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34,577】

三十篇核心古文寫作練習題目暨參考答案-臺灣通史序(北一女中 國文科教師)

內容

臺灣通史序

閱讀框線內文字後,回答下列問題:

(一)  作者於文中引用「國可滅,而史不可滅」一語,有何深意?(3)

(二)  從結構加以分析,引文中包含了哪些論述層次?(6)

(三)  從修史者的角度而言,「郢書燕說,猶存其名」之說是否合適?為什麼?(9)

請將答案標明()()()書寫,()()()合計文長約250~300(11~14)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連橫〈臺灣通史序〉)

【參考答案】 

(一) 「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原意為「雖滅前朝之國,但不必消滅其歷史」,連橫藉此表達臺灣雖淪於日本統治,歷史則無法消滅,日人不能阻止臺人撰寫臺灣史。以此表明自己修《臺灣通史》的決心。

(二)  先陳述歷史的重要性以揭示段旨,繼而說明歷史的內容、價值,並強調保存史料的重要性,最終歸結於修臺灣史的必要性。

(三)  「郢書燕說」意指穿鑿附會。從修史的角度而言,史料考證極為重要,連橫亦曾言「徵文難」,指史料疑信相參造成資料判讀上的困難,若對史料穿鑿附會,不啻犯了修史的大忌。但連橫所謂「郢書燕說,猶存其名」的「存其名」,是指「存其事」,意謂穿鑿附會的事件尚且有被記載的價值,旨在強調保存史料的重要性,所以並未違背修史的原則。(30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