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品選登 學生作品選登

【點閱數:1,756】

假新聞來襲之因應對策(建國中學 蔡○倫)

內容

國語文學科中心各校作品選登

民國110年3月份推薦作品

 

題目:假新聞來襲之因應對策

學校:建國中學121班

姓名:蔡○倫

指導老師:國立竹東高中 簡丞佐老師

 

一、題目

  「假新聞」(fake news)只是「資訊錯亂」之一,錯亂的型態與本質有程度上的差異;有時候只是查證不確實的「錯誤訊息」;有時候是扭曲事實、真假混合的「作假訊息」。上開兩種訊息的破壞力與禍害效果,遠遠不如「惡意訊息」對於社會秩序甚至國家安全的威脅與損害。

  依據歐洲理事會2017年9月27日對於「資訊失序」的研究報告,依據訊息的傷害性(harmful)與錯誤度(false),可將所有資訊分成三種類型:

  (1)「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

  (2)「作假訊息」(mal-information)

  (3)「惡意訊息」(dis-information)

  「錯誤訊息」縱有錯誤內容,但不會製造損害,社會大眾容易判斷內容的錯植或誤接;「作假訊息」置入錯誤資訊且與真實資訊混合,一般狀況下不容易辨識何者為真、何者造假,整體內容企圖對特定人或特定團體造成損害;「惡意訊息」則是有系統性作假,故意造成有目的性的損害,對於特定人士或特定團體、組織能夠發揮一定程度的殺傷力。(相關報導:他們相信地球是平的、登陸月球是假的,為何人們相信陰謀論?專家:因為這些人太自戀更多文章

  「假新聞」至少有兩種傳播效應,其一是擾亂資訊的真實與虛假,致使社會大眾不容易辨別內容的真實性,也無法順利剃除虛假資訊;其二,對於可以驗證的真實事實,假新聞可以發揮干擾作用,致使社會大眾困惑與質疑,分化社會、弱化信任,製造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對立。「假新聞」的組成要件,依上開三種類型的訊息分類而論,一定包含「作假訊息」與「惡意訊息」,並非純粹是「錯誤訊息」。不會造成任何損害的新聞,就不是「假新聞」。(617字)

文章改寫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lifestyle/507839?page=1

 

題目:假新聞來襲之因應對策

二、審題建議

  根據引文,先釐清假新聞之樣態,再就不同樣態及傳播效應,思考並擬定因應對策,可分別從「政府及企業責任」、「媒體自律」及「民眾媒體識讀素養」等方面著手切入,說明不同角色對於假新聞應負之責任為何。

 

三、作品選登

    假新聞來襲之因應對策

  我認為假新聞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大部分民眾傾向選擇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資訊,導致資訊確實與否成為非必要性的判斷。因此我覺得政府應該設法加強人民的媒體識讀能力。至於具體的做法,我認為首先應該從教育著手,不論是學校還是對成人的再教育。教育是影響一個人思維的最有效做法。

  如果是針對假新聞立法,就會碰到一個問題:假新聞該由誰界定?由政府界定是萬萬不可的,因為政府也有可能是假新聞的製造者與傳播者,目的在於箝制不利於政府的言論,並針對政府的政績誇大宣傳。總而言之,政府的想法絕不能當作判斷假新聞的因素,否則假新聞將會變成政府的宣傳工具,同時也不能有效控制假新聞。

  所以,我認為由教育下手才是治標治本的做法。我覺得只要將媒體識讀能力的相關課程融入國小的社會課、國中的公民課、高中的公民與社會課等等,並且將相關課程列入大學必修,再協助社區大學開設相關課程,人們就多少會了解如何有效防範假新聞,同時我們也有望能讓社會擺脫假新聞的控制。

 

【老師講評】

  瑀倫開宗明義點出假新聞為「民眾只想看自己想看的資訊」之產物,並將假新聞的質疑擴大到對政府的質疑,以反證立法遏止假新聞之疑慮,並表明期待教育能有效提升人民媒體識讀之能力。此論述似過度質疑政府,且有因噎廢食之嫌,建議仍應雙管齊下,一方面以立法補教育之罅隙,另一方面由公民團體監督政府執法,或較妥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