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13,047】

三十篇核心古文寫作練習題目暨參考答案-漁父(北一女中 國文科教師)

內容

漁父

閱讀框線內引文後,回答下列問題:

(一)    文中漁父初見屈原而問:「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問句中「斯」字作「此」字解釋。後世注解者有人認為「斯」字係指「江潭」這個地方,也有人認為「斯」字所指係上文「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整個情境。你認為哪個說法比較合理?並說明你的理由。(6)

(二)    在二問二答之後,漁父為何「遂去,不復與言」? (12)

答案必須標明()()分列書寫。()()合計文長限250~300(11~14)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屈原〈漁父〉)

【參考答案】 

(一)    (答案不拘,能清楚說明自己的觀點,言之成理即可。)

1.  兩相比較,「斯」字作「情境」解釋,意義的闡釋能更形深刻。根據文中「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外型描述,再到「三閭大夫」「何故」的接連設問,不僅狀寫了屈原的失志蕭索也點出其仕途變遷,所以漁父的提問寓涵著對屈原處境的觀察。

2.  兩相比較,「斯」字作「地方」解釋,較能符合問答之間的句意旨要。依屈原的回答來看,屈原強調自己的堅持清醒,說明自己因不肯隨俗方圓而遭流放,清楚地解釋自己的見放及原因所在,可見漁父的提問乃「為何在此地」之問。

()漁父與屈原抱持著不同的處世觀點,「道」有不同,遂不再多言。漁父的觀點表現於應答屈原與所唱的滄浪歌中。他認為人不應固守執著於客觀事物,不妨隨世俗進退轉移,即便隨波逐流、推波助瀾,有何不可?相較於漁父明哲保身的處世態度,屈原則表達其不從流俗的堅持,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貪鄙讓他體認到「獨清」、「獨醒」的寂寞,也讓他益加堅定高潔志行的心意。兩人處世態度如此不同,所以漁父不復與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