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戲〉一文描寫60年代的台灣,正由農業社會轉型工商業社會,民間戲劇遭到新興多元娛樂型態的衝擊而日益凋零。故事以主角秀潔的思想作為敘事主軸,以〈十二道金牌〉與〈鍘美案〉構成小說今昔交錯的兩條主線。作者在小說人物與戲劇角色、對白中藏了不少映襯、對比手法去暗示並牽引讀者看見文章中的象徵意義,希望讀者能深刻思考文章背後想談的核心價值。但,作者刻意的寫作手法,有時藏得太深,學生不見得能懂其深意,因此,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成為文字偵探,一起解鎖〈散戲〉裡的文學密碼。
在課堂上,我們以故事山、情緒曲線圖整理三個故事主線,透過視覺筆記將大量文字圖像化,解鎖出現實人物與戲劇人物的關係;以同理心地圖幫助學生轉換視角,解鎖出文章中角色不同的性格;以推拉阻力圖分析金發伯面臨的困境;最後以鑽石排序解構文章所要傳達的核心價值,透過以上的閱讀理解工具幫助學生破解〈散戲〉裡的文學密碼。而在破解文學密碼之後,更重要的是達到能力遷移,希望學生能模仿其創作技巧,嘗試將自己想創作的文章主題,透過跨領域題材的包裝,創作屬於自己的文學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