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點閱數:6,126】

文言文核心篇目:洪澤南老師四聲八音之吟唱說明

內容

各位師友新春愉快:
在高中國文學習網的古典名篇課綱選文部分,除了古文示範朗讀的精華錄影外,還特別邀請到曾任高中國文科輔導團教師(復興高中國文科)洪澤南老師逐課錄音,以下是洪澤南老師對於古文吟讀的精闢見解:


 

開口閱「讀」文言文
 
      ~一簾花影雲拖地 半夜書聲月在天
 
 

  「閱讀」一詞有既「眼觀」又「口誦」、「心惟」的原始意涵。古人說:「松聲、澗聲、山禽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之至清,而讀書聲為最!」何以言「為最」?因為漢語系的文言讀音「口呁調利,清濁通流」,講究的是「平仄清楚,官商飛聲」,而各個族群之間,也因為依循「讀」書通則而形成不小的「交集面」,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文化。從古以來,漢語系的知識分子稱之為「讀」書(冊)人,他們以「平上去入」為主軸來讀書,不但在自己的族群裡,更在各漢語系族群當中,形成了共同的記憶,締造了「聲出金石」的讀書文化,因為有了「共同記憶」,便能珍惜「民族情感」,彼此懂得欣賞與包容。所以,「讀」書人的「方言」雖有別,讀漢文吟漢詩「基本面」則一(即呈現其平仄、句法、韻讀的特性),這是古典詩文的奧妙所在,而對「聲出金石」文化的保守與堅持,則是「讀」書人不能忽略,更不能放棄的課題。

  

  如果能回歸「基本面」,呈現其平仄、句法、韻讀的特性,學習者一旦沈潛之,對「基本面」有了「制約」反應,便容易根植基礎,進一步產生興趣,而得以表現「聲情」。宋人編《千家詩》,悉錄近體,格律分明,而且以春、夏、秋、冬逐季編排,作為童蒙入門之教材,方法甚得體,是深得其三昧者也。又明朝田子藝〈煮茶小品〉提到:「烹茶於所產之處無不佳,蓋水土之宜也」,這是說:茶與產地的水土關係,自然融洽之故,所以烹龍井茶,用龍泓水;烹建安茶,用建溪水;讀者諸君若烹凍頂茶,想必是用我們故鄉南投縣鹿谷鄉的水最好吧!同理可喻,我們面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陸機〈文賦〉)、「別宮商,識清濁」(范曄)的文言文老祖宗遺產,也無妨作「獅子吼」,大大開「口」來誦讀才是!所以我選擇了「四聲(平上去入)兼備,八音(四聲分陰陽)分明」的中古文來「烹」此「好茶」,蓋慕其「水土之宜也」!

  

  傳統文言文乃漢語系族群共通的「書面語」,即使有「文體」之爭議,卻不含族群「情結」,殊屬難得。而此等「書面語文」之吟讀,自古以來,俱以平、上、去、入四個調類為主軸(甚至在文字的四個角落作四聲破讀標記),並講究陰陽、協韻,作為學習的依歸,於「讀」書時,方言儘管不同,卻互相有音韻上之交集,且能歷經「無煙火氣文章靜,有金石聲價值高」的美感經驗,其聲調之優美,意涵之豐厚,分明是「字字珠璣飛玉屑」,文言文,允為人類文化遺產與智慧寶庫。

 

  清姚鼐云:「凡讀書必須快讀又徐讀,若不開口,終身為外行也!」適逢教育部高中國文學科中心設置「高中國文學習網」,主其事者北一女中歐陽宜璋老師等請本人以中古文讀音來誦讀或吟唱,並囑為序。余不揣淺陋,乃嘗試「開口」,蓋火候未臻,廁身「外行」,不快人耳之處,尚祈包涵指正。於此亦聊綴數語掛網,而對歐陽師等人的熱心經營文化遺產,則深表無比敬意!

 

 

                     台北市高中國文科輔導團 洪澤南 敬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