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32,091】

三十篇核心古文寫作練習題目暨參考答案-蘭亭集序(北一女中 國文科教師)

內容

蘭亭集序

閱讀框線內文字後,回答下列問題:

(一)  作者在文章中如何理解莊子對於生、死、壽、夭的看法?

(二)  文中情緒為何由樂轉悲?請闡述作者興發悲感的原因。

答案必須標明()()分列書寫。()()合計文長限250~300(11~14)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王羲之〈蘭亭集序〉)

【參考答案】 

(一)  莊子認為生與死、壽與夭是對立的現象與觀念,只有消解兩者的區別(一之、齊之),才能回歸真正的「道」而獲致逍遙之樂;但王羲之認為人是有情感的,且對於情感的興發觸動經常無法釋懷,因此認為莊子的「齊物」思想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二)  作者與友人集於蘭亭,因景物佳好、賞心娛目,故內心滿溢歡欣喜悅的「雅集之樂」;然而,當作者思及世事多變,人與人之交往、個人的興趣喜好,或種種美好際遇,都會因為事過境遷而產生變化,便興發出「人生無常之悲」。正是因為作者在美好的聚會中體認到一切美好事物皆有曲終人散之時,美好的生命終究有結束之日,故對無法逃避的死亡發出沉重的悲歎,在人生無常中領悟出生命有限之大痛,使得文章的情緒由樂轉悲。(30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