道的疑惑。得到這些解答後,我們能夠改變物質世界,或者若無力改變則可給自己心理準備,減輕無能為力的軟弱感。

【問題二】

  我贊同作者在文中的立論。今日的科技可以預測天氣現象、天文奇景等具有規律可循的事物,但尚無法預測一個人的命運。我們只能從他現在的狀態推測未來的發展,而不能預測他哪一天會發生什麼事。這似乎是大部分人所認同的觀點,但仍然有許多人(包括我)總是相信部分的運勢「預測」。
  因為對於不確定性感到莫名的害怕,所以我十分相信星座運勢的說明。像是倘若先得知了今天工作將不順利,一旦確實發生了,自己的心情比較不易起伏;又或是運勢中提到明天萬事都會順心,那可能就有動力做很多事累積成就。雖然必須承認有時運勢很「準」,但有時是自我催眠的效果吧!儘管我不太相信每日運勢,不過我卻十分相信星座個性的介紹。國中時有同學說我超符合魔羯座的特質,因此開啟了我「瞭解」自己的路。我常告訴自己:「魔羯座的人會持之以恆。」這促使我更加認真,沒什麼壞處;但若是為了找藉口而說「魔羯座的人很固執」,那麼就失之偏頗了。
  或許寫出星座運勢有用到科學方法,或許寫出星座個性有用到數據分析,但我們不能一味相信、全盤接受,在被說服的同時,仍應該擁有質疑的能力與保留的空間,才能讓自己成為訊息的主人而非僕役。

【老師講評】

  能透過星座運勢印證心理效應,再就星座特質分享自我理解之路。唯贊成之餘仍有提醒與保留,是一篇客觀理性的佳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