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29】

素養導向教學與多元評量素養導向教學與多元評量

【教學設計】一起來追劇!從課文到劇本的華麗變身──〈桃花源記〉讀者劇場設計與實作

  當課文變成劇本,教室轉為舞台,學生化身為故事中的角色,全班就來場即興演出吧!教室小劇場不須有舞台布景,沒有琳琅滿目的道具,不追求表演技巧,更無須背誦台詞,手持劇本,全班一同欣賞聲情與想像飛馳的讀者劇場,成為國文課裡動人的風景。
  劇本的基底是「故事」,因此選擇具備人、事、時、地、物元素的記敘文來進行改寫,最能無縫接軌。〈桃花源記〉是東晉陶淵明晚期的代表作品,是高中國語文課程必讀經典,「桃花源」一詞已成為「理想國」或「烏托邦」等樂土的代名詞。生活中「桃源」的意象更被轉化為流行歌曲、戲劇表演和樂活行旅取材的來源,是你我不言而喻的共同符碼。因此,跟著漁人誤入桃花源的經典故事來探尋關於理想與美好的意義,融入戲劇元素,追一場現代漁夫的奇遇之劇,進行文本到劇本的華麗變身。
  從文本到劇本是一場解構又重構的再現。如何將課文轉化為劇本,除了選材外,其次是劇本的敘事結構和角色分析。協助學生應用敘事結構,撰寫故事大綱,並使用戲劇教學中的提問角色法(hot-seating)與耳牆(overheard-conversations)來進行角色分析和探究,進而梳理鋪展出劇本的脈絡和對白設計。再來是提取學生生活經驗,深化反思,使劇本的改寫兼具生活情境,融合生命課題。最後安排展演活動,提高學生的投入與參與,以小而美的文學劇場形式,綜整聽說讀寫的能力,感染想像和陶冶情感,達到多元智能的高度展現。
  「〈桃花源記〉讀者劇場的設計與實作」規劃於國文必修課程實施,共計五節課。筆者精簡劇本編寫理論,以戲劇教學活動探究文本,擇取主題、人物、情節和對白四大元素,建構劇本創作鷹架,引導學生完成三幕的微劇本,並於課堂中展現讀劇成果。期待教案的設計能為傳統經典注入現代化的元素,觸發思考與學習的感動力。

回列表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