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13,861】

107年三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知性題(竹東高中 簡丞佐老師)

內容

  由「深掘萌」規劃出版「國文開外掛」一書,書序中說明此書採「細讀」與「歪讀」兩種策略,前者作為讀書策略自不在話下,而後者據主編楊翠所言,是一種「文學地圖的擴寫」、「可以看成一種對話式、混搭式的閱讀方法」。另一位作者朱宥勳則認為「『歪』者,指的是非正統,卻不是胡亂解讀,而是透過意想不到的人/文組合,賦予數十年不變的傳統篇章新的意義,使老梗發出新芽。」(改寫自《國文開外掛》)

  我們不妨從劉禪的角度來想。諸葛亮說得雖然客氣,劉禪卻沒有選擇的空間;若要臨表涕泣,我想劉禪應該哭得更大聲。為什麼呢?
  如果劉禪聽諸葛亮的建議,那成功算諸葛亮的,一代名臣啊!那失敗呢?劉禪就得自己想辦法,但已經無力回天,因為無可用之人。
  若劉禪不聽諸葛亮的建議呢?若有所作為,那就變成一山兩虎,他如何面對孔明大軍與一干能臣?如果失敗,別忘了劉備說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說是選擇題,卻只有一個答案:奶爸幫他安排好的標準答案。

(改寫自周偉航〈不讓他長大:〈出師表〉)

  諸葛亮用字是有點太過直接了,以其才學應可修飾得更委婉漂亮啊,經過我從小看柯南訓練出來的縝密推理能力,相信真相只有一個:恐怕諸葛亮不得不這樣寫,不然劉禪會看不懂。
  請看「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軍事問向寵就對了;政事則問郭攸之、費禕、董允就對了。大腦是個好東西,如果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就好了,但偏偏有人就是沒有,於是諸葛亮逆向思考,他知道教笨蛋思考是更危險的事,有道是:沒有大腦沒關係,打破沙鍋問到底。於是他再三提醒,陛下您要做任何決定前,記得先問我們就對了。

(改寫自柳豫〈三國故事》)



第一題:
依本文所述,你認為何謂「歪讀」?而「歪讀」對於理解文本可能有哪些利與弊?請以200字表達自己的看法(7分)。



第二題:
對於出師表的內容究竟是老臣的苦心孤詣,還是丞相為達復興漢室的目的,犧牲了劉禪自我成長的機會,你的看法為何?請以「阿斗是爸寶嗎?」為題,以500字說明己見(18分)。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閱卷評分說明

第一題:
  能參考文本中對「歪讀」的定義,說明歪讀為跳脫傳統思考,嘗試導入多元觀點,建立不同的閱讀理解。並分別從歪讀的「多元性」、「可能性」申述其「利」,再從「缺乏實證」、「流於想像」、「偏見誤解」等論述其「弊」者,可得5-7分。如僅論述定義,或利弊說明僅側重一端者,可得2-4分。內容粗淺,僅能略述己見,或稍微改寫原文者,可得1分。抄襲或空白者得0分。



第二題:
1.能自文本闡述己見,比較「後主無能」與「老臣干政」之間的因果關係,表現邏輯推理與同理之能力,參照史實提出獨到見解,結構嚴謹,文辭流暢者可評A+級。

2.能比較文中所提因果關係之不同論述,且提出自己看法,敘述完整、筆觸清晰,可評A級。

3.能切題敘寫,材料運用得宜,思維邏輯清楚,文辭通順者,可評B+級。

4.內容符合題意,文辭尚可,敘述清楚,個人見解流於泛論者,可評B級。

5.勉強符合題意,文辭偶有缺漏或不順,缺乏個人看法者,可評C+級。

6.未切題意,文辭疏漏、結構散亂,無個人看法者,可評C級。

7.空白卷、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者,可評0分。



特殊評分原則:
1.若僅就某方論述抒發己見,至多B+級。
2.內容、文詞與結構均可,卻另訂題目,與原題相關者,至多B+級。
3.標點符號與錯別字情形可斟酌扣分。







學生作品 竹東高中李冠葶

第一題
  歪讀或許不像細讀那樣,把每一個重要部分詳細讀過,但個人較同意朱宥勳的說法,並非得照著傳統篇章,才是正確的,閱讀本來就很廣泛,由各式各樣的人去理解作品,會激起不同的漣漪。歪讀突破了傳統的閱讀認知,用不同的組合混搭去詮釋,進而能帶給人更多啟發。這個觀念掀起了顛覆以往的讀書策略,對於腦中有較多想法的人,能帶來共鳴也可能引發迴響,但相對的,對於一些正統作家,歪讀也可能對文本有所曲解,必須加以考證、同理、解讀、重組,才能在作者原意與讀者解譯之間取得和諧。



第二題
  劉禪予人的印象便是「扶不起的阿斗」,似乎因為他不夠聰明,所以父執輩幫他做出了許多決定。但歷史只論結果,劉禪的前半生的確是個凡事遵循父親遺命與丞相指導的皇帝,但孔明逝世後,他仍能主張自己的政策方向,改變北伐的戰略,經略蜀國,雖然過程中誤用佞臣,最終降於司馬氏,但畢竟在位四十餘年,在動亂的後漢亦屬難得。
  孔明沒有給劉禪發展的機會,讓他背負著扶不起的阿斗這個名號,在丞相的指導下,劉禪成功,名聲也不會是他的,而是掌權的丞相,反之劉禪若失敗,那些撻伐依然算在他身上,無論如何他都只有聽命的份。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劉備與孔明雖有魚水之歡的君臣之義,但劉禪與孔明對於國政其實有不同的期待,說穿了就是北定中原與固守疆土的差別,未必如周偉航先生所言「孔明不讓阿斗長大」,在歷史中我們看到了執政後的阿斗,除了任用黃皓為人詬病外,比起其他亡國昏君,學者還是接受劉禪投降的動機是為了避免戰爭以展現對其子民的慈悲,而著名的「樂不思蜀」也可能是其政治智慧下的屈從。
  綜上所述,我認為劉禪並非爸寶,而是現實逼得他必須聽命,只是在世人的眼光下,劉禪被塑造成沒有自己想法的傀儡,是丞相為了掌控局勢,維持北伐策略的漢室象徵,加上諸葛亮名聲流傳千古,故一般人的思路偏向諸葛亮的說法,此時,歪讀的策略或可增加多元的思考,但回歸歷史探究,便能更清楚掌握孔明撰寫出師表的動機與後主劉禪的生命歷程。



評語:
  冠葶在第一題中清楚掌握「歪讀」的意涵,並且能從多元思考與探究事實進行利弊分析,尤其提到作者與讀者之間認知的和諧,一方面肯定作者創作動機,也同時接受讀者有不同解讀的空間,可謂思路清晰。第二題則扣緊「歷史」來反思出師表內容中孔明的用意,並根據後主劉禪在亡國前後的作為,來討論其究竟是否為一個唯命是從的「爸寶」,而末段再回到題本的「歪讀」策略,體現在作者、讀者與歷史三方之間的對話,用字遣詞亦有其巧思,堪稱佳作。

TOP